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的角度青少年偶像崇拜

点赞:13454 浏览:5795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0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世界不同地区的调查表明,青少年中普遍存在偶像崇拜现象.偶像在青少年中存在着巨大的消费市场,对他们的学习、生活等日常行为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并涉及到他们的心理发展、品格建构,学习动力和人生观的形成等方面.心理学认为,偶像崇拜是一种心理现象,是个人对其喜爱人物的社会认同和情感依恋.本文主要从心理学角度分析青少年偶像崇拜产生的原因和其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引导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基本对策.

一、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心理原因

(一)自我确认的需要

个体一生下来就已经在接受社会对他施加的影响,不断进行着社会化.到了青春期的时候,个体开始摆脱父母的限制,思考自己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对自己的未来充满迷惑与憧憬.这个时期,青少年心理上正处于重新建构阶段,前所未有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使青少年常常处于精神困惑之中.为此,他们急需要一个稳定的自我形象来确认自己,需要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真实人物作为自我的代表,作为自己努力追求的将来该成为的对象的象征,而具有很强社会效应和影响力的偶像便为青少年提供了参考的榜样,满足了他们希望成为偶像那样的人物的一种自我理想.可以说,偶像崇拜是个体在自我否定期追求自我肯定和理想自我的一种特殊形式,有助于青少年投射自我和重新建构自我.

(二)情感依托的需要

儿童对自己的父母都有一种强烈的依赖感,到了青春期,开始进入“心理断乳期”.当儿童失去旧的情感基础后,就会产生无可依靠的感觉,这使得他们渴望在其它人群中寻找父母的“替代品”,寻找一种飘渺的亲情感,以补偿脱离父母的依赖而产生的情感真空.因此,偶像崇拜就成为青少年寻找的一种新的情感依托与情感表现的完美形式.

(三)群体归属需要

在青春期,青少年的心理正处于重新建构阶段,前所未有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使得他们常常处于精神的压抑与困惑中.处于成长中的青少年,往往渴望得到群体的接纳,害怕群体孤立,希望与群体保持一致,这在偶像崇拜的问题上也是如此.如选择大家都喜爱的公众人物如明星,有助于青少年在群体中找到共同的话题,受到群体认同与重视,以满足其归宿感,达到精神上的安慰与稳定.

(四)晕轮效应式的审美的心理需要

社会心理学中有一种现象叫做晕轮效应,它是指个体对他人的认知判断主要根据个人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如果认知对象被个体标明是“好”的,就会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如果认知对象被个体标明是“坏”的,就会被赋予一切坏的品质.晕轮效应是“以点概全”,是一种十分普遍的认知偏见.这种效应在青少年身上同样不可避免.明星们靓丽潇洒的外表使青少年们不检测思索地,想当然地认为他们有涵养,有风度,学识广博而且很有修养.这样,他们把过多的精力在明星身上表层化的东西就不足为怪了.

二、偶像崇拜对青少年的影响

(一)不同的偶像人物对青少年成长的不同影响

偶像是青少年成长的路标之一,不同的偶像类型对青少年所起到的榜样作用也有所不同.如果崇拜的是牛顿、李嘉诚等著名科学家、商业家,这类偶像能促进青少年志向的确立和努力奋斗;如果崇拜的是父母、长辈朋友等,这类偶像可以给青少年提供具体的行为指导以及帮助他们确立适合自身的奋斗目标;如果崇拜的是影视歌明星,则可以给他们的精神世界带来很大的幻想,向往和满足.另外,如果青少年崇拜的是网络游戏中的角色,如洛奇、雅典娜、李逍遥等,这些角色往往使青少年沉湎于虚拟的世界中,不愿也不想面对现实,甚至有可能助长他们的攻击倾向,给青少年的身心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

心理学的角度青少年偶像崇拜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青少年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专科论文、学校学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5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二)不同的崇拜内容对青少年成长的不同影响

如果青少年将崇拜的内容定位在偶像的行为、仪表及外在的鲜花、掌声、荣誉等外部特征,它对青少年则有如下影响:

1.外在模仿.模仿偶像的形象打扮、行为举止,言语等.

2.浪漫幻想.幻想成为偶像的恋人或密友,甚至幻想自己与偶像之间情爱或的关系.因为自己崇拜的偶像嫁人或结婚而的事件屡见不鲜.

3.绝对信任化.在晕轮效应和马太效应的作用下,青少年对其偶像采取一种近似狂热的追逐和迷恋,把偶像看成是心目中的“神”.据报道,一兰州女子苦追偶像刘德华12年,为了见华仔一面,父亲被迫要为她圆梦,这都是偶像神圣化的结果.

如果崇拜的是偶像的内在优秀品质,如比尔盖茨,是事业成功与执着追求的典范;陈道明,则是洁身自好,爱岗敬业的代名词,这种崇拜则有益于青少年成长.因此,崇拜偶像的内在品质是一种理性的崇拜,它可以帮助青少年丰富内在的自我,确认自己的人生目标,找到实现自我人生的道路.

三、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应对策略

青少年的偶像崇拜行为,其实质是一种心理行为,而非道德行为,这是应对青少年偶像崇拜问题的基本认识前提.青春期是青少年发展的关键时期,不能放任自流,而应积极干预,正确引导,同时也需要社会、舆论等方面的积极配合.

(一)家庭与学校积极引导

1.理解尊重青少年的偶像崇拜

偶像是青少年自我的投射,无论青少年崇拜什么样的偶像,即使是反面人物,也不能盲目指责、撕毁,贬斥青少年的偶像.要转变对青少年崇拜行为的刻板认知,不要对其崇拜对象进行简单的道德评判――认为崇拜科学家、政治家等著名人士就是好的,崇拜影视歌明星就是不值的.教育者需要以理解、宽容的态度,允许他们借助“心理社会延缓期”来整合自我,发展自我.

2.认知输导

认知输导主要是一种关于偶像意识的认知流,帮助青少年学会正确的价值分析、价值思考的方法,形成对偶像正确的认知方式.认知输导的任务不是灌输某种价值,更不是强迫青少年改变或放弃他们的偶像崇拜活动,而是用心去倾听他们的喜怒哀乐,真诚地与他们交流看法,引导学生思考崇拜偶像什么和如何崇拜,然后再提出建议.认知输导在方法上宜采取对话交流或研究性学习方式.


3.用偶像成功的经历教育青少年,促进其理性崇拜

家长和教师作为青少年的密切接触者,要注意收集有关偶像的资料,分析偶像成功的原因,淡化青少年对偶像的神秘感,用偶像成功的经验激励青少年,将青少年对偶像的外在崇拜升华为内在崇拜,以此促进其自我成长.如向青少年讲述偶像成功的背后所经历的艰辛和其为了梦想百折不挠而付出的种种努力,促使其向理性崇拜的方向发展.

4.丰富校园生活以满足精神需求

青春期的青少年对未来充满憧憬和幻想,内心世界细腻丰富,因此精神上的渴求表现较为强烈.因此,学校可以组织如文学沙龙、兴趣爱好小组和音乐、美术、兴办文化艺术节,进行丰富多彩的创作、演出以及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活动,这样可以缓解青少年生活、学习的压力,找到释放心情的渠道,而不是只通过偶像崇拜这一途径寻找心理安慰.

(二)发挥大众传媒舆论导向作用

“大众传媒让青少年自觉不自觉的受到影响,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完成了对他们思想和行为的塑造”.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育时期,其人生观、价值观尚未真正确立,极易受外界影响.所以,媒体迫切需要反思自身的职业操守,应营造客观、健康、正义的社会信息环境为怎么写作宗旨,强化宣传,监督和维护社会正义的功能,辅以娱乐和怎么写作功能.在偶像宣传上,应选择树立阳光类的典型,同时坚持人性化的原则,那重要步骤就是去神秘化,让青少年意识到偶像也是人而不是神,要改变那种猎奇式的不负责任的报道,善待偶像,也善待青少年,另外,社会管理者也应建立对媒体的监督与问责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