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互动”理看药物治疗中的心身医学思想

点赞:7266 浏览:2367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中图分类号]R18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4208(2009)16-0066-02

1“身心互动”理论

“身心互动”理论根植于中医理论“形神合一”的生命观,该理论认为人的躯体与精神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正如张介宾所说:“形者神之体,神者形之用,无神则形不可活,无形则神无以生”[1].正是基于二者的矛盾运动,人的生命活动才得以维持、发展、变化.因此,身心互动对人有重要意义[1],也正是基于生理上的相互为用和病理上的相互影响来实现的.

1.1“身心互动”的生理学过程[2]《灵枢天年》所说“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人的精神魂魄等心理活动是以脏腑气血为基础,同时也是情绪、意识等产生的物质基础.对此《素问宣明五气篇》也论述到,“脏者,藏也”[3],“五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藏所藏”.同时人的心理活动对躯体变化也有重大的影响,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绪变化会影响到脏腑功能,“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素问举痛论》),指喜悦可以使气息调顺,脏腑功能顺畅.

1.2“身心互动”的病理学过程[2]在中医的著作中,躯体疾病导致心理失调有许多论述,如“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小腹,令人善怒”(《素问藏气法时论》).“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等血并于阴,气并于阳,故为惊狂等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惋善怒.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善忘”(《素问调经论》).指出自身血液运行异常会导致各种不良情绪的出现,人的情志变化也会影响到脏腑、气机的变化,《灵枢百病始生》所说的“喜怒不节则伤脏”,指出喜怒等情绪如果不加以控制就会使内脏受到伤害而得病.同时各种情志活动也会影响到脏腑气机变化,如“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素问举痛论》).

2药物治疗中的心身医学思想

2.1辩证论治中的整体观思想辩证论治[4]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基本原则.辩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辩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过程.论治是根据判断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辩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2.1.1辩证论治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中医治疗疾病是通过调节阴阳气血、脏腑功能,使其恢复协调状态,以适应自然界的变化规律,从而达到天人相应、心身合一.因此,药物治疗要遵循“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整体原则.例如,在因时制宜中,春夏季节要遵循该季节的特点,用药不宜过于温热,秋冬季节用药不宜过于寒凉.在因地制宜中,同样是患一种感冒,南方人只宜轻宣发散,而北方人则须选用发汗作用较强的药物.某些高寒山区的人患感冒,一般的发散之药不能取汗,常常选用发汗峻烈的麻黄,且用量要大,方能收到良好的疗效.

2.1.2辩证论治中的心身合一思想人的生命现象是心身活动的统一体,疾病诊断要从心身互动理论出发寻求病因,如《素问藏气法时论》曰:“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小腹,令人善怒”,这正是一个典型的心身疾病.对于情绪的异常波动,医者往往只从心理因素考查病因,忽略躯体疾患也可以导致心理的异常活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到“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这是对情绪的异常变化导致躯体疾病的经典论述,可提示医者对于脾失运化,不思饮食,倦怠乏力等症状要从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加以调治.

2.2方药与心理

2.2.1方药命名中的心理学思想方药本身的功效对疾病的治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患者对方药的信任程度可直接影响疗效发挥.许多方剂和单味药物,古代医家根据其功能、主治等特性,巧妙的冠以美名,甚至夸大为具有神的作用,在方剂方面,如八仙长寿丸、天王补心丹、安神定志丸等,在药物方面,如威灵仙、千年健、益智仁.由于患者首先感知到的是方药的名称,通过方药的名称使其感到此药巨有强大功效,对患者形成一种很强的心理暗示,使其对此种药物充分信任,从而产生战胜疾病的自信,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病人对方药的信赖感,增强了治愈疾病的信心,在药物没有发挥之前在心理上对患者起到了治疗作用.

此外,有的药物从外部形态上来看,形态诡异、外貌不扬,甚至显得肮脏不洁,使人望而生畏,检测如患者真正了解了此药,首先对患者就是一种负面刺激,使患者在心理上产生不信任感,对药物的疗效产生怀疑.前人给这些药物冠以生动形象的名称,如将蛆称为五谷虫,将尿垢称为人中白,将蚯蚓称为地龙,将蛇皮称为龙衣等等.这就使得不懂医的患者觉得这些药物神奇新颖,具有强大功效,因而乐于接受这些药物的治疗.

2.2.2方药应用中的心理因素辨识临床上很多患者是因躯体出现不适症状而就诊,但究其病因却是情志的异常波动而引发的.故在诊治中应详细问诊,运用合理的方药,以调理情志为主[3],应用疏肝理气等药物可治疗躯体症状,以常见的胃脘痛为例,其肝气犯胃证,可见胃脘胀闷,脘痛连胁,每因情志因素而痛作,故治以柴胡疏肝散为主方加减.通过疏肝理气、调畅情志达到止胃脘痛之效.再如惊恐致心神不能自主引发的心悸[5],治以安神定志丸加琥珀、磁石、朱砂治之,方中龙齿、琥珀、磁石以镇惊,茯神、菖蒲、远志以安神,从而达到宁心定悸的效果.


2.3个性特征与治疗《内经》按阴阳含量的不同把人分为五态人,不同的人格类型其体质和个性特点有异,正是基于这样的差异,对疾病的易感性也是不同的.太阳人的“居处于于,好言大事,无能而虚说,志发于四野”的个性特点是有其生理基础的,他们在生理上表现为多阴而少阳,容易换心血管疾病,并且肝阳上亢型居多.由此,在药物治疗上多应用天麻钩藤饮治疗,在心理治疗方面应用具有中医特色的情志相胜疗法.太阴人的个性特点为“好内而恶出,心抑而不发”(《灵枢通天》),也就是说太阴人缺乏主动,常孤独悲观,忧郁寡欢,易患气机阻滞疾病,应属于现在抑郁症的范畴,在生理上表现为阴血涩浊,运行不畅,故在药物治疗中多采用疏肝解郁,调理气血的药物.心理治疗上多采用认知治疗和中医的语言疏导四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