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班主任如何做好学生小升初的衔接教育

点赞:6972 浏览:2287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德育的最高境界是引导学生能够自我教育,主动培育积极的心理品质.初一班主任管理之初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观察、了解学生的言谈举止,关注他们的小学生味,适时地展开小升初的衔接教育.

[关 键 词]小升;衔接教育;变位;规范;自我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9-372(23)26-7-2

[作者简介]杨旭霞(973―),女,江苏无锡人,硕士,江苏省无锡市南长实验中学教师,小学高级.

教育最重要的价值之一就是培育心理品质,促进精神成长.对于学生来说,从小学升入初中是个里程碑式的跨越.小学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正确把握这一差异,能够帮助他们顺利实现过渡,以积极的心理品质投入新的学段的学习,初一班主任要特别关注这一点.那么,怎样展开衔接教育呢?

一、变位教育

所谓变位教育,即角色教育,是基于学生转变为初中生的角色之后,实施的初中生角色认知、定位的教育,以帮助他们调整心理适应状态.初中学生的角色定位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分析判断能力,提高认知能力,逐步摆脱过分的依赖性,更加强调良好个性的发展,能够专注于学习,形成自己的良好爱好.衔接教育的工作首先是促成他们的角色转变.

王同学刚上初一时,听课从不认真、好动,老爱和前后桌的同学说话,弄得那一片“鸡犬不宁”;一和同学有点小摩擦,他便大哭不止;如果没有组长不断催促,他从不主动交作业.由于爸爸妈妈出门打工,他让爷爷接送他上下学,而且还必须带着吃的和喝的;和女同学在一起说话时,他也从不讲究,时常惹得女同学们告状.可见,这位同学的心理状态其实还是停留在小学阶段,而且在小学阶段也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依然我行我素,给他自己以及其他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带来不利因素.笔者观察了一段时间后,采取了下列措施:

(一)情境教育法

设置一定的情境,提供学习的榜样,促使受教育者主动醒悟.笔者给王同学讲述了古代少年周处弃恶从善的故事,设置几个问题:“周处一开始为什么遭到村民的反感和排斥呢?”王硕说:“他做了对不起村民的事,冒犯了大家.”笔者就势点拨:“如果一个学生在班里做了很多大家不喜欢的事情,会怎样呢?”王硕说:“一定也和周处一样.”说罢,他低下了头.笔者觉察到他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笔者接着问第二个问题:“周处最后为什么受人爱戴呢?”王硕马上说:“他改正了自己的错误.”笔者引导、告诉他,无论是谁,犯了错误,只要能够意识到错误,就值得赞扬,能够改正错误,更值得赞扬.笔者一步步引导他反观自己的错误,意识到怎样做才受到大家的欢迎,为他改正自己的错误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角色认知法

引导学生准确认知个体的角色地位,既不逃避要面对的问题,又不夸大面临的困难,便于调整个体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以适合自己的秉性特点和外界环境,为积极健康的生活提供良好的心理品质.试图一蹴而就地转变一个学生并不是科学的态度.王同学同样不可能一下子改变他的坏习惯.笔者就找机会访谈他,首先,笔者问他,他在家里是什么角色,然后追问他,在学校里是什么角色,他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是什么角色.王同学经笔者的点拨,逐渐明晰了自己的角色定位,认识到爸爸妈妈对家庭的责任,对子女吃饭穿衣的责任,对爷爷奶奶的赡养责任,认识到爷爷奶奶承担起本不应该由他们承担的责任,认识到他本人体贴家人、为家尽力所能及的责任、为将来打拼积极学习的责任.说到动情之处,王同学竟然流下眼泪.笔者觉得很欣慰,他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角色,就能够清醒地定位自己.

初一班主任如何做好学生小升初的衔接教育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小学生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本科毕业论文、学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9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情境教育和角色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可在日常管理中灵活运用.实现变位教育,改善学生的心理品质,就为转变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规范教育

教师要引导学生意识到规范在日常生活学习和集体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培养他们的规则意识,为他们的行为提供必要的约束,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影响.

王同学入班后的种种表现都没有遵守规范,笔者就在日常生活中寻找犯错点,灵活实施教育.有一次,一个女生向笔者告状,指责王同学说话不文明.笔者找到他,对照《初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让他找出触犯了哪些规则,责令他如实写出事件的详细过程,分析造成的可能后果.他主动自省并且作出保证.这个过程中,笔者其实并没有特意要求他写检查,而是给他一个平台,以规范为杠杆,促使他意识到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可见,教师可利用刚性规则,甚至校风校纪、法律法规等,让学生真切感到违法规则的可怕后果,逼他们遵守.同时,激发他们潜在的向善的心理,注入人文精神,逐步地引导他们新生适应初中生活.


三、自我教育

所谓自我教育,就是引导学生调动内在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潜能,激发他们主动、持续地矫正不良行为,去掉小学生的种种不利于初中生活的心理因素.自我教育不是说让学生自我感悟、自我纠正、自我激励,而是需要班主任积极介入.教育的最佳境界就是无为教育,即让学生自我教育,如自我认识、自我约束、自我实践、自我反思等.因此自我教育也是德育的最高境界,是一种唤醒教育,体现出浓厚的人文色彩.

王同学积习难改,一下子使他彻底转变过来是不现实的.例如,他总是要求爷爷给他带零食,这在学校里很少见.笔者一开始感到好笑,但细想,不能纵容他的这种行为.打听后,笔者才知道,他在家不好好地吃饭而且挑食.于是,笔者就提示他,周围的同学都不会在家不好好吃饭,在学校吃零食,初中生做小学生的事情,会遭人嘲笑的.王同学认识到这个问题后,愿意改正.但是,他已养成了吃零食的习惯,所以到点不吃就饿得慌.他询问笔者,笔者让他自己想想办法.当天,笔者看到他喝点水.笔者意识到他找到了自我约束的过渡办法.后来,他连水都不喝了,还不让他爷爷来接送了.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判若两人,已经完全适应初中生活了.自我教育在外力帮助之下产生了实际的教育效果.

德育论认为,教育同自我教育是统一的过程;自我教育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是教育的结果,又是进一步教育的条件或内部动力.所以,只有真正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能够自主地进行自我教育,那么,教育的效果才能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