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点赞:7613 浏览:3108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1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本文阐述了人文关怀的内涵,分析了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的意义、作用及误区,对如何把握好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提出了几点建议.要提高新闻从业者的人文素养;在新闻报道中坚持以人为本;以人文情怀积极引导受众.

【关 键 词 】 新闻报道;人文关怀;以人为本;媒体公信力

一、关于人文关怀


1.人文关怀的涵义

人文关怀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它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是为了反抗“神本主义”而提出.人文主义强调以人为中心来审视世界,以人性反对神性,以人道反对神道,肯定人的世俗幸福,反对禁欲主义;人文关怀体现着对人本身的关注、尊重和重视,它着眼于生命关怀,着眼于人性, 尤其是人的心灵和情感.因此,人文关怀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

虽然人文关怀在各个历史时期有所不同,但是其“以人为本”的实质是相同的.今天我们倡导的人文关怀大致表现为:尊重人的个性,维护生活的多样性、包容性;尊重人的理性,敢于解剖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矛盾;尊重人的创造精神,促进道德完善和社会发展.目前,人文关怀逐渐成为一种价值追求.

2.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新闻媒体作为大众媒体,在新闻报道中应努力体现人文关怀精神,更好履行媒体的职责.多年来,随着媒体竞争的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新闻媒体放下了以教育者自居的姿态,在新闻报道中充分考虑了受众的需求,媒体的人文精神也在此得以提升.

“关怀的理念深入到我国新闻人的意识中是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开始的,而在2003年这种人文关怀的传播意识才算得到突破性的进展.”[1]2003年春, “非典”成为一个热词儿,几乎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其极强的传染性和人类对其起因和治疗方法的未知,引起了人们的恐慌.在这场不见硝烟的战斗中,政府和新闻传媒及时、准确、客观地对疫情进行通报、报道,表现出新闻调控理念的变化―从不断提高透明度从而维护社会稳定,充分体现了政府和新闻传媒尊重民意、民权,关注民生的人文关怀精神,从而成为突发性公共事件报道的里程碑.

此后,媒体对于突发性社会公共事件报道更加及时、公开、透明.2008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刺痛了全国人民的心.当时,央视和全国诸多媒体将信息公开、快速、透明地传导给公众,其一减少了重大事件突发时个别人的造谣惑众;其二通过大量的信息,降低了公众在不知情时产生的焦虑感和压力;其三,连续的报道处处体现着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和厚重的精神力量.应该说“汶川大地震”的报道中,将人文关怀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人文关怀不仅体现在重大事件的突发事件,更体现在日常的报道中.这种报道中的人文情怀,使媒体更加贴近大众的情感和心灵.

二、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的意义和作用

1.重要意义

“我们看不到世界本身,看到的是被大众媒介选择和解释过的世界.”[2]而这个被再现的世界,深刻地影响着大众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当人文关怀作为文明的象征被倡导和推崇的今天,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具有更为重要的社会意义.

新闻传播活动作为人类主要的文化传播方式之一,始终处在社会文化的敏感部位,对社会文化的变迁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因此,媒体的见证和记录,更应该体现这个时代的价值标准,也更应该成为这个时代精神的弘扬者.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在给社会带来繁荣的同时,也附带了诸多负面效应,导致许多的价值观念出现偏差.在此情况下,提倡人文精神、弘扬人文关怀是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另外,在传统价值观不被追捧,而新的价值观又没有确立之时,新闻媒体作为最有力的文化载体,在新的社会价值体系建立的过程中,毫无疑问负有艰巨的任务,它不仅要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更要能够向受众传递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价值观.在报道中传递人文情怀,使受众在长期的濡染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引导,树立健康向上、充满人文精神的价值观念.

2.倡导人文关怀的作用

(1)消除极端客观主义的负面影响.尽管新闻报道应该客观公正,但这种客观公正绝对不是有闻必录式的绝对而片面的客观,新闻报道不仅要求新闻的内容要客观,更要求对客观事物的报道符合其本来面目,同时, 新闻报道的表达形式也要符合客观实际,力戒主观臆断、一叶障目.在印尼海啸这一世纪灾难的报道中,一些网站长时间将标题为“海里的浮尸” “印尼横尸遍野”等一些图片悬挂于页面中心位置.在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中,一些网站将被泥浆包裹的遇难者尸体大量地展示在网页中等如此“客观”展示出的残酷景象,无情地刺激着人们的神经,不断地挑战着受众以及死难者家属的心理承受能力,这不仅是对逝者的伤害,也是对生者的不恭.

(2)避免新闻内容浅薄化和庸俗化.在泛娱乐化的今天,有些新闻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出现浅薄化、低俗化倾向,新闻内容有意无意流露、暴力、等情节,甚至对此加以刻意渲染打“擦边球”.有些报道用一些离奇的、庸俗的内容,去迎合大众的低级趣味,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窥私欲,这种迎合根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满足和怎么写作受众.而人文关怀则是一种深层次的精神需求,是受众在情感、道德、信仰、审美等方面深层次的精神需求.新闻报道中若以人文关怀取代媚俗,不仅可避免新闻内容的浅薄化和庸俗化,更可以使报道深入人心、影响广泛.

(3)缓解抢新闻和救助之间的矛盾.1994年获普利策奖的照片《饥饿的小女孩》,在引起轰动的同时,摄影师凯文卡特也招来了公众的指责.人们指责卡特在当时可能扑向奄奄一息的小女孩的情况下,首先想到的是拍照,而不是先轰走去救小女孩.因为人们认为,拍照同救人这一人类基本道德原则之间有冲突,缺失了人文关怀.无论是否有失公允,这一新闻史上典型案例,至今仍常被人们提起.

摄影师卡特面临的问题其实是很多职业新闻人常常遇到和面临的问题,在不少情况下,记者需要就抢抓新闻和救助他人之间孰先孰后作出正确决定.就职业的要求而言抢新闻无疑是第一要务,但在任何情况下,新闻人首先是公民,然后才是职业身份.当新闻人将人文关怀融入自己的内心时,相信在救人和抢新闻这个问题的处理上会更为妥帖. (4)保护弱势群体的话语权,维护社会和谐.在社会转型期由于弱势群体的数量较大,他们的生存状况关乎社会公平、可持续发展等重要社会问题,媒体在这一问题上体现人文关怀是社会的需要,更是新闻工作者起码的责任.因此,媒体必须做到真诚地关怀、帮助这一群体,积极探求减少这一群体数量与缓和社会矛盾的途径,促进制度调整,为维护他们的正当权益寻求制度和法规上的保障.2004年,西安彩民刘亮爬上广告牌的事件牵出宝马彩票案,这一案例充分体现了新闻坚持以人为本,重视每一个个体的命运,体现了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精神,起到了极好的社会效果.目前,随着政治的发展,群众表达意见相对自由,群众的呼声得到重视后,不仅可以避免诸多社会问题,还为社会的稳定和谐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的几个误区

1.追求感官刺激,难以脱俗

有些报道虽然具有了人文关怀的意识,将关注的视角转向了事件中的人,但是在相关描述和记录中,却对分寸的把握不到位,以至于让感官刺激盖过了人文情怀.这一点在一些灾难性新闻的报道中尤为突出,应该说此类报道对新闻现场的描写和记录是必要的,但是在描述或记录时如果忽视受众的心理承受,一味用味和刺激场面来博取轰动效应,这自然有悖于人文关怀的初衷.

2.为了关怀而关怀,功利性强

有些报道的着眼点只是受众关注的内容,而忽略了被报道者的主体意识和精神诉求,这种行为体现出媒体的目的是利己的,有人文关怀的外表而无其实.

毋庸置疑,当下许多记者也力图以平视的眼光去关注报道对象,但在实际的采访中,被采访对象往往还是处在被动的地位尤其在突发事件和策划性的新闻中,被采访对象有时甚至成了道具或者符号,其主体意识很难得以体现,这样的关怀自然也难以达到以人为本的效果.

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人文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专升本毕业论文、硕士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0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3.关怀趋于娱乐化,缺乏真诚

泛娱乐化之流弊使一些媒体在新闻报道的题材上越来越娱乐化,在事件的立意上越来越市井化.从各类都市报、地方台的一些民生新闻中,街头吵架、纠纷、失窃等事情琐碎,甚至有娱乐化倾向.两年前由网络发端的“犀利哥” 新闻报道中,由于舆论导向有失偏颇,让人们只关注了他的造型,而不知道此人其实是精神分裂者.这种充满娱乐气息的报道,看似对人的关怀实则缺乏真诚.

4.关怀过于狭隘,效果不佳

近年来,弱势群体比如下岗职工、打工者、农民工、残障人群等都受到媒体的关注,这种关注本身来说是一种好的现象,也是媒体人文关怀的一种体现.但是在对弱势群体的报道中,媒体大多停留在介绍他们生活的不幸、艰辛,注重表现其落后的生存状态,而忽视了挖掘弱势群体的顽强精神以及他们人性中的崇高品质.如此过于狭隘的关怀,很难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四、对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的把握

1.提高新闻从业者的人文素养

新闻是生活的一部分,媒体不仅要挖掘出新闻的本质,传递真善美,还有责任让受众在关注新闻的表象同时,深刻体会新闻所传递出的正能量.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应有高尚的情操,敏锐的观察力,坚守良知,维护正义,积极向上,在新闻的报道中,体现出人文关怀、科学精神.

2.新闻报道中坚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对人在社会发展的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强调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目的地位;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倡导尊重人、解放人、依赖人和为了人.在新闻报道中只有做到以人为本,才能达到真正地人文关怀.“对人的认识有多深,呈现才有多深”.[3]央视《新闻调查》节目《双城的创伤》中,处处体现着对人的尊重和关怀,比如采访中,记者自然地蹲在被采访的小男孩跟前给他擦眼泪;事件中另一个小男孩不愿意接受采访而独自躲到山上,记者虽一路跟随,却只进行了简单的交谈.这寥寥数语的交流中都充满了关爱和疼惜,最后,男孩转身离去,记者在原地沉思良久,转头说了结束语,这样的结尾给人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新闻调查》中《一只猫的非常死亡》,则是通过对“”事件多角度的呈现,引导受众理智地看待社会现象.这期节目第一次给了频临崩溃的当事人一个发言的机会.在结束语中这样说:“猫死去了,但是人的生活还要继续.如果说人对猫的是的话,那么我们对人的无休无止的精神又是什么呢?”这是对事件的理性思考,这种对个体命运的关注,联系广阔的社会背景,就形成了对人的现实生活状况和尊严的客观认识,这样的人文关怀认识在新闻报道中又提升了一个层次,媒体的公信力也在此得以提升.

3.以人文情怀积极引导受众

作为大众媒体,其面对的受众知识层次、个人修养、认识水平各不相同,要想使人文精神在大众中得以传播并产生共鸣,媒体还有一个职责就是必须以饱满的人文情怀对大众进行引导,当“小悦悦事件”的报道出现时,我们需要引导大众更多的反省自身,而不仅仅一味指责路人.引导大众全面地善意地看待新闻事件中的每一个人,尊重每一个人.

通过新闻报道积极引导大众既要抛弃看客式的冷漠,又要消除窥探欲,使人文关怀真真正正地做到以人为本.使大众朝着正确的最接近事物本质,最符合人性的方向思考,从而营造良好的、充满人文关怀的社会氛围.

总之,新闻报道和人文关怀的结合,可以让媒体从业者客观公正地报道新闻事实,使受众能够更加全面的了解新闻所揭示的社会真相,也能引导受众及有关部门对所报道的社会问题进行深刻反思,从而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媒体在文化层面上对大众进行深层次的人文关怀,必将会提升媒体的公信力.人文关怀不仅是媒体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其社会职责所在,更是社会和谐进步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李南.论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J].理论界,2008.01.

[2] 居延安.断裂与继承[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3] .看见[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4]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

【作者简介】

师玉侠,女,文学学士,渭南电视台精品创作室编导,主任记者,主要从事电视节目采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