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要点

点赞:10354 浏览:4386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急性心肌梗死是内科常见急症,死亡率较高,有效护理是救治成功的关键.本文从基础护理、心理护理等方面阐述了如何通过护理减少心肌梗死的并发症,降低死亡率.

关 键 词:急性心肌梗死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是内科常见病之一,是指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以致相应心肌发生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引起部分心肌缺血性坏死.起病快且变化迅速,常并发心衰、心律失常、甚至休克,如发病初期不能得到救治,就会使病情恶化,作为护理人员,应及早发现,及时处理,配合医生积极抢救,以减少梗死范围和并发症的发生,降低心梗的死亡率.现就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要点报告如下.

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要点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心理护理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专科毕业论文、硕士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8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1病情观察

1.1血压监测因心源性休克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主要致死原因之一,而血压的变化可提示休克的发生,所以为了及早发现病情的变化,护理人员应每15分钟监测一次,如患者血压下降,并出现面色苍白、四肢阙冷、口唇发绀等症状,则可判断患者处于休克状态,应立刻进行抗休克治疗.待血压保持平稳时,可根据病情延长测量时间.

1.2心电监测心律失常是心肌梗死的常见并发症,因此患者入院后,必须应用心电监护仪对其进行连续的心电、呼吸、血压、体温和生化等监测,在监测过程中,要保持高度警觉,一旦发现心律的变化,记录下心电图和时间,及时予以纠正,并在床边备齐呼吸机、除颤仪、等抢救仪器与药品,同时保证抢救仪器的功能完好,以便及时抢救.

2基础护理

2.1早期吸氧吸氧是心肌梗死治疗中的重要措施,它可使心肌的缺血缺氧得到改善,缓解心绞痛,减少心律失常,避免栓塞面积的扩大.用鼻导管持续高流量吸氧3-5天,流量3-5L/min,待病情稳定后改为间歇吸氧,流量为1-2L/min.吸氧期间,及时期间保持导管通畅,并根据病情调节吸氧流量,要确保患者吸氧及时、有效、通畅.

2.2饮食护理由于患者心肌供血不足,心排出量减少,长时间卧床导致胃肠蠕动减弱,消化功能降低,因此应给予患者高维生素,适量纤维素,足量蛋白质,低盐、,低脂,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少量多餐,忌食刺激性的食物,随病情好转逐渐改为流质、半流质饮食,以免增加心脏的负荷【1】.

2.3疼痛护理心肌梗死患者常有持续反复发作的剧烈胸痛,这种疼痛可造成心肌耗氧量增加、心律失常、心衰、心脏负荷加重、心肌梗死面积扩大.因此,应及时给予有效的镇痛、止痛剂,可遵医嘱给予、油等药物,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2.4排便护理急性期和恢复期的患者常因长期卧床消化功能减弱造成的便秘排便困难,而诱发心律失常,心绞痛,心力衰竭,甚至猝死,危及生命.护理人员应督促患者多食水果、蔬菜等有助于保持大便通畅的食物.一旦出现3天未排便或大便干结、排便困难的情况,立即给予石蜡油口服,或肥皂水灌肠、开塞露塞肛等措施,协助排便,排便时护理人员需对患者的心电、血压情况进行监测,保证排便安全.

3心理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往往发生突然,多数患者存在紧张、恐惧和焦虑的心理,患者这种不稳定的情绪,会影响血压、心脏,而加重病情.所以我们要为患者提供一个安静、整洁、舒适的环境,缓解病人紧张情绪,与病人多沟通,分散患者的注意力,调整心态,树立信心,保持乐观的人生观,积极主动配合治疗,促进病情的好转.

4康复指导

护理人员应告知患者及家属出院后的注意事项,减少发病的危险.如患者勿在过冷或过热的水中洗澡,在洗澡时家属应提高警惕,以防发生意外.患者在寒冷或高温季节应降低活动量.在康复锻炼时,如有胸闷、心慌、气短、心脏疼痛等症状时应立即停止活动,必要时含服油,控制病情,以免复发.护理人员还要教会家属自救知识,一旦发病,立即拨打急救,同时进行正确的心脏按压、人工呼吸,争取抢救时间.


作为护理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专业的理论知识及操作技术,还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责任心,能及时对病情进行评估,实施正确有效的抢救护理,为病人提供全方位的怎么写作,促使其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