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学术生产的批判性缺失其当下反思

点赞:5316 浏览:1583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繁荣的汉代学术以文献整理为学术基础、以政治需要为学术目的、以经学为研究重心、以诠释学为研究方法,守成有余,而批判不足,批判性缺失明显.从批判性缺失这个层面对汉代学术生产方式进行批判,有助于从源头反思中国当下学术种种怪象,促使当下中国学术彻底改掉汉代经学一些陋习,回归学术批判性本性.

汉代学术生产的批判性缺失其当下反思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学术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专科论文、专升本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7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关 键 词 】汉代学术 学术生产 批判性缺失

以文献整理为学术基础、以政治需要为学术目的、以经学为研究重心、以诠释学为研究方法的汉代学术,无论是理论的批判,还是对现实问题回应的实践批判,都明显缺失.值得重视的是,汉代确定的政治、文化基本模式深刻地影响了后世,汉代确立的学术生产的基本模式,也深远地影响后世的学术生产.从批判性缺失这个层面对汉代学术生产方式进行批判,有助于从源头反思中国当下学术种种怪象.

汉代的学术生产方式

汉代学术繁荣与文献整理有极大的关系,其学术生产方式主要是文献整理与诠释,围绕文献整理而展开.“文献整理是汉代学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汉代学术成就的标志.”①汉代学者在文献整理的基础上创造了中国经学诠释学的制度、程序、方法、术语等学术规范.汉代一改秦代有武少文之弊,大兴文教.“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等侍医李柱国校方技.”②作为汉代学术重心的经学在文献整理方面表现得最为显著,而其他如史学、子学和文学文献整理也成绩斐然.先秦流传下来的典籍,很多经过了汉人的整理和改造而定型.由于秦代“焚书坑儒”造成古代经典多有散失,为了补接文化断层,儒生们必须从文献的辑补、校正、训释方向入手,从而形成了汉学训诂的独特研究方法,以及经师们探索经典的家法.这套文献诠释的经学方法是汉代学术的基本方法,在后世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效法,对中国学术生产方式的影响十分深远,开创了“经学时代”.发端于汉代的经学时代里,一般学者对经学外的学术不感兴趣,学者的学术才华被束缚经学藩篱内,缺失对研究对象应有的批判力.

汉代学术生产批判性缺失的表现

以经学为重心的汉代学术生产批判性缺失主要表现在:

不敢离经叛道.汉代是中国经学研究传统的开端,以经学为代表,汉代学术研究强调继承性.“经”,即恒常、不变.经学主导下的学术生产,只能解释,不能改变.无论是今文经学,还是古文经学研究,只能解释和证明经义的合理性,不敢离经叛道,不敢创立新的学说.这样的学术批判思想的缺失显然影响学术创新.作为汉代学术研究主力的博士及太学弟子,即使有具胆识者引入其他学派的学术方法、学术理论,研究经学有一定的成就,但万变不离其经.自武帝初置五经博士,至东汉光武帝立十四家经学博士几次重大变化,汉代学术的经学思维不断加强.当学者把所有的才华倾注在儒家几部经典的解释上,难免会重复、繁杂和空疏.正因为繁琐和空虚,经学发展到东汉后期急剧地走向衰败.


墨守师法家法.西汉经学以讲求师法为原则,注重家法.“前汉重师法,后汉重家法.先有师法,而后能成一家之言.师法者,溯其源;家法者,衍其流.”③师法虽有不同,但都是以先师传下来的经文和经说作为尊奉的楷模,从宗师的立场说,二者性质上是相同的.汉初开献书之路,广立学宫,于是经术之士得以身显.当时各守其传,自立门户.并且持论甚严,不肯轻易师法.虽然严格的师法家法使师生之间的关系紧密起来,开求师问学和尊师重道学风.但从学术发展来看,儒宗强调师承关系,各以家法教授,必然引发学术弊端.要创立新派,在师说之外另立新说,这就势必破坏师法原则.而不守师法是得不到承认的,如《易》经学博士缺人,众人推举孟喜,“上闻喜改师法,遂不用喜.”④抱残守缺,让学术研究繁琐冗杂而空虚,以致学者终身不能明一经.汉学家法使经学的传承得到了基本保证,但其末流所及,墨守师说,固步自封,也严重束缚了学术的发展.而这种唯师而不唯真的学术取向,也背离了学术的基本道德.

趋附政治功利.在“通经致用”思想指导下,汉代学术的直接目的在怎么写作政治,学术研究趋附政治功利,缺乏批判性.学术依附于权力,不顾客观真理,严重违背学术道德.这种将经义附会政治的做法,很容易造成经学的庸俗化.两汉之际,扬雄以为经莫大于《易》,而作《太玄》;传莫大于《论语》,而作《法言》,这种学术上的创新,竟然因为不守章句,遭到恶意的攻击.把学术问题政治化,扼杀学术创新.作为学术研究主力的经学博士一味地在经典中寻找依据,证明现实政治的合理性.而不对现实的政治社会问题,进行创新性理论研究.当经典的义理无法解释、解决社会出现的具体问题时,教条的理论显得苍白无力,汉代学术随同汉代社会的一起崩塌不可避免.

汉代学术生产批判性缺失原因

造成汉代学术生产批判性缺失的原因有多方面,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有两个:

政治控制学术.中国学术生产与政治需要天然紧密联系在一起,政治标准引领着学者的学术取向.先秦诸子虽然学术目的在政治,但是并非为政治所控制,可以自由地思想.而到了汉代尤其武帝时期,政治干预学术,甚而控制学术.汉代是中国大一统政治、社会、文化模式形成时期.到武帝时期完成政统、道统、学统三位一体的“维稳”模式.以儒道为“政统”的意识形态指导思想,以“学统”传承与强化“道统”,“政统”又决定“学统”的方向与核心内容.在这种格局中,学术生产的内容是“儒术”,目的是怎么写作于专制统治的政治需要.由于汉代学术生产的主流被政治所控制,以政治需要为导向,缺乏学术独立性,造成学术批判性的缺失,还很容易造成学术道德的败坏.同时,经学博士与弟子间很容易形成了以宗师为核心的学术政治集团,控制学术,使学术丧失独立性.

儒学复古本性.儒学的复古本性从根本上决定了汉代学术的批判性缺失.汉代学术研究的核心是经学,经学的研究对象是儒家的经典,研究的内容是儒学.儒学本质上缺乏批判性的学术基因.儒生所师法的鼻祖孔子本来就不是一个注重原创的思想家,他认同与提倡“述”与“从”的学术生产模式,强调“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中庸》)“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孔子的学术生产,并非要特别开辟一套全新的东西来,而是恪守先道,自己的学术责任不过是传承、发扬而已.尽管孔子自己创立了独特的儒家文化体系,但是其学术生产的指导思想明显缺乏批判性.后来的一般读书人都是他的学生,又有家法、师法的传统,很容易受到祖师孔子的这一保守主义思想的影响,让自己的学术研究带上厚重的桎梏,不能批判性地创造出新的理论来解释、解决社会政治出现的新问题.汉代经学家作为儒家文化忠实的传承者,首先受到儒家复古守成思想所限,缺失学术的批判力. 汉代学术生产批判性缺失的当下反思

汉代在政治制度、社会类型、教育体制等方面奠定中国后来传统的基本模式,其学术生产方式也对后世有重要的深刻影响.汉代学术生产批判性的缺失成为一种学术基因,还依然作用于当下的学术生产,削弱学术批判与争鸣.学术创新的种种弊端,皆可在汉代学术生产中找到根源,下面仅谈两点:

家法与学霸.汉代学术强调师法家法,当下很多“资格老”的“学术权威”往往师法甚明,家法甚严.学术会议往往是自家师门的博士、硕士弟子相聚而欢,自娱自乐.学者招聘,自己的弟子优先,他家门生休想进来,学术近亲繁殖,狭隘短视.这样,外人很难进入其学术圈子,成为某一学域的学霸后,如有不同意见的批判者,其师门往往群起而攻之.一个学术观点守到底,一个声音唱到终.学术研究只能是述而不论,“照着讲”、“接着讲”,简单低水平地重复.

学术与功利.汉代经学模式要求学术研究者按照政治的功利目的来展开研究,当然要顺着统治者的意思.当下很多学术研究,功利性太强.研究者往往是为了评职称、改善经济状况而申请各类研究项目.一些项目的设定,往往早已准备好结论,研究者只需要论证其合理性即可.因此,具体研究者为了迎合项目设定者,好早点顺利结项,在项目研究中往往难以完全释放自己对有关问题真正深入的思考.而真正的学术生产是一种创造活动,需要有超功利态度和批判精神,进行自由创意.

当下中国学术应该彻底克服与汉代经学生产类似的诸多陋习,高扬学术道德,回归其自身的批判性本性,科学的学术生产就是在不断的反思、批判中,让真理更完美地呈现,从而推动人类的发展,自然科学如此,人文社会科学亦然.只有这样,中国的学术生产才有创新的可能,才可能量大而质优.

(作者为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科研诚信与学风建设)“中国传统学术生产中学术道德研究及当代转换”资助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1JDXF003)

【注释】

①王国强:《汉代文献学研究》,北京:线装书局,2007年,第4页.

②(汉)班固:《汉书·艺文志》,北京:商务印书馆,1955年,第1~2页.

③(清)皮锡瑞:《经学历史》,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36页.

④(汉)班固:《汉书·儒林传》,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第3599页.

责编/张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