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阶段对外汉语教材用字考察

点赞:5055 浏览:1626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本文试图通过统计手段对《汉语教程》的用字情况作客观描述,从其字量的设置,和其与《大纲》、《绿皮书》字表对比进行浅层次的比较分析,归纳出教材存在的不合理之处,使我们在今后的教材编写中,合理、客观地看待汉字及汉字教学.

【关 键 词】《汉语教程》;用字情况;汉字教学

【中图分类号】H1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5346(2009)02-0092-03

一、引言

对于汉字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育界、学界已达成共识.但一直以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汉字教学只是作为精读课的附属品.以多数海外教育学院为例,初级阶段使用的教材是北语版《汉语教程》.这套教程没有专门的汉字教材与之配套,仅在教材中以“认读”和“写汉字”的练习来加强学生对汉字的学习.可以说,汉字的相关教学只是词语、课文教学的附庸.这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是极为普遍的现象.有人也因此将“汉语难学”的帽子直接扣到“汉字学习”的头上.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显然,教材的束缚“难辞其咎”.一方面是教材编排的缺陷.纵观近年出版的或是在全国各对外汉语教学机构广泛使用的对外汉语教材,不难发现,其大多以“词”纲,以“词”为学习的基本单位,以词带句,连句成文;以“字”为本位的编排理念少而又少.学生也往往以“词”为单位,与自己的母语相对应,认“字”以学“词”.以《汉语教程》为例,课本附有词表,但没有字表.另一方面是汉字教材的缺乏.“20世纪的最后10年,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与出版出现了一种空前繁荣的景象,平均每个月都有十几种教材面世,可以说达到了历史发展的巅峰时期.”到1997年,“对外汉字教学没有独立的、系统的汉字教材,大多数都依附于初级汉语教材之中.”我们在相关网站上统计到,1998年到2004年间,出版的汉字教材也仅有6种,其中以课本形式出现的仅2种.


说到“字”,可以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是汉语的特色所在,却也是瓶颈之处.但这个“瓶颈”应该是相对的.我们知道,字是音、形、义结合的最基本的语言单位.它不仅是汉字的书写单位,也是汉语的基本结构单位.它具有强大的表义性和理据性.换句话说,它并不是毫无规律的书写符号、记录符号.再则,它是汉语词汇衍生机制的核心.以一个基本的、常用的字为中心,往往能形成一个庞大的词族.于是,在汉字学习中,能据此以点带面,充分发挥“字”的优势,减轻学习的负担,使汉字变得轻松易学.

从教学实践来看,汉字基础好的学生在进一步的学习中,可持续性提高的潜力较大.相反,汉字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学习受阻,汉语水平的提高显得十分缓慢.因此,对于初级阶段的学习者而言,汉字的学习亦不可小视.那么,作为通用性较强的基础教材,《汉语教程》的用字情况如何呢?本文试图对其进行全面的统计,并与《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以及《中国语言生活绿皮书》(以下简称《绿皮书》)中的高频字进行比较分析,希望能对当下的汉字教学字量的控制、字目的选择以及具体的教学方法有所助益.

二、《汉语教程》用字情况

《汉语教程》一年级教材共分三册,每册分上、下,共计六本,100篇课文.这是精读课教材,同时也是基础课教材,是“为初学汉语的外国人新编的一套初级教材,供一学年使用”,“第一、二册第一学期用,第三册第二学期用”.也就是说,它的字量、字目都是应该是应初级阶段的学生之需而确定的.而一个初级阶段的学生掌握多少汉字、哪些汉字可谓为合适呢?参照《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我们可以看到,它规定了800个甲级字、804个乙级字、601个丙级字、670个丁级字作为初、中、高三个阶段的学习量.再依据《汉语水平等级标准与语法等级大纲》对汉语水平的定位,我们可以得出,整个初级阶段应该掌握的是甲、乙两级字共计1604个.在实践活动中,这个标准是否能有效地指导教学呢?《汉语教程》又在何种程度上对这一标准进行贯彻呢?

下面是对该教材课文用字的统计:

表一

说明:课文中出现的阿拉拍数字、英文字母、英文单词、标点符号均不在统计范围之内.

从表一可以看出,三册教材课文共用字54856个,其中第三册字数所占比例高达60%.从第二册到第三册,课文长度大幅度增加,翻了近一番.但字种数并没有随之大量增加.单纯从字种数上看,从第一册到第二册到第三册,以每册500个字的量在增加.但三册书字种数仅1777个.也就是说,这些字的复现率是相对较高的,平均每字出现了31次.但事实上,字频差异是相当大的.我们以出现1-2次作为低频来计算的话,这部分字种数有482个,占到总字种数的27.1%.

将教材用字字表与甲、乙两级字字表进行匹配查询,得到这样一个数据:

表二

应该说,这两个比例是不小的.我们随机从“漏收字”和“超纲字”中各抽取三个字到“国家语委通用语料库中核心语料库的用字统计结果字表数据库”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如下:

初级阶段对外汉语教材用字考察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对外汉语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电大毕业论文、电大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6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超纲字:智、匆、尘

排序字出现次数频率累积频率978智2627.01589.1721710匆868.00595.9031754尘825.00596.12漏收字:愁、浮、牵

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出入呢?一方面受《大纲》制定的科学性的局限,另一方面定然也有自身不合理的因素.前者如“愁”在实际语料中使用频率确实不是很高,排序不靠前,教材不收也有其合理之处.《大纲》却将其编入乙级字.“智”排序在第978位,《大纲》甲、乙级词未予收录.后者如漏收“浮”、收“尘”,都显示了教材收字与《大纲》规定的相悖之处.至关重要的是,《大纲》对字量的确定与分级是“以相对应的词汇问题及词汇分组为基础、为必要条件”.简而言之,《大纲》字表是对词的切分细化得来的,它是词本位理念的产物,并不是真正从汉字出发,以汉字为中心的字表.这样一来,它就真的只能作为一种参照,而不是汉字教学的教材编排的依据了.

2006年,国家教育部、国家语委公布了2005年度《中国语言生活绿皮书》(以下简称《绿皮书》)对过去一年各种媒体9亿多字的语料进行统计分析的结果,发现:出现频率最高的581个汉字可以覆盖全部语料的80%,934个汉字的覆盖面达到90%.它反映的是目前汉语的使用情况,对留学生的学习有实际的指导作用.而从覆盖的面来说,初级阶段的学生能掌握这581个字,就十分了得了.那么,教材对这组汉字的反映又如何呢?

将总字表与581字字表进行匹配查询,可以看到:

因为二者比较的基数差异大,所以教材字表独有1200余字说明不了问题.我们来看581字字表独有的13个字在通用语料库里的情况:

不难发现,除了“券”字,其它字的排序都相对靠前,频率也较高.教材里未收这些字,的确值得斟酌.

另一方面,在两个字表共有的字里面,其高频字是否吻合呢?我们分别取两个字表的前100个高频词作比较.581字字表里的100个高频字在教材课文中出现的次数不等,多则1722次,少则6次,均值为226,中位数是126.从均值与中位数的巨大差异可以看出数据的异常,也就是分布十分不均.反之,教材字表的前100个高频字在581字字表里并不突出.从中我们也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对外汉语教材的语言材料都是经过编者精心“编”选、“编”写,需要充分考虑字的繁简度、构词能力等诸多因素,编者自编的成分较重;而母语语料是对现实状况的一种力求自然的真实反映,也必然会尊重实际情况,不会或者很少对语料做出改动.其次,教材字表很自然地体现了其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教材的特色,意在向一个陌生的群体介绍自己.以“国”和“京”为例.这两个字在581字字表里未排进100位,但在教材字表里,它们却鹤立鸡群.“国”,国家、中国、哪国人、等国等等,“京”,北京等这种涉及国家、民族与国际的字眼,在教材里也会频频亮相.反之亦然.母语里一部分常用字也会由于其鲜浓的中国特色而滞留在民族的语言里.

三、余论

鉴于对外汉语教学对象的特殊性,教材收字、收词往往是慎之又慎的.它不同于母语教材,可以在生活语境中获知,或者凭借天然的语感做出判断.这又给教材编写增加了难度.上文已提及,《汉语教程》是以词本位为编排理念的,它本身并不十分强调汉字的重要性.而在这样一种情况下要加强汉字的学习,究竟该以什么作为标准?目前所谓的通用字表、常用字表,都是以母语材料作为统计语料的.它得到的结果是否适合于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实践的指导?这都是十分值得思考的问题.

本文无意对字量的确定标准、字目的选择原则及具体的汉字教材编写、汉字教学作更进一步的探讨.这必定是一项相当复杂的工程.对于汉字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上文已论及.同时,教材在整个汉字教学、习得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通过统计手段对《汉语教程》的用字情况作了平面、直观的描述,一方面是其字量的设置,另一方面是其与《大纲》、《绿皮书》字表浅层次的比较分析.教材固然存在着不合理的地方,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外汉语教材“对外”的特色.在今后的教材编写中,合理、客观地看待汉字及汉字教学,这是我们拭目以待的.

【参考文献】

[1]程相文.对外汉语教材的创新[J].语言文字应用,2001(4).

[2]张静贤.关于编写对外汉字教材的思考[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8(2).

[3]杨寄洲主编.汉语教程[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2.

[4]转引自李焱、孟繁杰.初级阶段对外汉语教材汉字输入量及字目选择[C].首届全国教育教材语言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