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两部学制职业教育发端

点赞:28202 浏览:13124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是清朝末年由国家颁布的两部学校教育制度.研究这两部学制的基本概要,以及这两部学制颁布前后中国职业教育发端和发展的概况,不仅有助于认知中国职业教育的历史渊源,而且有利于引发深刻的历史思考,从而为当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寻求有益的历史坐标.

关 键 词 :清末;壬寅学制;癸卯学制;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10-0178-03

按照中国近代学校教育和职业教育发端、发展的历史轨迹,可以将1862年(同治元年)至1911年(宣统三年)这50年称为清朝末期.这一时期,历经同治、光绪、宣统三朝,是中国近代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的发端期.

为了便于研究这一时期的历史概要,不妨从清末颁布的两部学制,即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入手,联系这一时期的教育概况,初步厘清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发轫历程,并从中获取有益的启示.

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概要

(一)壬寅学制

壬寅学制又称“钦定学堂章程”,于1902年8月15日(光绪二十八年七月十二日)颁布,是近代中国由国家发布的第一部规定学制系统的文件.其学制系统如图1所示.

壬寅学制包括《钦定蒙养学堂章程》、《钦定小学堂章程》、《钦定中学堂章程》、《钦定高等学堂章程》、《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和《考选入学章程》等六部文件.这部学制所涉内容与数千年以来的传统书塾和书院教育相比,无疑具有划时代的进步意义.其显著价值在于:首先,初步奠定了近现代教育、七段的基本格局.所谓,即初等教育(蒙学堂、小学堂、简易实业学堂),中等教育(中学堂、中等实业学堂),高等教育(高等学堂、大学堂、高等实业学堂);所谓七段是指从蒙学堂到大学堂的七个学段(如图1所示).其次,第一次将职业教育纳入国家教育系统.从高等小学阶段开始逐级设立“简易实业学堂”、“中等实业学堂”、“高等实业学堂”并与同级普通教育相对应.同时,在中学堂内从第二学年开始设实业科,在高等学堂内设“大学预备科”,均为培养农、工、商、医等专门人才之准备.再次,注重师范教育.分设修业均为四年的中等师范教育(师范学堂)和高等师范教育(师范馆),其中,后者比同层级的高等学堂的修业年限多一年.最后,重视政府官员的继续教育.相当于高等学堂层次的“仕学馆”招收已入仕途的官员继续深造.

(二)癸卯学制

癸卯学制又称“奏定学堂章程”,于1904年1月13日(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颁布,是中国近代由国家发布的第二部规定学制系统的文件.同壬寅学制相比,这部文件的内容更加周密完备,施行年份也相对较长.其学制系统如下页图2所示.

除普通教育和普通师范教育之外,癸卯学制与壬寅学制相比,一个很突出的特点是有关职业教育的内容有了大幅度增加.主要包括《奏定职业学堂通则》、《奏定艺徒学堂章程》、《奏定初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奏定中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奏定高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奏定实业补习普通学堂章程》和《奏定实业教员讲习所章程》等七部文件.

癸卯学制的显著进步在于:其一,职业养成教育明显下延.由下页图2可知,在初等小学阶段(7~12岁)即开设艺徒学堂.《奏定艺徒学堂章程》规定,艺徒学堂的宗旨是“以授平等程度之工业技术,使之成为善良之工匠为宗旨;以各地方粗浅工业日有进步为成效”.这实际上相当于职业陶冶和准备教育.其二,构建了初、中、高比较完备的职业教育体系.在艺徒学堂的基础上设立了与高等小学、中学、高等教育阶段一一对应的初等、中等、高等实业学堂.根据当时的产业结构,实业学堂以农、工、商科为主.以农科为例,《奏定初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规定“以教授农业最浅近之知识技能,使毕业后实能从事简易农业为宗旨”;再以工科为例,《奏定高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规定“以授高等工业之学理技术,使将来可经理公私工业事务及各局厂工师,并可充各工业学堂之管理员、教员为宗旨”.其三,教学科目已经与各国职业教育同步.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例,《奏定中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规定,工科学堂分预科及本科.预科课程包括修身、中文、算学、物理、化学、博物、体操等,可加设外语;本科包括土木、金工、造船、电气、木工、矿业、织染、窑业、漆工、绘图等10科.其四,“普职一体化”的教育架构已初现端倪,这在高等教育中尤为明显.《奏定大学堂章程》规定,大学堂内设分科大学堂和通儒院,分科大学堂设经学、政法、文学、格致、医学、农学、工学、商学等8科,与中、高等农工商学堂的专业设置是相互衔接的.其五,专门设立了实业教员讲习所.与壬寅学制不同的是,除设立普通师范学堂外,癸卯学制还规定要开设实业教员讲习所.从其章程来看,实业教员讲习所属高等教育层次,可附设于农工商大学或高等农工商实业学堂,亦可单独设立.其六,举办实业补习普通学堂,从图2可见,它属于高等小学层次.其章程规定,学堂招收已就业或初小程度、别无就业之途、拟谋职的社会人群,施以初等实业教育,以利其谋求生计.


清末职业教育发端及概览

教育史界一般认为,1862年(同治元年)京师同文馆的建立,是清末乃至近现代中国职业教育发端的标志性事件.

同文馆的设立是基于清廷“对外国交涉事件必先识其情形”而“欲悉各国情形,必谙其语言文字,方不受人欺蒙”的初衷.1862年同文馆初设时仅设英文馆,1863年增设法文、俄文两馆,1866年又添设算学馆.就其8年学程来看,除修习外国语言文字、翻译外国公文书籍之外,还要学习各国地理、史略以及数学、天文、化学、机械、测算等科目.而上述科目的开设,都是为培养翻译人才这个总体办学目标怎么写作的.

与北京同文馆在同一时期开办的还有上海方言馆(1862年)、广州同文馆(1864年)等性质相近的学堂.这批具有明确职业指向性的学校教育,开启了中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的先河,动摇了以灌输封建礼教、培养仕宦人才为宗旨的旧式教育的根基,标志着新型职业教育在中国已经曙光初现. 此后,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即开启了新篇章.其时,职业教育机构大量涌现,职业教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峰期.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如下几所学堂.

清末两部学制职业教育发端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职业教育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学士学位论文、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4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一)福州船政学堂

1866年,清廷在福州马尾创设福州船政局时,就设立了附属船政学堂.当年12月,初始命名为“求是堂艺局”,尔后通称为“福州船政学堂”.

建校伊始,设有造船和驾驶两班,招收闽、粤、浙等地区的16岁以下平民子弟入学,修业年限为5年.造船班的课程包括法文、数学、机械等科目,以及蒸汽机、船体制造等实习课程.驾驶班开设英文、数学、制图、航海天文、海洋测绘、机械操作等课程,并设置航海实习训练科目.

至1873年,福州船政学堂已粗具规模,形成了以绘事院、驾驶学堂、管轮学堂、艺圃(艺徒学堂)为主要架构的办学格局.成为近代中国创办最早的航海技术学校.

(二)天津电报学堂

1880年10月6日(光绪六年九月初二),天津电报学堂落成并开学,这是一所中国近代创办较早的电讯技术学校.

天津电报学堂附属于天津电报局,学堂的兴办和发展与清末电讯事业的发展息息相关.1879年天津至大沽口炮台的电报线路开通,1881年天津至上海的电报线路开通,同年拟开通上海至广州和苏州的电报线路,一时电讯人才奇缺.在这样的背景下,天津电报学堂诞生了.

电报学堂的课程设置主要有基础电信、电报仪器、电磁学、电测试、材料学、国际电报规约、电报制度、电报线路测量、铁路电保设备、陆上与水下电线建筑以及电报实习等,在那个年代,可谓开风气之先.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开设了电报地理学等课程,首创了文化基础课程与专业理论课程相复合的先例,为中国早期电讯人才的培养,以及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的变革做了有益的探索.

(三)天津水师学堂

1875年(光绪元年)至1878年(光绪四年),北洋舰队初步成军,急需大批海军人才,于是在1881年8月(光绪七年七月)天津水师学堂应运而生,成为中国近代著名的海军军事学校.

据朱有瓛主编的《中国近代学制史料》记载,天津水师学堂设驾驶和管轮两个专业,招收13~17岁学生入学,“驾驶学生专习管驾轮船;管轮学生专学管理轮机.在堂应授功课毕后,均上练船历练.”经过5年学习之后,学生“举凡大炮、洋、刀剑、操法、药弹利弊、上桅接绳、用帆诸法、一切船上应用诸艺,都要能够通晓”.这所学校为北洋海军培养了一大批新式的应用型军事人才.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7月14日,八国联军攻陷天津,进而入侵北京,水师学堂和天津电报学堂均毁于这场由侵略者燃起的战火之中.

(四)天津医学堂

天津医学堂的建立经历了十余年过程.初始是伦敦传教会马根济医生在中国资助下兴办的“总督医院附属医学堂”(1881年),1893年直隶总督府设立天津储药施医总医院,该院下辖的西医学堂就是在“总督医院附属医学堂”的基础上开办的.到1894年6月26日(光绪二十年五月二十三日),天津医学堂方正式成立,首任校长林联辉即“总督医院附属医学堂”的第一届毕业生.

天津医学堂的教学人员由华籍和外籍医生充任,所授课程均按西方医学学校标准设置,办学经费在北洋海军经费中列支.学生“分习洋文医理,讲贯编摩”,毕业生大部分充任海军医官或地方医院医生.天津医学堂是中国创立最早的国立西医学堂,是中国开展西医教育的发轫之举.值得庆幸的是天津医学堂在“庚子事变”中并未毁于战乱,此后亦得到持续发展.

这一时期兴办的还有广东水陆师学堂、湖北武备学堂等百余所学堂.透过上述4所学堂的兴衰,即可管窥清末职业教育之一斑.据清廷学部于1907、1908、1909年发布的三次统计资料,清末学校教育概况如表1所示.

清末职业教育的历史启迪

回眸清末两部学制及职业教育发端和发展的概况,对于发展和改革我国当代职业教育具有重要启示.归纳起来,似有如下几点.

国家命运与教育发展 清末职业教育的兴起,是在古老的中华帝国国运日衰,陷入内外交困、风雨飘摇境地的大背景下发生的.统治阶级内部的改良派人物不愿动摇封建统治的根基,而试图从“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目标出发,引进“制器之器”,造就“制器之人”,其主观目的是挽救行将就木的封建统治,但在客观上成就了职业教育的一度辉煌.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看,这一方面冲击了腐朽僵化的传统教育,为近代中国教育导入了清新之风,造就了一批新型人才;另一方面由于历史的局限性,这些改良派人物刻意回避了帝国主义列强与中华民族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遂导致纵有先进学堂终毁于敌手;纵有坚船利炮仍完败黄海.这就昭示了一个道理——国之兴亡决定教育兴衰,而单靠教育是救不了国的.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 中国传统教育素有重文轻理、重学轻术、重知轻能的弊端.这种偏颇导致传统教育中普通教育一统天下的局面,并且对后世教育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而清末的两部学制则第一次奠定了职业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特别是癸卯学制,首次确立了职业教育的完整体系,体现了“普职一体化”的办学思路,这对直至当代的职业教育发展仍具有重大影响.诚如黄炎培先生所言:“凡是教育,都含有职业的性质.”试问,现今的工、农、商、医、法和艺术、军事类教育,就其本质而言,哪一种不是职业教育?看来走通“普职一体化”道路,恐怕还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实现.

办学实践与教育制度 观察清末教育状况就会发现,第一,职业教育的办学实践是先于学校教育制度(学制)而出现的.这说明,职业教育是基于生产力发展和国家需要而产生的.学制的颁布只是对办学实践的全面总结和进一步规范.第二,就近代学校教育的形态而言,中国近代职业教育是先于近代普通教育产生的.然而,这种职业教育领先,抑或说“普职一体化”的良好开端为何未能延续,值得后来人深思.第三,从1907~1909年的教育统计年表来看,癸卯学制颁布之后,职业学堂与一般学堂相比,无论是学堂数量还是学生人数都相差悬殊.这表明旧式教育的大统虽然受到冲击,但尚未从根本上撼动.职业教育虽已发生,但还没有占据主体地位.

职业教育本质的思考 人们通常认为,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一是社会性特征,即职业教育是为了社会需要的教育;二是实践性特征,即职业教育是注重应用能力的教育;三是平民性特征,即职业教育是立足民众生计的教育.以上述标准衡量,清末职业教育的确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这些本质特征,也可以说,是在办学实践和学校教育制度层面奠定了上述特征的基础.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在清末之后的不同历史时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进步.但是,还不能说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已经完全得以体现,直至当代,职业教育依然存在的种种缺憾就是明证.这一切都有待于职教界同仁继续为之努力.

时光荏苒,转瞬间一个半世纪过去了.重温清末两部学制及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发展这段历史,不仅有助于人们认知中国职业教育的历史渊源,也有利于引发深刻的历史思考,从而为当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寻求有益的历史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