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教育史话】自强学堂:经国自强为本教育人才为先武汉大学:自强弘毅求是拓新

点赞:10533 浏览:2948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在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让我们看看武昌起义前后,湖北自强学堂向武汉大学的转变历程.

1893年11月29日,湖广总督张之洞向清朝光绪帝上奏《设立自强学堂片》.他认为“盖闻经国以自强为本”,“自强之道,以教育人才为先”,故取“自强”二字.这座新式高等专门学堂位于湖北武昌三佛阁大朝街口,开办之初,设方言(外语)、算学、格致、商务4门,重视科技教育.由此揭开了近代湖北高等教育的序幕.1896年,矿务、化学学堂并入自强学堂,后者增加自然、工程教育.方言一门逐步扩大为英语、法语、德语、俄语、东文(日语)5门.自强学堂是晚清洋务运动后期建立的一所新式科技工矿学校.

【中国科技教育史话】自强学堂:经国自强为本教育人才为先武汉大学:自强弘毅求是拓新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社会发展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硕士学位论文、在职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2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1902年10月,自强学堂迁往武昌东厂口,改名方言学堂.课程设有地理、历史、算术、公法、交涉等.

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方言学堂因教育经费紧张被迫暂停办学.此后湖北时局动荡,同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清朝迅速灭亡,方言学堂无法立即复校,办学中断.

1913年,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成立后,规划在全国设立6所高等师范学校,决定以原方言学堂的校舍、图书、师资为基础,改建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9月,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改名国立武昌师范大学.1924年9月,国立武昌师范大学改名国立武昌大学.1926年,国立武昌大学与国立武昌商科大学、湖北省立医科大学、湖北省立法科大学、湖北省立文科大学、私立武昌中华大学等合并为国立武昌中山大学(又称国立第二中山大学),设有大学部和文、理、法、经、医、预6科、17个系、2个部.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以原国立武昌中山大学为基础,改建国立武汉大学,下设文、法、理、工4个学院.1929年2月,法学家王世杰成为国立武汉大学首位正式校长.他认为国立武汉大学不能满足于现有的4大学院,提出要把学校办成拥有文、法、理、工、农、医6大学院的万人大学.1930年3月,国立武汉大学新校舍l期工程正式开工.1932年3月,学校由东厂口迁入珞珈山新校舍.1934年武汉大学由于体育成绩显著曾受到民国教育部表扬并通令全国大专院校,授予时任体育、卫生主任为教会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体育教学方案执行人.1935年,学校开办研究生教育.1936年,学校成立农学院,从而发展成为有文、法、理、工、农5个学院15个系2个研究所的综合大学.

1937年,国立武汉大学与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国立大学和国立浙江大学统一进行招生考试,从而跻身“民国五大名校”.同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附近发动“七七事变”,揭开了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序幕.此后上海、南京相继被日军占领,武汉成为中国的战时首都,国共两党大量政治军事人士云集珞珈山校园指挥对日抗战.1938年,因日军攻打华中地区,国立武汉大学被迫西迁四川乐山继续办学,农学院并入国立大学.武汉沦陷后,日军将武大校园辟为其中原司令部.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同年9月1日,国立武汉大学成立复校委员会,1946年10月,学校迁回武昌珞珈山,恢复农学院.1947年,学校设立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形成了文、法、理、工、农、医6大学院21个系8个研究所.国立武汉大学是武大百年历史中办学质量最高、国际影响最大的阶段,至今仍无法被超越.

1950年,武大副校长吴于廑教授在全校抗美援朝参军参干动员大会上,把“国立武汉大学”牌楼按由左至右顺序来读,以《学大汉武立国》为题,作精彩讲演,使师生员工深受鼓舞.“学大汉,武立国”从此名满天下.武汉大学的理工科也一直有着优秀的传统.

1993年,自强学堂建校100周年之际,校务委员会审议决定,武汉大学新校训为:“自强弘毅求是拓新”.

“自强”语出《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为自尊自重,不断自力图强,奋发向上.武汉大学前身为“自强学堂”,其名也取此意.

“弘毅”出自《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一语.意谓抱负远大,坚强刚毅.武汉大学20世纪30年代校训“明诚弘毅”就含此一词.

用“自强”、“弘毅”,既概括了上述含义,又体现了武汉大学的历史纵深与校风延续.

“求是”即为探索规律,追求真理.语出《汉书》“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拓新”,意为开拓、创新,不断进取.

概言之,武汉大学新校训的整体含义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树立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刻苦学习、积极奉献的伟大志向,以坚毅刚强的品格和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努力探求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开创新局面,取得新成绩,办好社会主义的武汉大学,不断为国家作出新贡献.

目前,在科技教育方面,武汉大学积极利用自身的科技、智力资源优势,通过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方式,与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共同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平台,联合创办了7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也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学校还参与了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西电东输等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建设,在南北极科学考察、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治等科技攻关中不断取得新的突破,马协型、红莲型杂交稻,高频地波监测雷达,GPS全球卫星定位与导航,高性能混合动力电池等应用型科技成果不仅具有重大的科学理论价值,同时也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人文社会科学的专家学者则充分发挥“智囊团”和“思想库”的作用,积极探索关系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取得了一批具有重大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保证和智力支持.大型汉语工具书《故训汇纂》、译著《康德三大批判新译》、学术专著《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历史与现实》等成为新时期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标志性成果.


求知在武大,成才在珞珈.武汉大学率先提出“创造、创新、创业”教育的新理念,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型”复合人才,积极探索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自1893张之洞创办自强学堂,武汉大学至今已经历了118个春秋,这悠长的历史纵观全国高校也难有几个能匹敌.这些年岁中有进步、有失败、有革命,更有发展,武大人心中那厚重的历史感和责任感常常是其他大学的人无法拥有的,而闻名遐迩的珞珈山校园中随处散发的文化底蕴更仿佛是自然天成.

百年名校,人文荟萃;珞珈山下,卷帙飘香.值得特别一提的是,600多万册馆藏图书,居全国高校第2位.曾在武大任教的易中天教授曾经说过,武汉大学的图书馆是当时吸引他来到武大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