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文科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

点赞:24375 浏览:10900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对高校文科大学生的成才成长特别是就业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影响.高校对文科生就业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着实践教学缺乏、专业设置不合理、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教育不到位等问题.可通过培养科学的媒介素养和专业素质、打造就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个人品牌、深化文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途径,有效提升文科生的就业能力.

【关 键 词】新媒体文科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

当代大学生以“90后”为主体,并已出现部分“95后”,这些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一代,普遍存在着网络依赖现象.基于学业的相对简单,文科大学生的网络依赖尤为突出,严重制约了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就业能力的培养.无论从就业率还是从就业质量上来说,文科生与理工科大学生相比都处于劣势.因此,研究新媒体环境下文科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问题,对于找准制约文科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各种因素,探讨就业能力的提升策略,提高文科大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科生的特点及其就业能力内涵

文科大学生的特点.一是思想较为活跃.他们从入大学开始,就表现出较为活跃的思想及行为,申入党组织、参加学生社团、参加青年志愿者和社会实践活动、竞选学生干部的比例较高.

二是女生比例高.当前,高校各文科专业女生人数基本上都超过男生,特别是外国语文学、会计学等专业男女生人数比例失调尤为突出,甚至只有10%~20%的男生.

三是学业相对轻松.除经济、管理等部分专业外,大部分文科专业不开设高等数学及与此相关的课程,专业课程的学习相对简单易懂,课程作业不多,期末课程考试过关率较高,毕业也相对容易.因为学业相对轻松,学生有充足的可自由支配的时间.

文科生就业能力内涵.文科生在大学期间所学习的知识和培养的能力主要体现为“素质型”的“软实力”,而理工科大学生主要体现为“技术型”的“硬实力”.因此,文科生就业能力相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说有其特殊的内涵.它包括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求职能力等三个方面.基本能力包括环境适应能力、人际沟通与协调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良好的心理能力等,另外,外语、计算机、法律的应用能力以及汽车驾驶能力都应作为文科大学生的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包括专业知识技术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工作判断能力、高效工作的能力、再学习能力等.求职能力包括笔试、面试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求职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处理能力、自我定位、推销和决策的能力等.

新媒体对文科生的负面影响

影响学业发展.当前,大学生智能手机拥有率基本接近100%,个人电脑拥有率也超过50%,网络上瘾易使大学生丧失时间感.因为文科各门课程相对容易过关,各高校又没有强有力的硬约束,文科生逃课现象较为普遍;即使不逃课,也有相当部分的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手机徜徉在网络海洋里,对专业的学习缺乏兴趣,更谈不上主动拓宽知识面.

影响健康发展.当前,文科生晚上12点以后休息是非常正常的现象,他们大量的时间都耗费在网络上,被海量的碎片化的信息所左右.因为作息不规律,半数学生不吃早餐,只有少量的学生坚持早晨锻炼.大学校园真所谓是“晚上热闹闹,早晨静悄悄”.二十世纪十年代大学校园早晨朗朗的读书声和集体出操的口号声已难寻觅.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严重影响着身心健康,并影响以后的学习和工作.

影响创新发展.大学生应该是最有创新性的群体,大学期间也应该是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最佳阶段,但是,因为新媒体的便捷性,很多应认真思考和进行深入探讨的问题,大学生往往通过搜索引擎找寻答案,甚至有些应该独立完成的作业,也是通过对网上的文献资料进行复制、粘贴,再进行简单的修改完成.文字功底应该比较强的文科生现在多数也写不出好的文章来,很多人甚至存在“提笔忘字”的现象.因此,网络严重影响着文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就业能力的培养.

文科生就业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很多文科生对所学专业缺乏兴趣.对于一些办学较早的高校,设置的文科专业比如文学、历史学、哲学等,学术研究性较强,且师资力量雄厚.要保证教师有事做,必须要进行适度规模的招生,有的专业甚至是“因人设庙”而招生.因为办学经费与招生人数挂钩的拨款机制,各高校和下属院系都有扩招的利益激励.对于近年来专升本的高校和新办的高校,因文科专业办学成本低而大力扩招,师生比不协调.比如法学专业,现在几乎所有高校都设有该专业,即使理工大学或工业大学也设有法学院.从文科生高考报考志愿来看,因大多数人“服从调剂”的原因,有半数以上的学生是被调解到所学专业的.这些专业很多是没有人才市场需求的.因此,使得相当一部分文科生刚进入大学就对专业缺乏兴趣.

高校实践教学缺乏,文科生的动手能力较差.文科生就业能力提升是需要大量实习实践的,如新闻学专业学生需要到媒体实践,会计学专业学生需要到企业财务部门实践,法学专业学生需要到公检法司或律师事务所实践.因学校实践教学与文科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并未和学校利益及考核挂钩,对高校及学生本人形不成硬约束,且实践教学费时费力,投入大,见效不明显,所以学校不够重视实践教学.因缺乏实习实践,仅仅是从理论到理论、从书本到书本,文科生的动手能力普遍偏低.

高校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不到位,文科生不知道学什么、怎么学.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应该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并由在此领域有较高造诣的专业教师进行系统授课和指导.但是,目前各高校在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上存在领导不够重视、专业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以讲座代替系统授课、学生敷衍应付等问题,效果比较差.因为缺乏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他们不知道学什么、怎么学,得过且过、碌碌无为的文科生不在少数.

文科生自身就业能力建设缺失,与市场需求不适应.市场需要的是在思想、知识、方法、能力、素质等方面都很优秀的人才,需要的是能够独立到未知领域去工作,并能以不变应万变地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人才.但是,当前以女生为主的文科生多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强,对父母的依赖性强,普遍对自身就业能力建设缺乏动力,没有紧迫感.存在眼高手低、自身定位不明确、合作和诚信意识差,基本技能较弱、专业技能单一、求职技能缺乏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与残酷的人才市场竞争形成了鲜明对比.新媒体环境下提升文科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

培养科学的媒介素养,以文明生态网络促进就业能力的提升.当前,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对文科生的健康成长有着积极作用,但也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各高校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培养文科生科学的媒介素养,使新媒体对他们成长成才及就业能力的提升提供更多“正能量”.在新生入学之初就应该针对全体学生开设媒介素养教育的必修课,以提高文科生科学使用新媒体的能力,增强他们的判断意识,提高甄别和分析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学校的文化层次和品位.同时,通过媒介素养的提升,文科生可以增强自控力,避免沉湎于网络,避免大好的大学光阴被碎片化和海量的网络垃圾信息所耗费,以便有更充裕的时间来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力.同时,高校要努力打造文明生态校园局域网,用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引导学生,使他们科学上网、健康上网,充分发挥网络的正面作用为文科生的学习和生活怎么写作.网络上有海量可供选择的提升就业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求职能力的知识和方法,学校要进行系统科学的引导和教育,使网络这把双刃剑在文科生成长成才中凸显“正能量”.

提高专业素质,打造就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个人品牌.基于文科生就业的可替代性比较强,更应该努力提高专业素质,形成自身优势,打造个人品牌.高校应在文科生专业素养的提高上下工夫,打造就业核心竞争力.要培养文科生合理的知识结构,发展多学科的知识背景,夯实从业所需的知识结构基础.虽然文科生与理工科学生相比缺乏技术优势,但思维活跃,文字和表达能力强.如果文科生能扬长补短,将自己单一的知识结构升级为复合、立体的知识结构,掌握一些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知识技能,打造自己的就业能力品牌,在同等条件下具有不可替代性,其就业就会比较有优势.

把提升就业能力作为重要培养目标,促进整体素质的提升.一是各高校应明确提出提升文科生就业能力的目标,并把每个专业就业能力的内涵和外延界定准确,通过有效途径使师生充分认识到培养就业能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二是在评价机制上要充分考虑文科生就业能力的因素,从就业能力的角度设计出既符合专业发展规律又能满足用人单位需求的就业能力培养标准,以此作为培养成效的标志,引导师生关注就业能力的发展.①三是结合每个文科生自身不同的兴趣、性格等特点有针对性地提高与其相匹配的就业能力,在培养他们学习能力、可雇佣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下工夫.四是要在文科生就业软能力上下功夫.学校除了培养文科生本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外,还需在软能力上强化训练,比如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非例行程序的处理能力等.同时,健康的体魄、坚强的意志和毅力等身心素质也需要在大学期间进行重点锻炼和培养.

新媒体环境下文科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文科生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硕士毕业论文、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4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深化文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适应新时期就业能力提升的需要.一是改革教育培养目标,即以培养就业市场需要的人才为目标,培养的文科生不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使用者”,强调从应用的角度来生产和学习知识.②二是高校要合理设置专业,适度控制招生规模.当前,各高校把设置专业数量作为对外宣传的重要资本,导致各高校开设的文科专业千篇一律,雷同化严重,缺乏自身特色.高校应根据自身情况和社会需求控制和压缩招生规模,根据就业情况“量出为入”.三是要调整课程设置,多设置综合性和应用性的课程.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有效使用讨论法、辩论法、案例法、模拟训练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突出他们的主体作用;同时在方法上注重从“学科知识讲授”转向“超学科能力培养”,在教学相长中提升文科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四是推行完全学分制,鼓励学生跨专业选课.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虽然实行了学分制,但并不是真正意义的学分制,而是学分与学年相结合,以学年制为主,这种学制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应该推行完全学分制,只要能达到专业规定的学分要求就可以毕业.应积极鼓励学生跨院系修课或修双学位,加强通识教育,培养跨专业兴趣,拓展跨专业能力.五是改革人才培养和评价体制.在人才培养上,应从高校塔内部封闭的培养体系转向需要社会深度参与的开放体系,与社会进行良好的互动.要引入社会和校友评价,注重技能评估.

加大实习实践环节的培养力度,为就业能力的提升搭建平台.实习实践是培养文科生动手能力和就业技能的关键环节,高校应高度重视这些环节.一是高校要加大“三实”(实习、实践和实训)在教学环节中的比重③,通过“三实”教学环节培养文科生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组织、协调、领导、沟通等就业技能.二是健全校企合作培养机制.院(系)应根据专业特点,积极与相应的用人单位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学生在协作单位实习实践中了解市场的需求信息及对人才素质和能力的真正要求,以便有的放矢地提升有关素养.协作企业也可节约人力成本,并为选择优秀人才奠定基础.三是积极鼓励,并用制度硬约束文科生参加“第二课堂”及“第三课堂”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提升就业能力.“第二课堂”是校内除课堂教学以外的实践活动,比如社团活动、辩论赛、读书会、各类竞赛等,这类活动是提升文科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有效平台.“第三课堂”是校外的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寒检测、暑检测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等,通过这类活动,大学生不仅了解民生、了解社会,还对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升就业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四是大力宣传并积极组织文科生参加志愿者活动.志愿者怎么写作要求主动参与,有助于陶冶情操,塑造职业品格;增强自信,磨练坚忍不拔的意志;融入社会,锻炼适应能力.④同时使参与者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

有效开展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教育,拓展就业能力提升空间.一是要做到就业指导全程化、全员化和多样化.从新生入学就要培养他们的就业意识,促使他们关注就业形势,有心理紧迫感.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分层次开展不同内容和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就业指导不要留缺口和死角,要针对每位学生.同时,就业指导要形式多样,比如课堂讨论、典型案例分析、模拟面试、典型校友案例分析、实地参观等,以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实效性.

二是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为文科生就业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方法论指南,可以使他们有意识地根据职业环境的变迁调整职业目标,并培养与之适应的就业能力.引导学生由注重外在的职业环境到注重内在的就业能力的转变,并使他们在自我职业生涯管理方面承担更大的责任.

三是强化创业就业教育,提高文科生的就业素质和就业能力.就业创业教育应该列入各高校的必修课,并贯穿整个大学阶段,分层次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分析、创业政策引导、企业运营规律等,为文科生成功就业创业奠定基础.

四是重视求职技能和技巧的指导,提高文科生的求职能力.一般而言,用人单位对文科生的仪表仪态、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等非常重视,这些都可以在求职面试等过程中体现出来.高校要组织多样化的求职指导活动,比如讲座、座谈会、校园模拟招聘等,以锻炼、培养求职能力和技巧,提升文科生求职的成功率.

(作者为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中原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本文系2013年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河南公共就业怎么写作体系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13B387)


【注释】

①王霆,曾湘泉,杨玉梅:“提升就业能力解决大学生结构性失业问题研究”,《人口与经济》,2011年第3期.

②王爱萍:“知识生产模式转型与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高教探索》,2011年第5期.

③易忠:“高校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学术探索》,2013年第6期.

④赵弘:“大学生参加志愿者怎么写作提升就业能力的实践探索”,《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年第1期.

责编/张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