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毒性

点赞:21637 浏览:10330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中图分类号】R28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720(2009)34 - 1729 - 02

【关 键 词 】中药,毒性,炮制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中药的“毒”是药物的总称.古代将所有药物皆称为,如《周礼》说“医师掌医之政令,聚以供医事”.这里将药与毒并列,可见药即“毒”, “毒”即药也.先就中药中“毒”的含义谈几点认识.

1.“毒”是中药的总称

汪机曰:“药,谓草木虫鱼禽兽之类,以能功病,皆谓之毒”.张景岳在《类经》中更明确:“提出凡可谓避邪安正者,皆可称为”.由此看出“毒”,及一切药物的总称.

中药毒性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中医学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硕士毕业论文、高校大学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4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2.“毒”是指中药的偏性

如《类经》说:“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者,以气味有偏也”.中医正是利用药物的这种偏性,按阴阳学说理论,中医学的辩证论治来协调脏腑功能,纠正阴阳盛衰,增强抗病能力.如热以祛寒,寒药用以祛热,每一种药物都具有各自的偏性,或升或降,或散或收,或寒或热,或补或攻.如升麻,柴胡升提走表,用于病势下陷之症,苏子,莱菔子,沉降入里适于病势上逆之症,黄柏,黄连偏寒以疗热性病,附子,干姜偏热以疗寒,黄芪,当归补益气血,治气血亏虚之症,大黄、芒硝攻积导滞,在用药时须适病而止,勿过量上人,恰如古人说:“夫药之性能生人,亦能杀人,盖操不得其要,则反生为杀矣.”如石膏,知母等寒凉药,虽能清热,但又易伤阳,大黄祛邪又可伤正,因此,即要了解重要防治的作用,又要掌握好剂量,辨明病症,使用药准确无误.

3.“毒”是指中药内有毒成分或其副作用

近代中药书籍所载“有毒”或“无毒”大多指药物有无毒副作用,这是与前者完全不能相混淆的基本概念.《中国药典》将有毒之品依据毒副作用的强弱分“大毒”如马钱子、巴豆等容易使人中毒,用时必须谨慎.“巨毒”之品,使用安全,虽可出现一些副作用,但一般不会导致严重后果,如常山、杏仁、白果等.


综上所述,仅是相对而言,有毒之品固可杀人,无毒之药,但用之不当,也不利于人体.当依法炮制,凡毒性属于无效成分者,加以清除,如生半夏,生南星的致麻物质,毒是有效成分者,减低其含量,达到安全剂量.其二是通过配伍缓解物毒性,改善药物性能,提高药物疗效.如小半夏汤,方中半夏配伍生姜,以缓解药物毒性,又能增强温化寒痰,降逆止呕之力.其三是注意煎煮时间,有少数毒性药经高温较长时间煎煮之后,有毒成分被破坏,而有效成分依然存在.如附子久煎后将有毒乌头碱溶出,水解成乌头次碱,使其毒性降低,而治疗作用并未丧失.所以《药典》中都注有有毒无毒,先煎、久煎及后下等,以避免毒副作用,保存有效成分.其四应遵守十八反、十九畏的规定,准确的掌握每味药物有无毒性及毒性之强弱,根据药物之峻缓,病体之虚实,疾病之深浅来适当选用药物和确定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