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专业3年制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改革

点赞:6621 浏览:2158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0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为提高3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效果,以高职高专教育规律和医学发展趋势为导向,形成“一专、三突出、三强化”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必修课、选修课的课程群,形成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面向医院、社区、基层所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关 键 词临床医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3.267

AbstractToimprovethethree-yearclinicaleffectivenessofprofessionalpersonneltraining,to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lawandmedicaltrends-oriented,form“aspecial,threeprominent,threereinforcement”vocationaltrainingmodel,buildpulsory,electivecoursegroup,toformarelativelyindependentsystemofpracticalteachingandtrainingtoadapttothelocaleconomicconstructionandsocialdevelopmentneedorhospitals,munity,grass-rootsneed“thenextwastogo,stayanduseful”,practicalability,withgoodprofessionalethicsofhighertechnologytalents.


KeywordsClinicalmedicineCurriculumProgrammingTeachingcontentReform

临床医学专业在我国已有一百多年的建设历史,在建国前主要以5年制教育为主,建国后,为适应我国医药卫生人才的需求,根据我国的特有国情建立三年制专科层次人才培养并持续发展.平凉医专临床医学专业是在原兰州医学院1988年平凉大专班的基础上建立并发展起来的,按照教育部关于高职高专院校教学改革的规划和平凉医专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案,为进一步提高3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效果,经过认真探讨,对现有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改革目标

通过深入研究21世纪全球医学教育的发展趋势,思考实现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新途径、新方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充分体现高职高专教育特色,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面向医院、社区、基层所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指导思想

坚持高职高专教育走“以怎么写作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教医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积极推进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发展以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的教学观,建立面向学生、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思想和教学思想,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专业学科发展,带动师资队伍建设,以师资队伍建设,带动课程、教材改革与建设,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培养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等医学技术应用性人才.

体现高职教育特色

确立学校医院合作,形成“一专、三突出、三强化”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为培养与本地区、本行业经济建设发展相适应的集医院、社区、基层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医学人才,本着专业培养目标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紧密结合,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与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的原则,确立“一专、三突出、三强化”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一专”为主修临床医学专业,“三突出”为基础理论突出雄厚性、专业理论突出实用性、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突出综合性,“三强化”为强化临床专业实践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与医院紧密结合,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体系,建立学生实习就业直通车,实现学校与医院的无缝连接.

按照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围绕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特色构建理论课程体系.本着删繁就简、推陈出新、合理兼顾的原则建立综合课程群,既进行学科之间的横向淡化,也进行学科之间的纵向淡化,适应基础、医学、人文社会科学间的广泛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优化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构建必修课、选修课的课程群.必修课分为:“关键能力培养课程群”、“职业能力培养课程群”.选修课分为:“公共、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群”和“专业拓展课程群”,各课程群在时间、顺序上相互交叉渗透.

落实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构建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根据专业特点,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知识、能力、素质定位,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与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需求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本着加强三能力(临床基本医疗操作、计算机、社会适应),加强人文基础知识,淡化学科意识的原则进行课程的整合与优化,建立了3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

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根据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结合临床医疗专业人才教育和国内需求情况及世界医学教育的发展状况,构建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融为一体的理论教学新体系,使必修课总学时变为2121学时,选修课设置可选课学时296学时.

通过课程整合,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病原生物学与寄生虫学》由原来的《免疫及微生物学》、《寄生虫学》整合而成,《人体结构学》由原来的一门课程变为《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新增课程:临床基本技能、常用护理技术:使学生对医学技术操作形成初步的职业素质和对专业的基本认识.全科医学:适应现代社会和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增加社区卫生保健的知识和能力.急救医学:适应农村社区基层临床医师实际应用的需要.

选修课体系

以拓展知识面,加强前沿、新兴交叉学科知识为出发点,构建与素质培养相适应的选修课体系.适当减少必修课,教学计划修订过程中我们开设了公共、人文选修课、专业拓展选修课,使这些课程贯穿于医学教育的全过程,使人文学科和医学学科相互渗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增加人文学科比例(如医学心理学、医学学、公共音乐、公共美术、普通话、医德修养等),增加医学相关课程(大学语文、医学文献检索、社区卫生怎么写作、常用护理技术、针灸推拿、全科医学概论、卫生法律法规)等课程选修,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训练,毕业实习前集中训练,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理念,拓展学生选择空间和创新能力,以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在课外举办计算机等级和英语四六级、AB级辅导班和竞赛活动,增加了知识传授的整合性、应用性、先进性和实践性,实现了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的广泛交叉渗透,形成了以专业理论、综合能力培养课程为主干,强化计算机应用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理论教学体系.

先进检查项目和方法列为自学或开设专题讲座、补充讲义,如“激素在临床的应用和进展”、“心血管疾病常用临床检查项目”、“艾滋病的临床诊断”、“医学论文书写规范”等讲座以实现专业教学适应性和先进性的统一,解决了教材滞后于知识更新的状况,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改变传统的实践教学过多依附于理论教学的状况,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知识传授与素质能力培养的结合,把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的培养贯穿于实践教学的全过程,增加实践教学学时数,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加临床见习(包括课后临床见习、床边教学)、课间实习、社区实习、毕业实习的时间,使试点专业的实践教学总周数达52周,约占教学周数106周的49%,减少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课的开出,增加综合性和学生自主设计性实验课的开出率,使学生通过实践教学充分掌握医疗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技能,同时把实践教学作为培养创新精神、素质提高的主要渠道和切入点.

按照能力、技能的形成过程,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传统的按课程门类进行实践教学为按能力要求进行实践教学,把各门类实践课重组为3个部分,即基础技能实践教学、专业基本技术实践教学和综合应用技能实践教学.

加强和完善实验室及校内实习基地建设.建设本专业实践教学需要的功能完备、设施条件完善的专业基本技能实验室,综合应用技能实验室.目前已建成外科手术学实训室,诊断学实训室,妇产科实训室,计划建立多媒体检体诊断实训室.

加强院校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与教学医院建立教学、临床科研协作,以相互依托、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为原则,形成稳固的合作关系.

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紧紧围绕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理念,通过开设选修课和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科技卫生三下乡、预防保健、健康宣教等途径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综合素质.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医学生人数急剧增加,教学要求的病人越来越多,教学任务加重,教学病人不足的矛盾日益尖锐.有院校在教学课程及教学理念的改革基础上,尝试了多种教学模式:通过建立标准化病人(SP)库,建立教学真实病人病例库和建立教学多媒体病例库来增加教学资源,同时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和医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对医学生临床学习进行分流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较好地解决了学生人数急剧增加与临床教学资源的相对减少之间的矛盾,这些都值得我们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