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生有效教学现状个案

点赞:30802 浏览:14403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近年来我国研究生规模日趋扩大,研究生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存在诸多问题,研究生有效教学受到广泛关注.研究通过对理工科大学研究生有效教学的个案研究,分析研究生有效教学的现存问题,为促进和完善研究生有效教学、提高研究生人才质量提供建设性建议.

关 键 词 :研究生;有效教学;个案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8-0300-02

有效教学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投入内(时间、精力、努力)带来最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是卓有成效的教学[1].近年来,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硕士、博士呈现出参差不齐的问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备受关注[2],研究生有效教学成为研究生教育中的一项重要课题,对提高研究生理论学习与学术研究能力具有深远影响.

理工科生有效教学现状个案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课堂教学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大学毕业论文、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2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一、研究意义与目的

本文围绕理工科大学研究生这一群体的有效教学现状展开研究,通过对研究生教学工作的开展和效果分析,了解研究生有效教学现存的瓶颈,梳理研究生课程教学过程中已出现的问题及提出解决方案的思路,为有效教学研究提供一手资料和建设性建议,促进与完善研究生有效教学的开展.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对象为理工科大学研究生,故而选定北京理工大学3名全日制在读硕士研究生作为访谈对象.研究隐去研究对象的真实姓名,分别称其为A、B、C和D.4名研究生基本情况如下:学生A,男,26岁,研究生二年级,现就读管理与经济学院;学生B,男,25岁,研究生二年级,现就读于机械与车辆学院;学生C,女,24岁,研究生二年级,现就读于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研究生D,男,25岁,研究生二年级,现就读于化学学院.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选取访谈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采用单独会面访谈与追溯式访谈为调查手段.

根据有效教学概念,设计半结构式访谈提纲,内容涉及如下三个方面:

(1)课程前是否安排预习任务;如有,如何安排,受访者是否赞许;

(2)课堂教学中情况如何(内容、氛围及授课方式),受访者是否赞许;

(3)课后作业布置情况如何,受访者是否赞许;

(4)对研究生课程学习的总体评价.

(三)数据收集

首先,对4名受访者每人进行约60分钟的半结构式访谈,对访谈过程进行录音,并转录为文字.

其次,针对研究者重点关注的问题,以及访谈中受访者陈述模糊的问题,对1名受访者进行平均长度为35分钟的追溯式访谈,以降低受访者的社会赞许性动机,进一步确认及挖掘受访者对于研究生课程有效教学的把握和评价.对访谈过程进行录音,并转录为文字.

研究共获得275分钟访谈录音,转录文字内容7 300字.

(四)数据分析方法

在数据分析过程中,借鉴语篇分析中“主题一致(thematiccoherence)”的分析方法,检验已获得材料中重复出现的主题与参考主题是否呈现一致性关系.

此外,在对访谈资料进行数据归并、数据陈列和文本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个案内分析”与“个案间分析”的方法进行全面分析,对于被访者在访谈中的观点前后一致性和不同访谈者之间内容的一致性做更加细化的分析处理,得出结果.

访谈内容进行文字转录后,结合相关理论进行对访谈内容进行逐句分析.

三、结果与讨论

(一)课程前

1.预习任务的必要性.通过对访谈资料进行归并陈列发现,4名受访者一致认为教师在课程前安排预习任务非常必要,预习的过程是对全新知识的自主探索,便于在教师授课前发现问题,有目的地进行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更强的学习主动性,保证课堂教学的效果.对于课前预习的必要性,不同受访者的侧重点不同.学生A、C认为,安排预习任务能够提高上课效率,也能提高对知识点的理解能力;学生B认为,教师布置预习任务是对其进行课前预习和自主学习的督促.

2.预习任务的实效性.访谈结果表明,教师安排预习任务所取得的实际效果各不相同.在不同科目中,多数教师习惯在课程前安排预习任务;在预习任务量方面,公共英语课程的预习任务量较多(学生B、C、D),其他课程相对较为均衡,学生B谈到,教师会在布置预习任务的同时,相应减少课后作业,以免增加学生的课下负担;在预习内容方面,主要以查找、阅读相关书籍文献等资料为主,个别教师会安排电影欣赏、单词列表(学生A)等其他预习方式;在预习效果方面,大部分受访者认为预习能够对课堂学习起到较好效果,但学生准备预习任务的认真程度仍有待提高.学生C认为,“这个很大程度上是学生怠惰的问题,可是其中可能也有老师的问题.还是因为没兴趣做,不吸引人.”

(二)课程中

1.教学内容合理性.研究生课堂教学内容基本以既定教学大纲与教学方案为参照,教师根据学科内容和特点进行整体把握.对访谈资料的归并陈列可知,4名受访者对于教学内容的关注度较低,在访谈内容中,涉及“教学内容合理性”的语句仅有5句.学生A、B、C均谈到,教学内容主要为概述、理论、方法、案例等常规内容,较为单一.受访者较少关注教学内容,这可能与教学内容的设置受限较多、可更改弹性较小有关.

2.教师授课方式的有效性.教师授课方式是有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访谈资料的分析发现,4名受访者对于教师授课方式或形式的看法不一,难以对其效果进行整体判断.学生A谈到,课堂教学形式无创新,对学生的影响力也较少,认为应当突破教学场所限制,是课堂形式多元化;学生则B认为,教师对于专业知识的讲解到位易懂,讲课方法较为轻松愉快,但对于课程的教学进度和时间把握不够科学,时常重复;学生C认为,每门课程的学生课堂PPT报告安排太多,教师真正的讲课时间太少,且对于学生的课堂报告缺乏深度分析与讲评,部分课程会外请专家学者客串几次课程,但效果不置可否. 访谈结果表明,不同学科学生对于教师授课方式的需求有所不同.

3.课堂气氛与生师互动情况.课堂气氛与生师互动情况对于学生吸收知识、达到教学效果与目的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可知,4名受访者对于课堂教学气氛与生师互动的评价不一,大部分认为课堂互动较少,气氛较为死板.学生A谈到,大多课堂气氛沉闷,课堂老师和学生互动与国外不太一样,感觉作用不是特别大;学生B认为,课堂互动较少可能与学习内容有关;学生C认为,研究生课堂氛围对其学习的影响程度很大,大部分老师在课堂中安排学生参与环节,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感,但学生报告环节过多又会造成教师授课内容的“缩水”.

访谈结果表明,研究生教学中,课堂气氛与生师互动情况整体需要进一步改善,学生对于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方式与所占课堂整体时间的比例,需要进行更加科学的把握.

(三)课程后――作业安排与考核方式

通过对访谈资料的归并陈列分析,4名受访者对于课后作业安排及考核方式的效果评价较一致,均认为目前研究生所学课程的作业数量总体适中,对课程学习的有较强的帮助性.但学生A也表示,总的来说作业量适中,但个别作业量特别多的课程容易引发其抵触情绪,降低学习课程的积极性.

从访谈资料来看,各学科课程的作业安排与考核方式大致相同,基本为日常作业、小测试与期末论文或测试相结合的方式,便于学生进行持续有效的学习,避免“临阵补习”的应试学习方法.学生B认为,将每次的小作业经过整合和修改,构成的大论文使其非常有成就感.


(四)总体评价

分析访谈结果可知,4名受访者一致认为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效果总体较好.受访者表示,研究生阶段的课程学习,对其日后的学术研究、与人交流沟通、行为修养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引导作用(学生A),并开始进入一种自学或者探索式学习的过程(学生C),对知识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学习,同时亦是到自身的提升空间仍然很大(学生D).

四、小结与建议

有效教学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概念和系统,在时间(课前、课中、课后)、空间(课内、课外)和主体(教师、学生)方面具有多元性的特点.研究生课程作为教学与学术研究兼顾的载体,面临多重考验.本研究对理工科大学研究生进行个案分析表明,研究生课程的有效教学应对以下几方面内容进行重点关注和把握:

第一,教师将课程设计适当前置,围绕教学内容和目标,有效运用课前预习对于课堂教学的重要影响力.引导学生进行课前的预先学习,激发其对于知识的探索能力.同时,在布置预习人文时,应注意变换多种形式进行引导,引发学生对于即将进行课程的主动学习兴趣.

第二,教师根据不同专业学科特点与学生需求,及时调整教学方式与形式,协调学生需求与教学要求,适当弹性化执行既定教学计划.在完成既定教学计划的过程中,尽量采取学生较容易掌握与接受的教学模式,可引入多媒体、实验展示、案例分析、现场模拟等多种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在授课中应当密切注意学生对于不同教学内容的接受偏好,不断进行总结,形成对本门课程教学有借鉴意义的资料和成果.

第三,增加生师互动,了解学生想法与思维模式,学习借鉴国内外其他高校的良好经验,注重营造积极生动的课堂气氛,但注意把握课程的整体安排与时间比重.师生互动分为课堂内和课外两部分,适当增加课堂内互动以有效调节学生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对于知识学习的热情,也有益于提高教师的授课成就感和积极性.课外互动需要教师在长期教学过程中注重倾听与反思,把握课间、课余等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并通过网络、等方式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教师对体学习成长情况的把握.

第四,注重对于作业及测试的评阅与反馈,增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推动学生不断探索和完善自身的学术观点,在对于学生作业和学习思考的反馈中形成积极良性的引导,鼓励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真正将教师的有效教学与学生的有效学习相结合.

本研究对有效教学进行质性分析的尝试,选取理工科大学研究生,因而其对于课程的课堂教学有一定偏重.研究采用个案研究方式,以分析性概括为目标,而非统计性概括,并且不能完全排除访谈过程中受访者的社会赞许性动机,因而研究结果具有一定局限性.为此,将在日后探索有效教学领域的进一步研究中进行资料数据和分析方法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