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学生的现实的幸福

点赞:17815 浏览:8112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人类对幸福的追求与渴望从未间断过;人类对实现幸福的思考与探究亦是如此.从早期的教育思想家乌申斯基,到现实中的教育工作者内尔·诺丁斯无不在思考一个同样的问题:教育如何“实现学生的现实的幸福”田若飞博士的《社会控制论视角下的教育与幸福》是这种延续思考的又一代表作.通读全书,给人留下四个突出的印象:

1.社会控制论的研究视角.正如诗人苏轼所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研究视角在某种意义上会决定研究者解读研究对象的水平——岭与峰、近与远、低与高.作者在书中借鉴社会控制论和心理学主观幸福感的理论,把学生视为一个自组织的个体心理系统,强调他(她)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反思的、在场的人,这为实现教育过程中学生的现实的幸福确立了一个新的逻辑起点.

2.实证研究的方法选择.古人曰:“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师舍是则无以教,弟子舍是则无以学.”研究亦然.田若飞博士的研究通过编制量表和实验性高中的现场调查,通过对学生幸福现状的分析、学校间差异的分析、性别差异的分析,为我们展示了学生现实的幸福的实然状态——主观幸福感偏低、依赖型、校际间差异、性别差异等这为实现教育过程中学生的现实的幸福,不管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均提供了一个清晰的、准确的着眼点.

3.课程作为关涉学生幸福的核心输入载体.学生的学校生活纷繁多样,课程习得是核心输入载体.朱熹曾有“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的主张,他把课程的价值分析得非常精到.作者在新著中没有泛泛地提及教育的、学校的诸多要素,如目标、过程、方法等等而是直接把课程设置、课程习得、课程评价等作为学校关涉学生现实幸福的核心输入载体,这一下就让理论工作者、管理者、实践者把握住了实现教育过程中学生的现实的幸福的关键点.

作者认为,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文化载体,在学校日常的课程与教学活动中,学生能否获得丰富的情感和认知体验,整合和协调个体的内在心理系统与外部的系统环境,正确认识、评价并在情感上接受自我,是影响学生现实幸福、实现学生未来幸福的关键.这意味着学校教育必须走出知识灌输与技能训练的思维惯势,将学生视为一个积极的存在,发现并引导他(她)的心灵成长,使学生自我意识的成长与完善真正成为课程文化的价值核心.

4.教育关涉学生现实的幸福的综合策略.这也恰恰是本书的主要研究结论——学校教育在实现学生的现实的幸福方面存在局限性,思考教育与幸福必须秉承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三位一体的“大教育”观.作者强调,教育无法从生活中割裂出来,学校没有资格以“专业”自居,家庭和社会也不应该以“非专业”为由推卸责任,三者在人的教育问题上是互为补充、无法替代的.幸福是个体情感系统的相对平衡,要帮助学生达到这种平衡,只有三方面的教育力量同心、同向、同力,携手为孩子们创造具有一定频度、广度和深度的情感体验,并科学地加以引导,学生才会实现主观幸福感强、主观体验愉悦的现实的幸福,并为日后的社会、家庭、工作生活奠定一个个体幸福与社会幸福合璧的观念基础和阅历基础.

实现学生的现实的幸福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学校教育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论文、自考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6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总之,把研究视角聚焦“实现学生的现实的幸福”是本书的最大特点和最大贡献,也是最值得广大基础教育工作者关注之处.教育关涉“实现学生的现实的幸福”的视角、方法、领域、载体、策略,本身就是一个复杂性的课题,也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如实现学生现实的幸福的前提——有尊严的学校生活,实现学生现实的幸福的路径——重过程和体验的教育理念,实现学生现实的幸福的境界——通向创造之心的学生的自我生成与释放,等等.

朝着这个目标迈出的每一个坚实的脚步,都值得尊重.

(责任编辑 胡久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