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深处(语文版七年级上册)

点赞:10633 浏览:4435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0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一、教学目标:

1、学习通过外貌、神态、动作和环境等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2、掌握以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文章的方法.

3、感受深沉的母爱,感悟浓浓的亲情,感知伟大的人性.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的内容,品味文章蕴含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对“爱”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引导探究

小巷深处(语文版七年级上册)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人物形象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本科毕业论文、电大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7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准备:竹棒或其他木棍、小黑板、课文朗诵录音、歌曲《懂你》和《感恩的心》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联系现实,唤醒情感

师:同学们,知道自己的母亲生日的请举手.(肯定有些学生不知道自己母亲的生日,于是就借题发挥.)看来,我们是该好好反省反省了,母亲整日整夜为我们操劳,将自己全部的爱都倾注在我们身上,而我们活在爱的幸福光环中却一直都以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有一个人曾经也这样认为,她甚至漠视母亲的关爱,而她的母亲却依然将自己所有的爱都倾注到她身上.

今天,就让我们敲开小巷深处那一扇斑驳的木门,一起聆听那个关于母爱的故事等(板书课题及作者)

2、了解背景,初步感知: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作者林莉.她出生不久便被抛弃,后来被一盲女收养,生活十分窘迫.后来她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县城重点高中,不久之后便开始了文学创作.《小巷深处》便是她的代表作.

3、出示目标,整体把握:师:(出示小黑板)现在请大家看着小黑板上的学习目标,这是我们学习这篇文章所要完成的任务.学习目标:(1)、学习通过多种描写方法来展现人物的性格;(2)、学习如何选取生活的琐事来表达情感;(3)、品味文中语句,感受深沉的母爱.

师: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大家的独立思考和通力合作,相信你们一定能很好地完成它们.

4、初读课文,扫除障碍: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找出难懂的字音字词,然后同桌之间互相讨论.(师根据学生初读过程中发现的难懂的字音字词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原则上大部分同学都懂的字音字词就不讲.)

5、揭示问题,思考讨论:师:请同学们看小黑板上的思考题:(1)、养母为“我”做了那些事情?(2)、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组织材料的?(3)、“我”对母亲的感情发生了什么变化?大家带着这三个问题回到课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十分钟后检查自学成果.(生自由读课文,寻找问题答案,师从旁巡视指导.)

6、解决问题,理清思路:师:现在我们一起来解决小黑板上面的问题.养母为“我”做了哪些事情?(学生举手回答,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进行概括或补充)(明确:(1)、为了“我”搬家;(2)、为了“我”改变性格;(3)、为了“我”终年辛劳;(4)、为“我”取得的成绩而骄傲;(5)、为了“我”而抑制感情;(6)、为“我”送生活费和营养品.)

师:从母亲为我做的这些事情可以看出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明确:善良、充满爱心、勤劳等,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母亲那种无私的、崇高的爱.)那么文章又是以什么为线索组织材料来展现这种母爱的呢?(明确:以“我”的情感变化为线索来组织材料.其实这种情感的变化归根结底都是围绕着这个“家”来展开的.)(板书:家)

师:我对这个“家”、对母亲的情感发生了什么变化?请找出相关的句子.(明确:四次情感变化,由“满足、自豪”到“回避、厌恶”再到“淡忘、隔绝”最后“悔悟、回归”.)(板书:满足、自豪回避、厌恶淡忘、隔绝悔悟、回归)

师:作者围绕着这四次情感变化,作者选取了生活中许多琐碎的事情来写,这对表现本文的主题有什么好处?(明确:选取生活中的琐事更能突显出养母那种无私、深沉的母爱.)

7、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从整体上体会到了养母对“我”的那种伟大、无私而又深沉的母爱.高尔基曾说过: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现在,就让我们听听《懂你》这首歌曲,在歌声中再次感受深沉无私的母爱.(播放歌曲《懂你》)

第二课时

1、情感导入,引发共鸣

师:母爱是一首永远都唱不完的歌,母爱的光辉指引着我们前行的道路.现在就让我们继续走入小巷深处去感受那份普通而又不平凡的母爱.

2、揭示问题,思考讨论

师:(出示小黑板)请同学们带着背板上的问题回到课文,十五分钟后检查自学情况.

问题一:文章开头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问题二:文中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展现人物形象?找出相应的句子并简要分析.

问题三:文章中反复出现“小巷”、“竹棒”等事物,它们有什么作用?

问题四:找出自己最受感动的句子或事例,有感情地朗读,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问题五:反复朗读课文最后三段,体会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深厚情感.

3、解决问题,品味文章

师:哪位同学来说说对问题一的理解?(明确:通过早落的黄叶渲染了“我”被遗弃时的凄凉氛围和“我”的凄惨身世.这在写作技法上属于环境渲染法/环境切入法.)师:文章除了运用环境描写来展现人物形象之外,还用了那些描写方法?(明确:运用了外貌、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这些描写表现了母亲辛勤劳作、无私付出的伟大的母爱.如:“夏日,母亲就如同一尊雕像,执著地┅┅身上的衣服早已辨不出色彩来.”这段外貌描写表现了“我”对母亲辛勤劳作、无私付出的敬佩与赞颂.这也是养母生活的真实写照.再如:“在风中,她无助的倚在墙边┅┅还有那根又光又亮的竹棒.”这些外貌、神态描写抒发了“我”被母亲无私伟大的爱所感动,也流露出“我”对自己无知、爱慕虚荣的深深自责.)师:通观全文,“小巷”、“竹棒”等事物反复出现,它们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明确:这些事物是作者情感的依托,作者借这些物体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师:阅读这篇文章,有没有哪些句子或事例让你特别感动的?请将它读出来并谈谈你自己的理解.(生各抒己见,师从旁点拨.分析完之后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师:文章最后三个自然段讲“我”回归的过程,请同学们反复朗读,品味里面的感情韵味.(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三个文段,并讲解一下反复的艺术手法在这三个文段中的运用以及“妈妈,我回来了,我已经回来了”这句话中回来的两层含义:表层涵义是指“我”重新回到了母亲身边;深层涵义是指“我”的心灵的回归、情感的回归.)

4、当堂训练,巩固成果

师:现在请同学们阅读下面的文章,并回答问题.(师印发阅读训练题.)

父亲①父亲是三天前的一个下午到家的,当时无人在家,他搁下背篼蹲在门口抽叶子烟.楼上的阿婆以为是盲流,呵斥他走开.我向父亲求证此事时,他像犯了错的孩子,局促地搓着双手,目光游移,嗫嚅着说:“下次,我一定要穿周正一点.”

②家里不宽敞,我们把父亲和儿子安排在一间屋里.父亲进屋不久,我就听见巴掌落在脸上的“啪”声,开门一看,见儿子正大吵大闹:“你脏,你脏,不准你亲我,滚出去.”我对儿子动了武,妻子对我怒目而视.父亲垂着手,呆呆地站在一旁.这一夜很晚还听见父亲辗转反侧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