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在体育课教学中的运用

点赞:5558 浏览:1770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0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心理健康是青少年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建功立业的重要条件之一.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我们中小学生的学习负担比较重,身体和心理上承受巨大的压力.由于心理困饶导致引发心理障碍,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据现代心理学有关人士的统计评论,我国现阶段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不少学业有成的青少年学生因心理因素导致不良后果的事件频繁发生.所以心理健康教育被列为教育教学的必不可少的课程之一.并且在各类学科中都要引以灌输.体育课作为一门特殊的课程,需要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具备较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坚定的信心,勇敢顽强,果断及坚韧刚毅的意志品质.在体育课活动中,学生大多以团体的形式进行活动,而且个人的学习效果,学习过程均是公众化的,学生个人及同伴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自评、互评.这样即锻炼了学生的自我判断分析能力,也提高了学生在群体中的自我展现能力.从而增强了自信心.

在国家教育部新制定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指出,在体育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通过学习,学生将在和谐、平等、友爱的运动环境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在经历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提高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在不断体验进步或成功的过程中,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新课程标准》还指出:在教学中,要防止只重视运动技能的传授,而忽视心理健康目标形成的现象.因此在教学中可采用特殊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一、课堂中合理运用游戏教学,培养学生的健康心态

使体育活动取得最大限度心理效应的前提是参与者从项目中获得乐趣并感到愉快.在教学中为学生安排愉快和有趣的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而且还可以产生运动愉快感而促使他们坚持参加体育活动,维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并进一步促使其参加适宜的运动,以便在今后的体育活动,促使心理健康的良性循环.

为了使学生在体育课中获得乐趣并感到愉快,可以把教学内容进行了游戏化.因为游戏能使学生产生轻松、愉快的情感体验.从运动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愉快的情感体验可以使人产生增力的积极作用,这种增力作用能使学生情绪饱满地投入学习中,使他们在学习中迅速、准确地掌握运动技能.例如:在“立定跳远”教学中,我运用了“青蛙过河”这个游戏方法,游戏满足了学生模仿的需要,发展了模仿兴趣的想象力、表现力,更主要的是不仅培养了学生们竞争精神,集体荣誉感、责任感,还改进了动作,发展了动作节奏,激发了活动兴趣和学习兴趣;在初一年级的篮球教学中,由于学校篮球场地不足,学生的力量又小,正规的篮球比赛教学很难开展,我就采用了“活动的篮球架”这种游戏进行教学,就是以学生当作篮球架,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陡然而增,他们积极的传球、运球、“投篮”,一些平时对篮球不太感兴趣的学生也积极加入练习中,教学效果特好.这两个案例可以看出学生们不仅体验到了参加体育活动的乐趣,还达到了身心的愉悦.因此,产生最佳心理效应的体育活动,首先必须是令学生愉快和感兴趣的活动.

二、在教学中创设挫折情景

学校的体育课教学是学生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育教学中创设一些具有一定困难的活动来锻炼学生的心理承受力,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又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一举两得的效果.在这方面“挫折教育”的某些做法是可以借鉴的.因此,教师仪可以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设置一些困难情景,让学生,尤其是体育成绩突出的学生,经受适度的挫折,使他们在面对挫折、战胜挫折的过程中获取积极的成功体验.在实际操作中要注意的是,一要把握时机.例如:在跨越式跳高活动中,体育成绩好的学生每次都很轻松地跳过自己所能达到的高度,这时这样的学生会出现沾沾自喜、骄傲自满的情绪,要想提高该学生的跳高成绩,必须先改变学生的骄傲情绪.教学中,可以把横竿升高,这时该学生认为自己也会轻松地跳过,可是遇到的却是失败,二次、三次都失败了,该学生遇到这样的挫折开始犹豫不前了,骄傲自满的情绪也打消了.这时,教师要及时地对该生进行失败原因非系,增强该生的自信心,激励他去克服困难,从而让他能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以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也同样能够战胜各种困难一往无前,该生通过努力,不断克服困难,终于跳过了新的高度.二要注意个别差异.应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尤其是心理承受能力的不同而区别对待.对那些自卑感较强,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的学生应创设相对较易克服的挫折情景和方法.例如:在跳高教学中,这些心理因素较差的学生则常常会在横竿前犹豫不前,不敢起跳过竿,这是我再横竿高度搞了个“小动作”,以虚报横竿高度进行过竿练习.在学生练习时讲师机高度报低,让学生过竿后自己去丈量,当学生丈量后实际高度比想象高度高时,会信心倍增,情绪高涨.也可将高度虚报高一点,学生跑越过去后,教师马上给予肯定和鼓励,使学生有一种成功的体验和愉快感,这样也会帮助超学生增强信心.在体育教学内容中有很多项目是可以进行“挫折教育”的,如:障碍跑、跳山羊等.


三、利用体育课外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与人的性格有密切的关系.不良的性格特征往往是心理不健康的诱因.

体育教学活动为纠正和调整心理缺陷,促进心理健康的重要教育训练手段,不是一场比赛,几次锻炼活动所以能见效的,要想达到心理转化目的,必须有一定的强度、质量的时间保证,而且要因人制宜,针对学生不同的性格和心理缺陷而安排不同的锻炼活动内容.

学校的课外活动有着趣味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学生容易接受,愿意积极参与.同时 它不受课堂教学中的时间、空间、形式上的限制,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和感受深刻,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使教学活动由课内向课外自然延伸,由硬性统一课向自主选择课的转变.学生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实际能力,选择活动内容和方式,在玩的过程中完成某种“练习”,使大量无效流失的间隙时间变得充实有意义,使玩所涉及的人、物、事变成促进自我素质提高和能力发展的活教材,把自己置身于社会大课堂中接受锤炼,使身心健康成长在课外活动时间,比如:让那些个子较矮和体胖或体育素质较差的学生先练习下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给他们提供练习场地和器械,在以后上课中就让这些学生来做示范.如在投掷项目教学中,让臂力大的体胖的学生来示范,在技巧课练习时,让个子较小的,但技术动作掌握较好的学生进行示范.提高他们的自信尽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也从中体会到课外活动时间进行锻炼的乐趣,培养自主锻炼的习惯.

四、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我国著名医学心理学教授丁瓒指出:人类最主要的心理先适应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人际关系是影响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发现,人际关系好和人总会心情愉快、精神饱满,对许多事情都充满兴趣,这些人看上去生活的很愉快,很舒畅;人际关系不好的人常常无精打采,情绪抑郁,他们的生活中缺乏乐趣.

那么,在体育课教学中怎样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呢·首先,体育教师应与学生平等相处,彼此尊重,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进步和成功极时进行鼓励表扬.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教师期待效应“实验清楚地表明:如果教师对学生抱有良好的期望,

那么被期望的学生必然喜悦、乐观、保持高度的自信心,求知增加,自觉钻研和深入探索,学习热情高涨.这种教师的良好期望,必然会导致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导致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其次,还要教育学生学会正确评价和估计自己的能力,应防止以下两种情况:一是防止有的学生由于体育成绩差或生理上有缺陷而产生自卑心理,这类学生总认为自己比不上别人,别人看不起他,从而把自己孤立起来;二是防止有的学生认为自己在好多方面都比别人优秀,居分自傲,看不起他人,不愿与别人合作.体育老师要教育学生把自己当成集体中的一员,学会经常与他人交流,与大家同苦同乐.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还与体育老师自身良好的心理品德、敬业精神、教育教学能力有很大的关系.教师要创设热情友好、平等和谐、有趣的教学环境,来更好地调动学生对学习积极性.

五、课后贴近学生,矫正学生的心理行为

心理健康教育除了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外,还要针对个别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个别学生已经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心理辅导和帮助.除了课中进行鼓励引导以外,还包括课后的个别咨询.个别咨询就是以个别谈话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方式.其优点是针对性强,可以开门见山,学生有什么问题就触觉什么问题,只要师生双方的谈话是建立在相互信赖、平等合作的基础上,使学生无拘无束,畅所欲言,就可以有针对性的帮助指导他们,从而提高健康教育的效果.对于一些在课堂上表现异常的学生,更加给以关心帮助,在课外,我们教师在多与学生接触,找学生谈话,更多的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 、生活习惯、运动技能与身体素质状况,和学生建立起一种亲密友好的关系.对学生们提出的一些问题,进行认真的分析并解答.使他们生活在和谐的氛围中,增强集体凝聚力,使他们树立自信心,启发他们敢于面对挑战,学生个性得以充分的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在体育课教学中的运用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心理健康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函授论文、电大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4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综上所述,要求我们体育教师应重视诸多方面因素的结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将心理健康教育溶于体育课教学之中,有意识地对学生作适当的引导教育,使学生从体育课活动中获取较多的心理效应,使心理健康水平更上一台阶.真正体现“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