哲学基本问题的科学规定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意义

点赞:15648 浏览:6233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2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1886年,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第一次科学地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规定为哲学的基本问题.这是对哲学史上两条路线斗争基本经验的总结,也是对人类实践经验的最高概况.本文就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发展过程做一个历史的概略考察,进而阐明这一科学原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的意义.

【关 键 词】思维与存在马克思恩格斯

一、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产生有着深远的历史根源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史上的一个老问题,它的产生有着深远的历史根源.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就已经开始考虑灵魂对外部世界的关系问题了.但是,那时由于人类生产水平低下和科学知识的不足,人们不了解自己身体的构造,不能解释做梦的现象,就把自然进行了人化.他们把思维和感觉不是看作他们身体本身的活动,而认为是一种独特灵魂的作用,灵魂在人死时离开了肉体而继续活着,因而形成了灵魂不死的观念.这是人们对思维和存在关系的最初思考,是蒙昧时代的狭隘的愚昧的产物.

到了奴隶社会,作为意识形态的哲学思想产生了.奴隶社会相对于原始社会来说,虽然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科学文化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总的说来,仍然是落后的、不发达的.大自然对人来说很大程度上还是盲目的、异己的力量.哲学最初是同自然科学浑为一体的,它的研究对象首先是客体的,即是说,首先要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身.但它不是研究世界的某一方面,或某一具体现象,而是把世界作为总体来研究.这种研究也叫做本体论的研究.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在古代就产生了两条相反的认识路线.古希腊柏拉图的唯心主义理念和德谟克利特的原子唯物主义的斗争,就是欧洲古代哲学两条路线斗争的集中表现.

在欧洲中世纪,产生了经院哲学内部的唯名论和实在论的斗争.实在论者认为一般是实在的,是脱离个别而独立存在的;唯名论者则相反,认为一般不是实在的,不是先于个别而存在,个别高于一般,只有个别才是实在的.唯名论和实在论的斗争,具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因素.但是,不管是唯名论者还是实在论者,都不懂一般与个别的辩证法,割裂了一般与个别的辩证关系,因而他们都不可能正确地回答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到了十五世纪下半叶,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发展生产和科学技术,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神学的统治,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才以尖锐的形式向教会提出了挑战:世界是神创造的,还是从来就有的?人文主义者在反对中世纪宗教神学的时候,要求人们把目光从天上转向地上,从神转向人.这样,哲学也就从封建主义的“天国”搬到资本主义的尘世,“自然”和“人”就成为西欧近代哲学的研究对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就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各派哲学斗争的中心课题.

不过,这时的哲学对象的研究不是仅仅停留在本体论方面,而是从客体的研究为主转变到以主体的研究为主,研究主观能不能反映客观,如何反映客观问题.也即是研究人的知识来源问题,获得知识的途径问题.这是哲学基本问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在这个问题的研究中,产生了西欧近代哲学史上经验论和唯理论的错综复杂的斗争.这场斗争反映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上,最突出的就是洛克的“白板说”和笛卡尔的“天赋观念论”的斗争.这个斗争不但涉及到认识的来源问题,而且在主观如何反映客观,思维如何反映存在的问题上得到进一步的研究.洛克的“白板说”不但主张人的思想、观念是后天获得的,而且认为认识来源于经验,是人们在活动中凭借感官得来的.但是,由于形而上学的局限,也不可能正确的回答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在古典哲学中,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作为全部哲学的中心课题来研究的,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在哲学发展史上是空前的,因此它的成就也就特别突出.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过去的哲学家在研究人的认识过程时只是研究思维或存在的某一方面,而德国古典哲学却把思维和存在、主观和客观、主体和客体联系起来同时研究.即是说,在德国古典哲学中,对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不但研究了思维与存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谁产生了谁,谁根源于谁,谁派生了谁的问题,而且还研究了思维能不能反映存在、如何反映存在的问题,以及思维的反作用的问题.第二,德国古典哲学家,特别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已自觉地或者不自觉地觉察到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在哲学发展史上的重大意义.黑格尔曾经说过:“现时哲学观点的主要兴趣,均在于说明思想与客观对立的性质和效用,而且关于真理的问题,以及关于认识真理是否可能的问题,也都围绕思想与客观的对立问题而旋转”.①费尔巴哈也曾经说过精神对于感性的关系问题:“这是哲学上最重要的也是最困难的问题,全部哲学史就是在这个问题的周围兜圈子”.②在德国古典哲学中,虽然还没有提出哲学基本问题的科学概念,对它的内容也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但可以说,已基本上肯定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并对这一内容作了重要的阐述.德国古典哲学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特别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有着重大的影响,这并不是偶然的.

黑格尔虽然辩证地论述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但是他完全颠倒了思维和存在的真实关系.他以思维去统慑存在,把存在思维化.他说过:“存在与自我意识就是同一个东西,所谓同一个东西,并不是比较地相同,而是就其本身说根本是一个东西.”③马克思曾经指出,黑格尔“把帽子变成了观念”,这是风趣而形象地揭露了黑格尔的思维和存在命题的唯心主义实质.黑格尔讲的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其实是思维和思维的同一性,他讲的从思维到存在的转化,实质上是上帝创世说的翻版.

而费尔巴哈正确地论述了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观点,马克思和恩格斯都给以很高的评价,认为他是恢复了唯物主义地权威,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费尔巴哈对康德和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批判的重大贡献,是他基本上明确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分歧的界限在于是否承认物质是第一性的问题,把哲学上两条路线的对立提了出来.但是,费尔巴哈对于哲学基本问题的思想又是异常混乱的:第一,他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缩小为人本学的问题,把思维与存在这个最普遍、最一般的问题变成为我与我的思维的关系问题;第二,费尔巴哈非常讨厌抽象,他把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简单地看成是思维消极、被动地反映存在,否定了思维在认识过程中的能动性.他从感性存在出发,认为只有从主体的被动性中才能找到思维与存在的差别,才能证明客体的实在性.因此,他只承认思维对存在的机械反映,否定思维到存在的转化;第三,费尔巴哈在哲学基本问题上的混乱,还表现在他区分哲学派别的标准问题上的混乱.费尔巴哈认为人类文化,人来社会生活都不能用唯物主义地原则来说明,唯物主义只是人类认识的基础,但不是人类认识的大厦.所以,费尔巴哈不敢称自己的哲学是唯物主义哲学,也不敢承认自己是个唯物主义者,他甚至说自己在某种程度上是个唯心主义者.费尔巴哈在哲学基本问题上的混乱,有它认识论上的根源,这就是他的形而上学唯物论所决定的.同时,也有阶级原因,这就是资产阶级的偏见,使它不可能把哲学基本问题贯彻到底.

只有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吸收了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的文化遗产,特别是批判地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中的优秀成果,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后,在哲学史上才第一次科学地回答了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使人类的认识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二、马克思、恩格斯对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关于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理论,是建立在彻底的唯物主义基础上的.它与唯心主义、旧唯物主义对思维和存在关系的了解有着本质的区别: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中,存在是思维的基础和前提,没有客观物质世界的存在,就谈不上有思维的存在,没有被反映者就谈不上反映;第二,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的继承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深刻地阐明了精神和物质、主观和客观、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在肯定物质决定精神、存在决定思维的前提下,阐明了精神、思维如何反映存在,以及如何反作用于存在.从而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关于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上的形而上学性;第三,马克思、恩格斯深刻地揭示了思维的社会本质,提出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原理,把哲学基本问题的原理贯彻到底.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史上,对于哲学基本问题比较系统的论述,则是在恩格斯的《反杜林论》中提出来的.恩格斯在批判杜林把物质和意识、存在和思维绝对对立的时候,指出思维和意识“都是人脑的产物,而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思维和意识“并不同自然界的其他联系相矛盾,而是相适应的”.④这就是说,不能把思维和思维着的物质分开,物质是思维和意识的根源,离开了客观存在着的物质世界,也就不可能产生思维和意识.据此,恩格斯提出了“世界的真正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的著名原理.恩格斯在批判杜林从原则出发的唯心主义先验论时,还提出了一条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路线:“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原则只有在适合于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⑤恩格斯的这些论述,不仅科学地阐明了精神与物质、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源的问题,而且精辟的阐明了人们如何认识客观世界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的问题.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论述点有两个特点:第一,恩格斯没有直接用精神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术语来表达,而是借用杜林的“原则”进行论述,这是由于《反杜林论》的论战性质决定的,思想原则和客观实际的关系也即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第二,恩格斯比较着重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论述哲学的基本问题,这是为了从认识过程的反映与被反映,如何反映,以及认识的对象和来源问题上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后来,列宁根据恩格斯的这一思想,提出了“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还是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这是对恩格斯《反杜林论》关于哲学基本问题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反杜林论》以及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哲学基本问题的思想,但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原理,没有明确地规定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哲学基本问题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原理,到了1886年恩格斯写《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时,才第一次明确的提出来的.

哲学基本问题的科学规定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意义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电大论文、自考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7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八十年代,恩格斯在反对新康德主义,总结哲学史上两条路线斗争,特别是总结马克思主义产生后四十年来哲学上两条路线斗争的基本经验时,对哲学基本问题作了准确而系统的阐述.恩格斯的主要贡献如下:第一,在哲学发展史上,第一次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明确地概括为哲学基本问题.恩格斯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又说:“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是“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⑥这样,不但明确提出哲学基本问题的科学概念,而且对哲学基本问题在哲学发展史中的地位作了重要的规定;第二,对哲学基本问题这一科学原理的内容做了具体的阐明,指出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物质和精神何者为第一性的、何者为本源的思想问题;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从而对哲学基本问题两方面的内容作了全面的、准确的阐述;第三,提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即物质与精神、存在与思维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的科学标准,把哲学上两大派别、两条路线的斗争最明确地表达出来,对哲学的发展做出杰出的贡献.

三、哲学基本问题的科学规定在马克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的意义

恩格斯关于哲学基本问题原理的提出,是对哲学发展史的科学总结,也是对人类实践经验的最高概括.哲学基本问题的科学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哲学发展史的轴心.列宁说过:“哲学史,简略的说,就是整个认识的历史”.所谓认识,无非就是精神与物质,主体与客体,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由此可见,哲学基本问题的这一科学原理的提出,对哲学的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哲学基本问题的提出,使得两千年来的哲学发展史得到了科学地说明.什么是哲学史?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家,不是把哲学史看成是各个哲学派别,各种哲学观点的杂乱无章的堆积,就是把哲学史看成各种观点的相互矛盾,相互推翻的历史.所以,黑格尔说:“全部哲学史这样就成了一个战场,堆满着死人的骨骼.它是一个死人的王国,这王国不仅充满着肉体死亡了的个人,而且充满着已经推翻了的和精神上死亡了的系统,在这里面,每一个杀死了另一个,并且埋葬了另一个”.⑦这种观点否定了哲学史有它本身的规律性,否定哲学史是一门科学.哲学基本问题的提出,把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为哲学发展史的轴心问题,这就是把哲学史看做是人类认识的发展史,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运动普遍规律认识的历史.这样就抓住了哲学史的本质内容,正确地阐述了人类认识的发展规律,总结和概括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经验和教训,显示出哲学史作为一门科学它本身固有的基本特征和规律性.这样,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也就很自然地成为指导人们在哲学领域的斗争中,自觉地分析和鉴别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的主要方法.为我们坚持正确的认识路线,抵制和反对各种错误的认识路线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参考书目】

①《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94页

②《列宁全集》第38卷,第63页

③《精神现象学》,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157页

④《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2页

⑤《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7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315-316页

⑦《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第21-22页

编辑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