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笔下的蝉

点赞:3226 浏览:1158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去年,我们在陕西乾陵游览的时候,曾被章怀太子墓室壁画《观鸟捕蝉图》深深吸引.对着那双髻轻盈捕蝉的情景,不禁疑惑纷生:秋蝉入画,并不多见,画家为什么要画捕蝉呢一时找不到答案,却想到初唐诗人骆宾王的那首《在狱咏蝉》诗: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诗人因事遭诬下狱,触景生情,借物咏怀,用蝉的高洁比喻自己的清白.诗中的蝉是一个高洁蒙冤而又企求辩白的形象.那么,能不能从骆宾王咏蝉的深意来推论捕蝉的意蕴呢似乎又过于武断.我们抽暇翻检有关资料,倒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

唐人笔下的蝉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艺术作品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学位论文、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1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蝉入诗赋,古已有之.《诗经》、《楚辞》中都有蝉的描写,但作为一个独立的艺术形象,到东汉时才出现.汉末蔡邕和三国曹植都写过《蝉赋》.南北朝时的张正见、沈约以及隋朝的卢思道等都有咏蝉诗.古人认为,蝉“饮露而不食”是高洁的表现,因此汉代人常把蝉的形象作为桂冠上的装饰,以此来表示“居高食洁”,还因为蝉鸣而秋至,所以闻蝉又产生悲秋之感.汉魏两晋南北朝的诗人咏蝉,大多没有超出这两个范围.


唐人咏蝉,情况就比较复杂.唐诗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高峰,唐代的咏蝉诗不但数量多,《全唐诗》共录咏蝉诗六十余首,而且风韵各异,蝉的艺术形象前后有很大不同.初唐诗人咏蝉,直承前人传统,主调是颂扬蝉的高洁.即使像骆宾王的《在狱咏蝉》,也还具有一种要求鸣响、希冀奋飞的精神.在初唐诗人的笔下,蝉是清高、自重、风雅的象征.在这一方面,虞世南和他的《蝉》诗,可说是突出的代表.虞本隋朝旧臣,入唐事太宗李世民,由于他忠直、博学、高才,深得信任和重用,历任弘文馆学士和秘书监.他的蝉诗,颇有寄兴: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人说,只要立身高洁,不需凭借任何力量,自能声名远播,这里的蝉,象征才高自负的人.

盛唐诗人,群星灿烂,却无一首咏蝉诗.这大概是那时国力强盛,时代精神慷慨豪迈,小小蝉声已不被诗人所关注.到了中唐,由于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激化,李唐王朝江河日下,蝉声重又牵动人们的愁肠,咏蝉的主调也由高洁变为悲凉.刘禹锡写给白居易的《答白刑部闻新蝉》诗云:“蝉声未发前,已自感流年.一人凄凉耳,如闻断续弦”,就是这种悲凉情绪的表现.中唐诗人咏蝉极多,有的思乡,有的怀友,有的叹人生匆匆,有的则婉转表达了忧国之情,诗中的悲凉意都是比较鲜明的.在贾岛的笔下,甚至出现了病蝉,“拆翼犹能薄,酸吟尚极清.露华凝在腹,尘点误侵睛”,这真是一个饱含酸苦的形象.

唐末战乱横生,人民流离失所,唐王朝走向全面崩溃,这时的蝉声也变成末世之音.人们闻蝉,顿生萧条荒凉之感.如廖凝《闻蝉》诗云:一声初应俟,万木已西风.偏感异乡客,先于离塞鸿.日斜金谷静,雨过石城空.此处不堪听,萧条千古同.廖凝生卒不详,仅知他由唐人五代十国,曾避乱衡山,后出任于南唐.蝉声在他心里引起的感受是西风吹来,万木枯败,落日西下,山河凄惨的衰亡情景.这种意境在中唐诗人的咏蝉诗里是难能找到的.

最有趣的是晚唐的咏蝉讽刺诗.蝉由原来高洁的象征变为污浊的典型.这大概是因为唐末社会腐败不堪,人们对达官贵人所标榜的高洁有了一种新的认识.诗人陆龟蒙和罗隐都是屡举不第,他们对官场的昏聩污浊有切身体会,作品对现实也多讽刺和揭露,他们笔下的蝉,简直就是“只凭风作使,全仰柳为都,一腹清何甚,双翎薄更无”(陆龟蒙《蝉》)的卑鄙无能之辈,以及“天地工夫一为遗,与君声调借君绥.风栖露饱今如此,应忘当年滓浊时”(罗隐《蝉》)的趋炎附势小人.罗隐诗中的“滓浊”一词,出自《后汉书阳球传》,指当时乐松、江览等无耻小人,依附权贵,扶摇直上,遂为天下人耻笑.请看,这里的蝉与虞世南笔下的蝉,相去何止十万八千里.

艺术作为时代生活的反映,必然受时代精神的影响.即使是一只小小的蝉的形象,它在艺术作品中的发展和变化,也证实了这个道理.由此我们想到,既然章怀太子墓室壁画诞生在初唐,那么双髻捕蝉恐怕既不是表达萧条的末世之音,也不会诉说彻骨的悲凉之意,可能是描述禁锢深宫后院的少女的冰清玉洁和淡淡秋怨吧!

猜你想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