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制大专基础课教学改革微述?

点赞:26257 浏览:12049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1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各职业院校纷纷启动教学培养计划、学生管理等方面的改革,以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形势.要抓住90后学生的特点,进行基础课教学改革,应当把重点放到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考核方法等一系列内容上,重在对学生兴趣和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管理工作减轻压力,为社会输送合格的技能型人才.

[关 键 词]五年制大专;基础课;改革

[中图分类号]G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3)01-0049-03

一、基础课程改革的背景

随着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人口增长比例的下降,面对“招生难”这一棘手问题,高职院校的生存空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近年频频上演“抢生源大战”,但其结果并不尽如人意.一个困扰是学生数量没有达到心理预期,另一个问题是学生质量逐年下降.要想在整体素质不断下降的学生中展开教学工作更是难上加难.所以五年制学生的教学工作,已成为教师都不愿意啃的一块“鸡肋”.在2006年《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16号)颁发后,“高职院校必须回归到职业人才培养的本位上”这一理念的传达,使做好高职院校基础课程的改革成为一项势在必行的工作.

二、五年制大专基础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在教学中与学生或教师交流以及在互相听课过程中,我发现本院五年制大专基础课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学定位不准,缺乏职业特色.我院绝大多数基础课的教学内容与普通高中的课程一致或相近,甚至所用教材也与普通高中所用的一致.有的课程虽使用职业中专的教材,但也多属于“过期”的版本.传授纯理论的课时占三分之二以上,基础课的桥梁作用尚不明显,导致整体教学效果差,教学质量非常低.

(二)教学方法不当,“填鸭式”“说书式”课堂占整个五年制大专课堂教学模式的一半以上.学生被动学习,甚至不学习,课堂上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极少,教与学的信息反馈不及时.

(三)教师的知识素养不够,其大多为原中专层次教师,吃的是中专的“老本”,不能满足现在社会人才培养的需要,达不到高等职业教学的要求,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心有余而力不足,不能正确分析“生源差”造成教学困难的原因及其应对方法.

(四)考核方法历年来都是单一的“期末笔试”,题型多年不变,学生成绩不甚理想,不及格率占60%,这使教师与学生都为之苦恼.

(五)教学辅助设备不足,多媒体教室成为可望而不可及的专业课专属领地.

(六)体素质较差,无心学习,课堂到课率低,迟到、早退现象严重,成为影响教学效果的一大重要因素.

三、课程建设与改革应该采取的措施

笔者结合11年的五年制大专基础课教学经验,针对历年来基础课堂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类、分析,总结出以下改良措施:

五年制大专基础课教学改革微述?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教学改革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高校毕业论文、专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7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进一步明确教学目的

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专门型人才,为达此目的,我院已经在前期做了课程设置上的一些调整,五年制大专由原来的“3+2”转变为现在的“2+3”,把基础课由原来的三年压缩为现在的两年,从中可以看出基础课的教学目的是为专业课奠定基础、为专业成型怎么写作.因此,基础课的改革重点是如何体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专业衔接性和职业性,应该打破过去基于应试型人才教学模式所设立的传统课程结构.


修改与优化教学内容

基础课应该秉承“必要、够用”的原则,紧密结合专业特点与需要,按类设置科目及其内容.

1.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去设置基础课程的类与量.教学大纲的编排不能千篇一律,应当细化各专业与基础课之间的关系紧密度,使基础课自然融入专业知识的领域中,做到无缝对接,既要做到内容精简,又要达到怎么写作性的必须体现.

2.精心选择、积极编写教材.过去几年的教学中一直存在教材与现实脱轨的窘状,因此精选或积极编写适合学生发展特点和能力培养的教材,成为教师今后一大特殊而繁重的任务.教材的编撰要特别注重结合专业的怎么写作性、内容的多样性、讲解的通俗性与图像影音资料的丰富性等特点,要充分体现基础课为专业课怎么写作的思想.

针对90后学生特点,改进教学方法

1.我院五年制大专学生的特点归类:

(1)入学分数低,英语、数理化科目功底差;

(2)自控力与自学能力薄弱;

(3)不自信与不愿接受批评;

(5)热情、追求时尚;

(6)现实、注重眼前利益.

现在网上流行一句话:90后的大学生赢在创新输在品性.纵观现有学生的特点,其要求教师在传道授业过程中不能单一追求知识的灌输,而要崇尚“生各有异,因材施教,品学共育,人业共重”的理念,坚持以“不抛弃、不放弃”的原则去关爱学生,立体化教育学生.

2.丰富教学方法

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根据90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灵活改变教学方法,全面培养学生.在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多种方法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可综合运用“任务驱动法”“导学法”“情境法”“讨论法”“实践法”“系列设问法”等诸多方法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动手动脑去独立解决问题,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地学习,整个教学过程强调实践性、参与性与开放性.

3.增加交流手段

90后学生多为家里的独生子女,无兄弟姐妹,感觉孤独,渴望交流、渴望理解是他们共有的特点.因此教师可以尝试采用多种方法增加与他们的沟通机会,例如:运用、、电子邮件、博客、微博与社团等方式进行交流,教师要特别注重通过作业进行交流,在批改中可进行留言鼓励,或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或解说一些彼此关心的问题,这种无声的教育既保全了学生的自尊心,又可润物细无声地教育和感化学生去积极向善.这些方法都可以对学生的课堂管理产生辅助作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考核方式可以多样性

教师可将笔试的单一化改为“笔试+创意+课堂表现+集体活动积分+出勤+作业”等综合考核方法.其中笔试占50%,其他各项为10%,从而去综合评价学生的成长进步效果.

努力提高教师的整体素养

“教学质量是学院的生命线.”它不仅决定着“入口”学生的数量,还决定着“出口”学生的质量.因此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专业能力以及教学水平是学院工作的重中之重,学校应下大力度支持与鼓励一线教师不断学习深造,每年定期派骨干教师去内蒙古自治区内外的高校进行半年以上的培训、学习.在校任教教师必须积极参与学生管理,参与教学改革,以改促教,把好学生入学的基础课关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基础文化知识水平,为专业课保驾护航.

可以说,五年制大专基础课程的改革对于学生的整体管理工作乃至学院整体声誉及全面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础课程改革的根本出发点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课堂是教师发展、学生成长的主阵地,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核心所在,更是促进学生管理工作效果的重要途径,学生每天至少有6个小时在课堂中度过,如果除去8小时的睡眠时间,相当于有近一半的时间都在课堂上,因此,课程本身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对于职业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使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思,学有所成,方能极大增强学生的就业信心,消除其破罐子破摔的想法,也能循序渐进地促进学风的建设,进而影响班风的建设,为学工人员减轻思想政治教育的压力,为社会输送合格的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