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理中的丑

点赞:3515 浏览:1303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丑,作为艺术理论一个重要范畴,很少被学者关注.在众多的艺术理论文集中涉及美的言论颇多,但很少提到丑,即使有所涉及也只是作为美的对立面的形式出现的.可这被冷落的丑却在艺术上有很重要的价值和作用,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讨.本文将从丑的本质、丑与美的关系上进行梳理,从而证明丑在艺术领域中的意义.

关 键 词:丑;美;艺术美

中图分类号:J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6-0248-01

丑,是自然的一个重要属性,属于复杂的美学范畴,要想对丑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就要联系到美.探讨艺术的美与丑,首先得理解生活中人们普遍定义的美与丑,尤其是人们对丑的理解.美,是我们看到或接触到一样东西或一件事后,心里产生的一种快乐、喜悦之情,一种乐于亲近的感觉;相反,丑,是我们看或接触后,心里产生厌恶、不快,想避开的感觉.似乎美与丑是个人的感觉,因人而异.其实,美与丑还是有着大部分人趋同的标准的.人的自然性一直引导着人类有着对好与坏、香与臭、美与丑的鉴别力,以保护人类安全生存.而艺术家眼中的丑,与普通人对丑判断是有区别的.

一、对丑的本质和特征的认识

在中国,丑的观念有不同于西方的特点.西方美学家认为,丑是自然的一种属性,适宜可产生美,不适宜产生丑,丑是一种不成功的表现,丑和它所附带的不快感,成为了美的对立面.亚里士多德曾说丑是“无害的”,根据他的理解,把丑限于一种不和谐的可笑的形式,是“无害的”,这种无害指古典时期丑的地位也许是比较准确的.在中国古代,最早人们以“大”为美,以“小”则丑,,庄子为其代表人物.后来,发展为以恶为丑,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把丑释为“可恶也.从鬼,酉声”,恶和丑,在中国古代同训.至近代,人们普遍把丑与恶联系在了一起,认为丑与恶相比较而存在,丑的根源和内在因素是恶,当恶显现为文艺外在形象时,就是丑.丑是在感性形式中包含着一种对生活、对人的本质具有否定意义的东西,它反映了与人类正面价值体系相反的境象,是对现有价值体系的否定,丑是恶的形象的外在体现.但丑不等于恶,丑是恶的表现的一个侧面.恶的表现形式很多,丑主要是指人物形象上的表现,比如,《巴黎圣母院》中卡西莫多外形上奇丑无比,但内心却是极为善良的人.丑涉及功利,但并不总是与功利性丑有时并不一定和恶有必然联系.形式丑只是和形式美相对应,形式丑的审美对象有时从审美学角度其本质是美的,根本原因就是通过形式的丑达到了审美意义上的本质的美.形式丑是指畸形、毁损、芜杂等与均衡、对称、完整、和谐等形式美相对立的特征.形式丑的事物的内在品质不一定是恶,有时形式丑是崇高美的表现形式.现代社会,中西方对丑的认识基本趋于一致,作为美的对立面,丑是的.


二、丑的价值

(一)丑可显真,使美更富个性.不论中西,在所有的关于丑理论或绘画上都能看到,丑有美所不及的独特价值,当丑渗入美中时,其艺术的个性会更丰富、鲜明、突出.无论任何时代,任何时期的美,讲久了讲过了头,过于完善的时侯就会显出一种陈腐,虛检测和无聊,这在西方绘画中尤为明显.就像中世纪之前的人绘画,一律的标准脸形,一律的慈祥面容再加上大差不差的动作举止,使人想起那个时候的绘画来,脑子里只有一张画.达·芬奇的那张《蒙娜丽莎》之所以让世人瞩目,不单单是她迷人的眩目的令人费解的微笑,试想如果达·芬奇画蒙娜丽莎给她一张美丽绝伦的脸孔,精致曼妙的身躯,那她还会有现在这样的魅力吗?她美就美在那张在当时的绘画中看起来毫不起眼甚至憨实的身躯有如村姑,可是在这样的脸上却带一幅恍恍惚惚、神秘幽远,高雅古典的笑容来,面容的平淡无奇和那微笑的神秘优美使得这幅看起来更加的耐人寻味,思索良久.

(二)美的获得离不开“丑”的批判,通过批判,可以创造美.例如在罗丹的雕塑作品《美丽的欧米哀尔》中,?那个出体的,在她年老的时候,原先那丰满、富于曲线和青春魅力的人体美消失了,变得畸形、驼背、形同枯槁.在现实中这样的人体显然是丑陋的.但在罗丹的雕刻名作,中现实的丑神奇的转化成为了艺术的美.罗丹在解释这个问题时说:“平实的人总以为凡是在现实中认为丑的,就不是艺术的材料——他们想禁止我们表现自然中使我们感到不愉快的和触犯他们的东西.这是他们的大错误.”在自然中一般人所谓“丑”,在艺术中能变成非常美.这段精彩的话可以看作是罗丹为自己的作品所做的注解:这个丑陋的躯体上,人们看到社会对她的不公平的鞭笞、蹂躏与摧残.欣赏者在画中中否定丑恶,在丑恶的否定中实现审美主体的自我超越.我国当代美学家蔣孔阳在《美学新论》中说“对于感情和心灵的刺激来说,丑更胜于美.”

三、丑与美的辩证关系

丑是一个复杂的美学范畴,对丑的认识,要区别丑与美关系问题.从丑的内涵特征上,我们可以看出它与美的关系,美和丑相互对立.虽然柏拉图精心设计只允许存留美和善的影象的理想国,但现实中,美和丑总是“相伴而行”的.雨果曾宣称:“感觉到万物一切并非全是合乎人性的美,感觉到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后面,恶与善并存,黑暗和光明同在”.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和检测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没有丑,就无所谓美;没有丑的衬托,就不能鲜明地显示出美的光辉.美和丑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美和丑都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不是永恒不变的,美可以转变为丑,丑可以转变为美.对这种丑与美的互为关系现象,叶朗先生解释说:“在中国美学史上,人们对于“美”和“丑”的对立,并不看得那么严重,并不看得那么绝对.人们认为,无论是自然物,也无论是艺术作品,最重要的,并不在于“美”或“丑”,而在于要有“生意”,要表现宇宙的生命力.”这种“生意”,就是生命力的美.”一个艺术品,只要有“生意”,只要他充分表现了的生命力,那么丑的东西也可以得到人们的欣赏和喜爱,丑也可以成为美,甚至越丑越美.

艺术理中的丑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艺术作品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大学毕业论文、专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9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艺术家创作的艺术作品来源于自然和生活中,并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感情也倾注其中.这些感情包括快乐的感情,同样也可以包括愤怒、同情、叹惜等令人不快的感情.所以艺术能表达现实的美与丑,并通过艺术加工,使丑的东西也能够吸引人,引发观众思考.所以优秀的艺术作品能让生活中丑的东西也成功地感染观众.因此,评判艺术中的美与丑,已不能单纯用生活中的美丑来定义了,而是要更多一个层次.评判一个艺术作品的好坏美丑,是要看这件作品是否能真实准确地再现了事物的原貌或原气氛,并且真实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总之,“丑”已经成为当代美学一个重要美学范畴的今天,我们要学会用一双审丑的眼睛看世界,看艺术,它补充了美的不完善,美可以净化心灵,丑可以鞭笞人性,它引导着人从审视自己开始,通过批判与否定向着更真更美的方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