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败根源的政治心理学

点赞:3902 浏览:1285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内容提要腐败对一国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造成极大威胁.腐败的根源涉及诸多层面,但腐败主体隐性的心理因素更有其内固性.从腐败的心理过程、腐败者的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等三个层面,可以对腐败发生的主观心理机制进行初步的探析.

关 键 词腐败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心理状态

作者刘晓苏,淮阴师范学院讲师.(淮安:223300)

腐败根源涉及诸多层面,但腐败者的心理因素更有其内固性.本文从政治心理学的视角,对腐败发生的主观心理进行初步的探究.政治心理学的“核心在于探讨个性对政治结局的影响”[1],以政治活动过程中人的心理变化规律为研究对象,首先关注的是个体的心理活动对其政治行为的影响.

腐败的心理过程

腐败的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涵盖了腐败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

一、腐败的认知过程

腐败者的权力认知出现偏差.权力认知是社会认知的一种特殊形式,涉及腐败者对权力的本质和功能、对与权力相关的自我角色、他人以及人际等的认知.腐败者的权力认知过程分为权力知觉、权力印象和权力判断3个环节,其中权力知觉是主体对权力的知觉,权力印象的形成以权力知觉为基础,权力判断又是在权力知觉和权力印象基础上更为复杂的信息加工过程.

腐败者扭曲的认知过程受到个体特性、知觉对象和知觉环境的影响.个性倾向性是决定个体的态度和积极性、选择性的动力系统.作为知觉对象的公共权力有为其行为主体带来利益的功能,在诸多刺激要素的影响下,腐败者对公共权力的认知出现扭曲:通过公共权力的非公共使用,腐败者感觉到通过给别人办事,不但可以因此得到额外的报酬,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同时也满足自己的精神需要,如对权力欲、所谓的名誉和威望的满足感.在对权力知觉和权力印象的综合分析基础上,腐败主体形成其扭曲的权力判断:权力和报酬成正比,权力是谋取私利的有效工具.

二、腐败的情感过程

腐败的情感过程是腐败者在其扭曲的权力认知的基础上对腐败行为的主观体验过程,包括对腐败行为的好恶感、爱憎感、亲疏感等.腐败者的情感过程涉及情绪和情感两个层面:前者是腐败者根据其需求满足程度而产生的暂时性主观体验,带有较多的生理性和原始性;后者是腐败者复杂而稳定的心理体验.腐败者的任何情感都是在大量的情绪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同时,已形成的情感又制约着情绪,并通过情绪表现出来.

腐败的情感过程随认识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现代化进程使权力执掌者的职业角色权威受到挑战,其社会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有所跌落.就政治体制改革尤其是行政体制改革而言,转变政府职能的实质是削弱、限制、规范、甚至部分取消权力主体的公共权力,割断公共权力与私利的姻缘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权力执掌者的社会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有所跌落有其必然性,如此又势必催生其相对的剥夺感或挫折感.1992年,国家体改委一项调查则验证了这一推断:行政事业单位干部经济地位的相对剥夺感最强,而社会地位的相对剥夺感也高居第二位.[2]相对剥夺感或挫折感是一种消极和否定的情绪,如焦虑、紧张、心情压抑等,继而又会产生愤怒和不满,这种消极和否定的主观体验产生一种内驱力,驱使其采取某种行动以减轻或消除挫折感,从理论上讲,腐败便是消除否定情绪的路径之一.

腐败根源的政治心理学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心理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硕士毕业论文、硕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3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情绪具有两极性,挫折感越强,则消除挫折感或腐败的动机也越强烈.在扭曲的权力认知的基础上,通过权力和利益的交换,腐败者内心的挫折感消除,同时对腐败产生某种积极的心理体验和感受,包括喜好、亲近和心情愉快等.当然,腐败主体的情绪是非常复杂的,其中也必然包含某些消极的体验,如因害怕受到惩治而产生的焦虑和紧张.腐败者的情感也涉及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等,在消极情绪基础上形成的情感必然会偏离既定轨道,如道德行为标准、认识评价事物的标准和审美标准的扭曲.

三、腐败的意志过程

意志行动与克服困难想联系,是主体有明确目的自觉行动.需求的无限性与手段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总是客观存在的,当腐败者面临这些困难,产生挫折感时,便会产生克服这些矛盾的自觉行动,希望通过公共权力的非公共使用来克服这一状态.

腐败者的意志过程与其情感过程密切相关.积极的情绪、情感对意志行动起着推动和支持作用,反之则会妨碍、动摇以致削弱人的意志.[3]腐败者消极否定的情绪、情感,如焦虑紧张、心情压抑、郁郁寡欢、愤怒和不满等,同样会动摇和削弱其抵制诱惑的意志.当然,消极情绪、情感的干扰作用也取决于其个人的意志水平,意志坚强的人可以克服消极情感过程的影响,而意志薄弱的人则可能被消极情绪、情感所制服,而发生腐败.

腐败者的意志过程表现为正确方向上的控制力薄弱,而错误方向上的控制力畸形发展.[4]腐败者在初次腐败之前,一般都有摄取不义之财是违反社会道德规范的“违规”意识,同时,也因害怕受到惩治而表现得优柔寡断、畏首畏尾,但由于意志较薄弱,容易受到外部消极因素的影响,在面临诱惑时意志不坚定,难以自控,步步坠入深渊.随着腐败行为的成功实施,在受到惩治之前,因物质收益的增加,腐败者将不断强化其腐败动机,畸形的意志力也随之增强,表现为敢冒风险和不计后果.

腐败者的个性心理

腐败者的个性心理是指腐败者在腐败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各种心理现象的总和,涉及腐败者的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和自我意识等3个子系统.

腐败者的个性倾向性

个性倾向性是指个体对客观世界所持的态度、观点和倾向,包括需要、动机、兴趣和价值观等方面.个性倾向性决定着个体的心理及活动的积极性、方向性和选择性,是个性心理结构最活跃的因素.

畸形需要是腐败行为的动力源.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需要是人性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官员也是“自利的、理性的效用最大化者”,“他们也会追求财富”.[5]腐败者的畸形需要突出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个体需要占有突出的地位并极端发展,二是较低级的需要在需要结构中占主导地位,三是个体需要同社会需要常处于对立或紧张状态.[6]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畸形需要在正常状态下处于不能满足的紧张状态,当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而无力遏制时,就容易形成腐败心理.

畸形需要和外部刺激是腐败动机产生的必要条件.腐败者具有强烈的畸形需要,如物质占有欲和挥霍享受欲等,当腐败者面临外部能满足其畸型需要的客观刺激,如权力的可获利性、权力监督的缺位等时,腐败动机由此产生.腐败动机的特点涉及两个层面:一是动机冲突的复杂性,腐败者往往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对相关的法律制度相当熟悉,物欲动机与其反对动机(自尊、恐惧、名誉等)间的斗争相当激烈;二是腐败动机具有很高的激发动能[7],腐败者在明知其行为可能受到惩治的情况下,却依然铤而走险.

腐败者往往具有不良的兴趣.大量案例显示,不良兴趣不仅在文化低的犯罪者中普遍存在,大量文化层次较高的犯罪者中也同样具有,如成克杰、胡长清等腐败分子均具有这种兴趣特点[8].腐败者的兴趣是在其畸形需要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主要集中在一些低层次的取向上,偏重于个人追求的活动方面.这些都取决于腐败者的价值观,包括极端的个人主义价值观、享乐主义的生活观、畸形的权力观和颠倒的道德价值观等.

腐败者的个性心理特征

其一,气质影响腐败者的心理活动.气质具有二重性,但人的行为会受到高级神经活动的支配,气质必然影响个体的活动.气质特性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个体意志努力的程度、知觉的敏锐度、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等.反应性和灵活性是气质差异的两个重要衡量尺度,以反应性为例,同样的预期惩罚对高反应气质的腐败者而言,是一种很强的刺激,会引起行为的极大变化,而对低反应气质的腐败者则是较弱的刺激,引起行为的变化较小.

其二,能力高低并不决定腐败与否,但能力制约和影响着腐败活动.智力是能力的核心组成部分,包括观察力、注意力、判断力等.智力水平较低者,注意力分散,判断力差,感知不符合实际,容易产生缺乏理智的行为,一旦出现欲求便立刻想得到满足.智力水平较高者,多思考,有预谋,腐败行为更多隐蔽性,就这一层面而言,腐败能力的大小与其社会危害性成正比.

其三,腐败者往往具有消极的性格特征.“性格深刻地影响一个人的行为方向和行为强度,并由行为的方向和行为的强度决定着行为的性质:道德与否,违法与否,犯罪与否.”[9]腐败者的消极性格特征表现在4个方面:其一,性格的道德特征.缺乏社会责任感,自我中心突出,道德水平低下,贪婪自私甚至虚伪狡诈.其二,性格的情绪特征.感情用事,波动较大,心胸狭隘,爱慕虚荣,挫折耐受力差.其三,性格的意志特征.意志薄弱,自制力差,优柔寡断,冒险和侥幸心理突出.其四,性格的理智特征.缺乏理智,思维狭隘偏执,即使较高文化层次的腐败者也常为畸形需要和低下情绪所困扰,丧失或暂时丧失理智.


腐败者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及其与客观世界关系的一种意识,它具有复杂的心理结构,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等3个方面的内容.

腐败者的自我意识包括不成熟的自我认识、低层次的病态自我体验,以及失效的自我调控.[10]其一,腐败者由于自我认识的不成熟,存在自我评价的歪曲性、幼稚性和盲目性.许多腐败者对自己的认识很模糊,不仅不能正确认识、评价、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而且表现为个性的主观、片面、固执、狭隘、任性、放纵.其二,腐败者的自我体验突出体现为低层次性和病态化:容易沉浸在低层次的生理和物质需要满足后的愉悦心理体验中,对庸俗的病态精神生活津津乐道.其三,腐败者意志薄弱,不能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以抑制自己的腐败动机和行为.非但如此,有些腐败者自我调控机制甚至出现了某些反向性,其意志品质的价值取向是在内心抑善扬恶,从而强化和支持其腐败行为.

腐败者的心理状态

腐败者的心理状态是指腐败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内出现的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腐败心理状态既具有腐败心理过程的暂时性和可变性的特点,又具有腐败个性心理的持久性和稳定性的特征,是居于二者之间的中间状态.腐败者心理状态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涉及知、情、意的任何一个方面,如认知方面的聚精会神或漫不经心,情绪方面的应激、平静或状态,意志方面的朦胧模糊或是动机状态等.

心理状态给心理活动提供某种效应或背景,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下,心理活动可以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当个体处于良好心境时,对环境刺激的心理反应就能够更为活跃和敏捷,容易调动和发挥其心智的巨大潜力、活动的积极性、应变能力和承受力,有利于降低非理智因素出现的可能性,能正确对待在认识中出现的困难.反之,当个体处于不良心境时,就容易抑制其大脑皮层的高级智力活动,降低他对客观环境的应变能力,干扰其理智的心理活动,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行为和后果,片面地观察问题、认识问题而走向极端.

腐败者的心理状态受到其不良心境的影响.腐败者的畸形需要在正常状态下处于不能满足的紧张状态.同时,在其消极的性格特征、扭曲的自我意识和价值观的影响下,长期处于一种过分压抑或愤懑的心理状态,对公共权力持一种消极的态度,继而干扰了其理智的心理活动,并最终可能采取腐败的途径消除这一紧张状态.另外,在腐败实施过程中,腐败者往往注意力高度集中,处于亢奋状态,常态心理被抑制,机体内的一切能量被调动起来集中于腐败行为的实现.

除了作为心理活动的背景外,心理状态本身又是心理活动存在的直接形态.一般说来,腐败者的消极心理状态表现为几个层面:一是补偿心理.随着社会地位的相对跌落和物质资源拥有量的相对减少,腐败者形成强烈反差,希望通过腐败寻求补偿.二是攀比心理.现代化进程中涌现出的一些富裕群体,其收入、消费档次和声望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了权力执掌者,刺激了一些人的利欲观念,从而产生攀比心理.三是从众心理.看到一些人通过不正当手段而迅速“发家致富”,由于腐败行为的示范效应,便产生从众心理,利用公共权力牟取私利.四是侥幸心理.腐败受到惩治的概率并不是很高,有研究表明,官员在腐败交易中被抓获的可能性低于1/3,而在法制尚不健全的社会,其被抓获的可能性则更小,[11]于是一些人产生侥幸心理,以至越陷越深,不能自拔.五是投机心理.为了获得畸形的物质需求,一些人试图钻法律和制度的漏洞,以逃避制裁.六是成瘾心理.初次腐败时提心吊胆,但随着腐败行为的得手,腐败者内心的喜悦感甚至会不断增加,进而出现欲罢不能的成瘾心理.

总之,腐败心理活动3个方面要素的综合作用,相互配合与制约地推动了腐败行为的发生.一般说来,不良的个性倾向是腐败活动的基本动力,支配和推动腐败者的全部心理活动和行为,歪曲的自我意识是腐败者接受不良信息,诱发腐败动机的现实过程,个性特征使腐败行为染上个体的独特特征,消极的心理状态是腐败的心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