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报:如何让人待见

点赞:2665 浏览:717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社区报最忌“小报大办”,内容要贴近本社区居民.怎么写作与实用,是其两大基石.

笔者所在的城市,近几年出现多份社区报,但坚持下来的不多.笔者居住的社区出版的社区报,创办于2008年,是极少数仍在出版的社区报之一.据说免费发行6000份,都是由物业直接送上住户家门,可并不太受欢迎.有的住户,社区报送去一两天了,仍然躺在大门旁,似乎对这份报纸视而不见.笔者出于职业习惯,硬着头皮看,还是难以卒读.

不仅笔者所在的城市,其他地方的社区报也有类似不受待见的情况.

社区报:如何让人待见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社区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自考毕业论文、学院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5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那么,一些社区报不受欢迎,原因何在?社区报如何才能赢得读者?笔者以为:

一是廓清概念,找准定位.

社区报最早产生于美国,历史悠久.美国学者认为,所谓社区报,“就是怎么写作于城市中的社区读者、强调其归属性和认同感的报纸”,社区报的唯一标志是它“对某个特定社区的怎么写作性和归属感”.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喻国明认为:我国的社区报只涉及方圆3公里或5公里的范围之内.笔者觉得喻先生的说法合乎中国实际.三五公里,一般居住一万多,至多三五万人,这就是当下一般社区的规模.在这个特定的范围内,人们才有归属感和认同感.

我国从本世纪初出现社区报.早期的一些社区报,逐渐被居民忽视,印刷量越来越少,不得不停办,原因主要是概念不清,定位不准,并没有怎么写作于特定的社区.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号称“中国第一张社区报”的长春《巷报》,定位为“立足长春市,面向东北三省”.这种过于宽泛的定位,使其终于难免流产的命运.

《北京社区报》一直坚持了多年,而且主管部门批有刊号,发行量也可观.但它不在我们讨论的社区报范围之内,因为它同《北京晨报》、《京郊日报》一样,是面对北京市特定读者的报纸,倒是同一般都市报的社区版类似.

二是立足怎么写作,注重实用.

社区报是小报,不仅指其版面小,更因为它是一种“小众化”、“小区域化”的报纸.社区报最忌“小报大办”,内容要贴近本社区居民.怎么写作与实用,是其两大基石.与本社区居民攸关的医疗、养老、教育、治安、环境、卫生、文化、邻里关系、物业管理、社区好人好事,乃至社区内的蔬菜等必需品和品种等资讯,应成为社区报的主打;批评社区内的某些不良现象,进行舆论监督,是其职责之一;养生、医药、育儿、有关法律政策等本社区居民关心的常识,也可以成为报纸的内容.但有的社区报照葫芦画瓢,按照并不成功的党报的样子办,端着个大报架子,稿件空洞无物,怎能引起居民的兴趣?仅仅为了社区的面子和宣传基层干部的“政绩”而办报,更不可取.以笔者所在社区的报纸为例,内容距离读者太远,最重要的版面充斥街道办及上级干部“莅临”视察等活动,而且写得毫无新意.而社区办起托老所、社区新增医保卫生中心、上级医院派医生来坐堂、又一所公办幼儿园招生等居民关心的事,却上不了报,当然居民不会感兴趣.

三是量力而行,逐步发展.

我国的社区报,是随着改革开放和城市的发展而产生的.一方面,城市中出现一个个有一定规模和认同感的社区;另一方面,从上世纪90年始,我国机关、企事业单位逐步改变“办社会”的状况,把一些工作生产以外的任务剥离出去.人们从“单位人”,逐步变为既是“单位人”,又是“社区人”.他们在社区生活,有了相互交流的需求,这是社区报产生的前提.但是,也应看到,我国社区的功能还未得到充分发育,居住在社区的公民凝聚力不够,对社区的归属感不强.因此,我国的社区报有些先天不足,筋骨脆弱.这是许多社区报办得不理想,不受社区居民待见的客观原因.


此外,许多社区报资金缺乏,只能靠街道办、居委会的少许拨款支持和社区内商家的赞助式广告维持,步履维艰.社区报缺少专业办报人员,一般由退休人员义务采编稿件、安排版面,虽然他们热情可嘉,但办好报纸困难重重.因此,社区办报不能勉强,要量力而行.

据说,美国约一万份报纸中,社区报占90%多.从长远看,社区报将成为我国一种重要的传媒业态.社区报也需要具有专业能力的人员来办,并且走市场化的道路.新闻出版主管部门是否需要制定不同于其他报纸的政策,支持有条件的地方逐步发展社区报,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作者为山东师范大学新闻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