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对儿童良好习惯养成的实践”

点赞:31313 浏览:14419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本课题研究了“家庭对儿童良好习惯养成的实践研究”研究对象是儿童及其家长,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行动研究法和个案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孩子的成长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呵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争取整个社会对此的关注,要加大呼吁力度,不断改善开发良好的社会环境,从而充分利用社会的资源,让家庭教育朝着更为有利的方向发展.

【关 键 词】:家庭儿童良好习惯养成经验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深化,许多人都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是培养孩子良好性格和早期智力开发的摇篮,家庭教育为孩子以后的教育铺下了第一块基石.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成长受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国家庭教育学会会长在大连召开的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第三届年会上就家庭教育工作意义的讲话中指出:科学的家庭教育是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我国有3.2亿个家庭,把这些家长的力量充分调动起来,并给予科学的引导,这是巨大的教育资源,他不仅会加快培养现代化人才,为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打下基础,同时对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确实.今天的孩子,能否成为新世纪国家的栋梁,除了学校教育以外,重要的是他是否能受到良好的有效的家庭教育.作为孩子的父母,能否对孩子实行良好的有效的家庭教育,便取决于自身的素质.高素质的父母,才有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孩子.

当前,有不少专家和同行对如何提高家长的素质、提高家庭教育质量等方面作了较深入的研究.如:北京市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家校合作养成教育途径”,它在家校合作克服儿童分离焦虑、培养儿童自理能力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有积极的推广价值.但是,对如何在在农村实行家校联合培养孩子良好习惯,这个课题研究成果不多,所以我们提出了“家庭对儿童良好习惯养成的实践研究”这个课题,希望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当前农村庭教育的现状,寻找有效的、合适的家庭教育指导策略,更新家长观念,提高与完善农村庭教育指导活动的效果,努力实行家校共育,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二、研究的方法

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行动研究法和个案分析法等研究方法.

调查法-运用于课题研究的前期和后期.本研究需要设计各种量表,了解家庭教育的状况.

行动研究法-运用于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本研究需不断改进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设计新的实施计划,使研究与实践相结合,提高研究效果.

个案分析法-运用于课题研究的整个过程中.本研究需对少数儿童家庭进行系统、深入的,了解其家教指导方式的科学性、有效性.

三、结果与分析

经过实践研究,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有了很大改观,家校共育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根据观测所提供的材料,分析情况如下.

1、根据生活卫生习惯、文明礼貌习惯、学习习惯实验及前测、后测结果分析,发现通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和训练,儿童的各种习惯均呈良性发展趋势,并提出了具有普遍性、规律性的教育建议.具体如下:

(1)儿童的生活卫生习惯、文明礼貌习惯、学习习惯都较实验前有较大提高.如生活卫生习惯的养成:能自己穿戴的增加了66.7%,不能穿戴的递减为0;能自己穿衣叠被的增加了60%,不能自己整衣叠被的递减了66.7%;手脸脏了自己要洗的增加了66.7%,手脸脏了不知道要自己洗的递减了26.7%.学习习惯养成中,愿意观察的由17%上升为89%,增加72%,观察后能发现问题的由22%上升为83%,增加61%.经常向他人提出问题的由6%上升为78%,增加72%.

(2)儿童生活卫生习惯应从小班培养,学习习惯从中班开始加强培养为宜,文明礼貌习惯的培养越小越好.小班儿童为新入园儿童,由熟悉的家庭生活进入全新相对独立的学校生活,新环境、新老师、新小伙伴,需要逐渐的自己吃饭、午睡、游戏自己寻找玩伴儿,独立解决纠纷处理问题等等,正是生活卫生习惯和文明礼貌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中班以后儿童已适应学校生活,且已有一定的生活、认知经验,对很多未知的事情感兴趣,为加强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提供了前提,创造了条件.

(3)儿童生活卫生习惯较难养成,学习习惯和文明礼貌习惯具有不稳定性,宜反复.儿童一般生活在学校与家庭之间,甚至是几个家庭(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等)之间,彼此之间生活方式迥然,加之成人提出的目标、干预的方式不同,导致对儿童养成教育带来诸多问题和负面影响.

2、积累了大量的、有价值的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观察记录、活动方案、教育随笔、经验总等,为进一步开展此项研究提供宝贵经验.

3、当前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可以肯定的说,学校的教育首先是养成教育.这一点,是我们在研究中明显感悟到的,提出来与同行分享.同时建议专家学者在设置学校教育目标时,可以考虑以“养成教育”为主线,形成系统化的目标体系,以便从事教育实践工作者应用.

4、参与实验教师教育理念得到转变,科研意识和能力明显提高.通过参与课题实验,全体实验教师深刻认识到了“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在儿童教育中的重要性,树立了“为儿童一生的学习和发展负责”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念,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引导和培养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并将习惯养成教育贯穿一日活动的始终;在专业发展方面,广大教师体会到了科研成功的乐趣,也进一步激发了投身幼教科研的热情,大家逐步养成了记教育随笔和写观察日记的习惯,对教学实践活动及时进行反思和研究,从过去经验型教师角色很快向研究型、创新型教师的角色过度,使全园教学教研工作充满了活力.同时,广大教师通过参与课题研究,真正熟悉和掌握了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深化了科研兴园、科研强教的氛围.在该课题研究的带动下,我园广大教师立足岗位,加强学习,积极参与教育科研,近年来又相继承担了多个重大课题研究项目.5、教师的教育行为发生可喜的变化.在研究过程中,教师总结出的原则第一条就是“尊重儿童”.由此,教师的行为发生了可喜的变化.首先是教师对儿童的称谓由“小朋友”到“孩子们”,结题期间我们惊喜的发现,教师们已经非常亲昵地称“孩子们”为“宝贝儿”了.其次是教师评价儿童的语言发生了变化.以往教师用于评价儿童的语言多是“你真乖”,现在常用“你真棒!”,只一字之差,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育目标,“乖”是培养听话懂事的“乖孩子”,而“棒”是培养全面发展,健康向上的优秀孩子.这里面渗透着“正面强化”的研究思想.以往常说“你真聪明”,现在常用“你真能干!”反映出教师对儿童教育目标的重点转移,由重“智”向重“能”发展.其三是组织活动的语言和方式发生了变化,如“小手放膝盖;眼睛看老师;请你跟我这样做.”等组织活动时的用语,如今已经不多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悠扬的钢琴曲”和创编的“律动、儿歌”等.

四、讨论与建议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要在儿童养成教育指导方面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教师应注意以下几方面能力的提高:

对儿童行为的领悟能力

掌握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在肢体动作、认知、情感等方面发展水平的客观状况,了解儿童的成长规律,是进行儿童教育实践的一个根本性前提.但是,如果教师只是根据书本上所定论的不同年龄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遵循一致性原则机械地对儿童施以教育、引导,无视儿童之间的个体差异性和独特性,表面上看似可以便捷、快速地把儿童引上全面和谐发展之路,而实际上却阻碍了儿童健康成长.

教师对儿童行为的领悟能力其根本在于理解孩子.理解,不仅仅是要观察儿童的某个独特的行为,更要结合儿童的个性特征及其所处的场景,对他们的行为做出全面的认识;不仅包括对儿童某种行为客观原因的了解,还涉及对他们行为理由的理解.鉴于教师的权威性,鉴于孩子对教师的畏惧心理,教师应用一种开放性观念,充分了解儿童外显的以及内在的行为线索,以能对儿童的行为做出合适的反馈.如果教师对儿童行为的领悟能力过低,只根据一些表面现象去做判断,毋庸讳言,在误解儿童行为的基础上行使的教育并不能真正帮助孩子.相反,还会给孩子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2、对自身行为的反省能力

所谓反省,顾名思义就是指对自己原有的某种想法、观点或是曾经实施过的某种行为进行回想,从中找出不恰当、不合适的地方,以求在日后加以避免和改善.如果一个学校教师能够在教育实践中注意思考学校内发生的每一件事情对儿童发展的意义,留心自己的行为对儿童行为的影响,那么她便会及时地调整自己的工作方式,对儿童采取积极、支持性的行为,从而与儿童形成和谐的师幼关系,促进双方的发展.如果一个教师总是从自己的立场出发,看不到自身行为的榜样作用,看不到儿童对自身行为的观察学习,认定自己行为无需任何改善,肯定是正确的,肯定是儿童所需的,那么她便不能真正领悟儿童的行为,进而不能采用合适的师幼互动方式,促进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

养成教育与一日活动的整合能力

儿童在校时间每天约10个小时,而在园的大部分时间,是生活、教育活动.怎样才能把习惯养成教育贯穿于一日生活中,又如何在一日生活活动中融入养成教育内容,是检验教师教育能力,教育水平,教育机智的重要方面,迫切需要教师提高教育的整合能力.

养成教育的持之以恒精神

由获得对某种行为的认识到此种行为的初步习得,再到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儿童良好行为的培养过程中,不仅需要教师的教育智慧,更需要教师的持之以恒精神.同时密切家校合作,双方持之以恒地对儿童实施养成教育,才能使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得到巩固,才能真正使儿童成为一个高素质的人才.

5、无关变量问题.为提高研究的效度,我们采取了随机抽样法,对抽样的误差进行了控制;教师在观测中掌握的标准不尽相同,一定程度影响了测量数据的精确性;关于儿童智力发展及成熟因素,未能在研究中予以控制.但考虑到本研究对象在同时发展和成熟,这个因素可以忽略不计;关于家庭教育方面的无关变量,我们无法有效控制.但是我们的前后测比较是纵向比较,其结果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本课题的范围较广,涉及的层面较多,还需在理论上进一步提升,提高研究的理论高度,这样有助于课题在更高层面展开研究.

2、由于儿童人数较多,且行为的发生是动态、变化的,这就增加了观察的难度系数,使得观察效果受到影响.需在控制儿童人数和增加教师数量方面有所改善.

3、该课题的研究需要教师有相当的理论知识积累,虽然我们的教师也在努力通过各种学习提高自己,但还和研究型的教师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需要继续学习提高.

4、前测中对家庭成员进行了调查,其中的诸多因素必定与儿童行为养成教育存在必然的联系.但是,由于教师的时间问题、研究能力、知识层面等方面的原因,限制了该层面的研究.使得本研究结果不够全面深入.

5、对比班与实验班的前后观测没有进行比较,本研究缺少了横向比较环节,因此研究的效度受到一定影响.

6、教师观察过程中的标准不尽相同,对观测结果有一定的影响.

7、不同年龄儿童行为规范的探讨,由于比较复杂,没有展开研究;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促进儿童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家庭、社会、学校不可忽视的教育任务,也是全社会形成高度文明的必由之路.可以肯定的说,学校教育就首要是养成教育.这一点,是我们在研究中明显感悟到的,提出来与同行分享.养成教育方法很多,只要人为的干预,就有效果,关键在于能否持之以恒.如何教育,本无定法.学习、研究、探索,仍然是我们学前工作者不懈的追求.习惯养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今天的儿童,明天是祖国的栋梁,二十一世纪接班人的素质要与国际接轨,就必须从小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当今的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五、结论

“家庭对儿童良好习惯养成的实践”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养成教育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学位论文、自考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7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经过实践研究,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有了很大改观,家校共育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家校之间的关系更为融洽、和谐

通过学习研究,使教师的观念有了极大的转变,过去,不少教师显得孤立、封闭,甚至还时常以教育者自居.现在,教师都意识到了家长在儿童教育中所处的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从而主动去接近家长、了解家长,鼓励家长参与到各种教育活动中来,充分利用家长不同的职业特点和个体素质中的优势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家长的教育潜能,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良好的沟通接触使家长对儿童的工作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并能在行动上配合教育工作,处处可见到亲子合作收集的材料、制作的玩具、家校同乐的照片、家长和教师共同设计的活动等.家校之间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因缺乏相互理解而出现的教师怨家长、家长找教师的不良现象,家校之间的关系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融洽、和谐,家校再也不是两条互不交叉的平行线.

(二)家长的教育意识和技能有了明显提高

家长进一步明确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掌握了一定的科学育儿的方法.由过去的漠不关心或只注重智力因素的培养到如今既重视智力因素、又注重心理因素和能力的培养,爷爷奶奶对孩子也不再是盲目地溺爱,而能和孩子的父母达到一定共识,改变了以往一方教育、一方护短的“无用功”现象.家长已能注意到环境的创设,材料的提供,能够根据孩子的身心特点和兴趣需要教育孩子,打骂现象不断改少,说理、引导方式明显增多,基本改变了过去面对孩子时的权威、武断、以及不知所措的状况.他们主动与教师沟通,积极参加幼儿园的各儿童动,全面关心幼儿在园情儿童因此,家校合作在培养孩子独立性、自理能力、交往能力、合作能力以及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增强自信心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效.

(三)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显著增强

通过课题调查研究和实际操作,教师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她们对幼儿成长的儿童及现状有了更具体、清楚的了解,并能以此为依据制订高质高效的保育教育计划,与家长也结成了亲密的教育伙伴,共同为孩子的成长出谋划策,能针对不同家庭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和解决策略.教师们还善于总结反思,科研能力、综合素质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大家围绕课题每月撰写笔耕,有多篇论文在全国级、省市级报刊、杂志上发表.

孩子的成长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呵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争取整个社会对此的关注,要加大呼吁力度,不断改善农村教育环境,从而充分利用资源,让家庭教育朝着更为有利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