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的艺术精神

点赞:5107 浏览:1928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选修课程设置是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亮点,也是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高中课程结构的重要举措.《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高中语文选修课教材.这本教材,着重从文学鉴赏角度进一步引导学生阅读古代诗文,通过自己的鉴赏探究,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提高对古代诗文语言的感受力,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对于“艺术精神”的说法,在《批判力批判》一书中,康德曾提出:“有某些艺术产品,人们期待它们表示自己为美的艺术,至少有部分如此,而它们没有精神,尽管人们就鉴赏来说,在它们上面指不出毛病来.”对此,康德的解释是:“精神在审美的意义里就是那心意赋予对象以生命的原理.”这无疑告知我们,文学作品的“原理”往往就是某一时期人们的共同追求,或社会的某些本质,以及人性的重要的内涵等.当作品体现这些内核的时候,就会与读者产生共鸣,进而就具有了艺术生命力.

古典诗歌的艺术精神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高中语文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自考论文、自考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4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在课程教材的教学用书中提出“以意逆志”中的“意”“志”“逆”三字,“意”为诗人之“意”和读者之“意”,“志”可视为作者或作品所表达的原意,“逆”,有三层意思:迎受、接纳,考证、探究,追溯、反求.所谓“以意逆志”,就是读者以“己意”去“逆”作者作品之“志”,在这个过程中,读者既没有完全抛弃自己“现在的视域”,也没有把理解对象“初始的视域”简单地纳入自己“现在的视域”,而是把这两种不同的视域融合起来,形成一个全新的视域,从而得出带有自己个性的对作品的诠释.显然这一过程,体现的是学生读者的探究精神,而深化诠释的正是诗人的艺术精神——赋予诗句以生命的本质.了解诗人的生平以及生活的时代,会更走进诗人的思想世界.这一方式是进行诗歌探究教学的基础.正是在这样的追求下,让学生打开探究对象的世界显得尤为重要.古典诗歌由于时代、语言本身的制约性存在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如果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开展开创性的阅读,站在文本基本意义的基点上,进行多元化的探索,新课程改革的意义才有可能得以实现.


依据这样的方式,笔者以高中教材中苏轼的词作为探究学习的对象,进行其艺术精神的挖掘,来展现新课程教学改革中基础理解与多元化探索的分析.

从“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角度探究苏轼的诗歌的艺术精神,关注上面三首诗,用自己的“意”去“逆”作者的“志”,会发现作者虽遭遇人生低谷,但是苏东坡不像那种感伤的文人,对必有的丢失耿耿于怀,对必有的遗憾不能抱之坦然,不安于人生的定数却又有太多的觊觎,战胜不了世态,更战胜不了自我.苏东坡展现出的超然,在于他的“达”.既不同于陶元亮的遁迹的达,也不同于李太白风流的达,不同于辛弃疾豪迈的达,更不同于岳鹏举凄厉的达.他身上折射出的是一种旷达,带着充分笃定,几丝霸气,一缕高亢.

理解一首诗本身并不困难,理解一个诗人终归是有难度的.笔者在教授过程中,充分感受到新课改的理念不是简单的体现在必修与选修教材的区别与分类,也不是在于课程内容含量的扩大与调整,而在于其目的意识的变更——使学生将教科书与社会生活中的语文学习资源整合起来,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学习语文、享受语文.与作品共行,与古往今来的迁客骚人在精神世界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