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逻辑

点赞:31274 浏览:14461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走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基本国情决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由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合乎逻辑的必然结果.中国近代以来两大历史任务的内在统一决定两条特色道路的自然承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创新模式和伟大实践,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客观反映,符合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特殊规律.

〔关 键 词〕道路,国情,任务,规律

〔中图分类号〕A8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999(2010)02-0041-05

道路问题事关全局,至关重要.选择什么道路,坚持什么道路,从来都是党的事业成败得失的决定性因素.道路问题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1〕道路问题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道路选择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成败.中国在运用马克思主义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推进了20世纪中国社会两次历史性巨变,开创了两条独具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即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找到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这是20世纪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全部结论,也是中国历史发展特殊规律的客观反映.

(一)

特殊国情决定特色道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走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基本国情决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合乎逻辑的历史必然.中国自近代战争以来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被剥削,文化上被奴役,先进的中国人前赴后继,苦思冥想,艰辛探索走什么样的道路才能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他们不间断地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解决方案,依照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来改造中国,把民族复兴的期盼和中国富强的希望寄托于实行和发展资本主义.无论是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还是康梁的戊戌变法,也是昙花一现最后都以失败而告终.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把两千多年的皇帝拉下马,推翻了君主专制,建立民国,然而瞬间即被封建军阀窃夺,直到国民党建立反动统治政权,中国依然是一个四分五裂、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泥潭中越陷越深.历史以其惨痛的教训告诉我们,中国封建主义旧统治已无法延续,资本主义新尝试又屡遭失败.中国需要新的政党力量和科学的指导思想.正当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迷茫和困惑之际,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的先进分子从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中看到了中国的新曙光.以为代表的中国人把马列主义作为中国的行动指南,在总结中国革命正反两反面历史经验中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找到了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即从新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道路.这条道路能够取得胜利,关键在于中国人正确运用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科学分析判断中国特殊国情和社会性质,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国情是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阶段社会情况和自然情况、历史情况和现实情况相统一的社会形态,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是一个国家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出发点,决定和制约着社会发展道路.革命时期,中国的特殊国情不是一般意义上所说的任何国家和民族都具有的自己的国情,而是马克思、恩格斯所分析的五种社会经济形态以外的另一种类型的社会.这种社会既不是完全的封建主义社会,更不是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联合压榨下所形成的畸形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种特殊国情和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既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资产阶级革命,也不同于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而是独具中国特色的第三种类型的新主义革命.中国只有经过领导的新主义革命(属于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才能够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为新主义社会,进而通过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成功实践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根源.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的历史过程,前一种社会形态为后一种社会形态的发展创造条件.资本主义社会为社会主义的实现准备比较充足的物质基础,生产力水平高度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较高,商品经济发达,建立在这种社会基础上的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意义上的理想社会主义模式.然而实践中的社会主义并非如此,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在资本主义欠发达的国度突破了社会主义“多国胜利论”的限,率先实现了社会主义“一国胜利论”的实践跨越.中国社会主义社会是由刚刚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短暂的新主义社会过渡而来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不是经资本主义阶段过渡而来的社会主义.这种差别和特点决定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既不同于马克思、恩格斯构想的建立在发达资本主义基础上的社会主义社会,也不同于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新主义社会所能提供给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基础十分薄弱.当时中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90%的比重,而现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仅仅占到10%.因此中国的社会主义“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2〕.这种“旧社会的痕迹”的集中表现是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农业人口占很大比例,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还很低,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不成熟.用的话说是“不够格”的社会主义.这就决定了必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由资本主义社会经几百年完成的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的历史任务.这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是近代中国社会特殊国情发展与作用的结果,是新主义社会发展合乎逻辑的历史必然.因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3〕.本来我国的社会主义既有的生产力水平就低,人口多、底子薄、耕地少,经济发展不平衡,加之中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后期出现了过急、过快、过粗的欠缺,致使新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没得到充分发挥,即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就留下了历史“后遗症”,加深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主义的密切联系,增强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承袭新主义“基因”的必然性.

特色来自国情,国情决定特色.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和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特殊国情决定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模式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艰辛探索已经初步形成,其基本轮廓已经越来越清晰.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科学把握国际形势的新趋向和时代特征的新变化,科学总结国内外建设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科学认识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科学发展为指南,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手段,以和谐小康社会为目的,以独具中国特色的创新模式和伟大实践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二)

特殊历史任务要求走特色道路,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要求走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任务要求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近代以来两大历史任务的内在统一决定两条特色道路的自然承接.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人民及其政党来说,认识到自己所处的历史方位和所面临的历史任务,并能探寻出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和发展道路,这样的民族才是觉醒的民族,这样的政党才能承担起历史重任.中国在领导中国革命斗争中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的方法,透彻地分析了中国的特殊国情,认清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是中国贫穷落后的总根源,指明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主要矛盾:一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二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揭示出近代中国革命的两大历史任务:一是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而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历史任务并不是孤立的,乃是相互联系、内在统一的.从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这一任务看,要改变民族受压迫和人民受剥削的状况,必须从根本上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解决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问题,从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这一任务来看,必须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变传统农业国为现代工业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之所以不首先以生产力作为切入点,而是从摧毁反动的国家政权,改变旧的生产关系入手,是因为如果不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帝国主义强加于中国人民头上的上千条不平等条约的枷锁不砸碎,势必使中国的民族工业欲振不兴,举步维艰,仍旧处于穷困潦倒的境地.而封建土地私有制度又使广大农民欲生不能.这样就不能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就不可能实现.而要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就必须先解决政权问题.马克思主义告诫我们: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就是国家政权问题.只有推翻反动的国家政权,才能使中国从帝国主义的枷锁中挣脱出来,获得民族独立,才能使中国人民从封建主义的压迫下解放出来,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主权国家,进而对生产资料私有制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使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有了根本政治保障.因为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不可能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形成.当国家的命运还不掌握在中国人民自己手中的时候,当统治中国的反动势力拒绝一切根本的社会变革的情况下,要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后国家实现现代化,无异于海市蜃楼,痴人说梦.

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不是物理现象,不能一刀两断.中国近代以来的两大历史任务密不可分,两大历史任务的关联性、因果性、统一性决定了完成两大历史任务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承继性、阶段性、必然性.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如同不可分割的历史链条承载着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托.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奠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历史发展的逻辑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在所谓“空地上”创造新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而是继承并升华新主义社会遗传给社会主义的“基因”,使新主义的历史“基因”源源输进社会主义肌体,应该和必然成长为中国社会主义的“特质”,从而形成新主义与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血缘关系.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以人民的国家政权为杠杆,以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为保障,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基本消灭了剥削制度,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短暂的新主义社会而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制度与社会化大生产的高度一致性为中国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走向现代化的工业国创造了制度条件,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制度基础,展示了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辉前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载体、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在当代中国的体制模式、社会主义社会形态在当代中国的具体体现,就是从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农业大国开辟出来的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路径和航向,它冲破了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具有独立的社会形态、浓郁的中国特色、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独特的运行机制,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的市场经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的共同致富,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社会主义政治,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一元化和社会思想多样性相统一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和谐社会建设,以此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

(三)

特色道路反映特殊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客观反映,也完全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特殊规律.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上任何一种社会形态的发展,都表现为统一性和多样性,这是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在社会形态发展历史中的体现.马克思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矛盾运动的一般规律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五种社会形态,指明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但马克思主义的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并非指所有国家和民族都必须依次经过这五种社会形态的历史演进.事实上迄今为止,我们看到的绝大多数国家、民族和地区,都没有完整地依次经历这五种社会形态.中国经过漫长的封建社会没有自然进入到资本主义社会,而是在战争的炮声中形成了畸形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有着各自不同的基本国情,国情不同注定了社会发展的道路会各不相同.马克思晚年通过对东方社会的研究,发现东西方社会形态的演变过程确有不同特点,认为俄国的农村公社“能够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占有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成果”〔4〕,俄国十月革命兑现了马克思晚年的预言.受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鼓舞,中国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无产阶级理论为指导,从中国特殊国情出发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赢得新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由人民的国家政权代替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反动统治,解决了在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里,无产阶级如何开展共产主义运动的根本问题,指明了中国革命的方向和方位.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是在与世界上资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比较中得出的必然结果,它既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客观反映,也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特殊规律的鲜明写照.中国社会生产关系则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马克思的人类社会发展五种形态的一般规律和跨越理论的特殊规律在中国的具体体现,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种社会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性质的外在表现形式.它既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形态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一般特征,又具有中国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鲜明特色.中国的社会主义是由刚刚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短暂的新主义社会发展而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由低级到高级的普遍规律,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其它选择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国家所继承的本国历史遗产有很大不同,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模式上与其它社会主义国家有所不同.这种脱胎于社会生产力极其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自身独特的历史任务:一方面它要完成本该属于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下完成的社会生产力迅猛发展、社会产品极大丰富的历史任务,另一方面又要完成属于社会主义社会形态下所应当完成的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任务.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过程中独特的历史任务和特殊的发展规律,是由中国的特殊国情和历史任务所决定和要求的,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它与一百多年来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特殊规律相符合,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一个革命政党只有认识、掌握并熟练运用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才能推动事业不断向前发展.中国高度重视认识和掌握规律,在研究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时指出:“不论做什么事,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它的性质,它和它以外的事情的关联,就不知道那件事的规律,就不知道如何去做,就不能做好那件事.”〔5〕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中国都始终站在对中国特殊规律探索的最前列,站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前列,结合中国的特殊国情,探索中国新主义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特殊道路.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几代中国人艰辛探索之后逐步开辟和确立的.革命时期,以为核心的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艰辛探索和总结20多年中国革命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新主义理论,形成中国革命“两步走”的宏伟战略,以及如何夺取政权完成第一步的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找到了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并对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为核心的中国第二代领导集体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20多年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把握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方位,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理论,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样一个根本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刻,以同志为核心的中国第三代领导集体科学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认真借鉴和积极汲取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主动适应时代特征变化发展的历史潮流,不断探索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样一个根本问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全面把握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在改革攻坚的关键阶段,针对新世纪新特征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回答了“为谁发展,怎样发展”这样一个根本问题,进一步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创造.


历史已经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以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开始探索的,以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开辟的,以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继承和拓展的,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继续推向前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它凝结了几代中国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基本结论,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和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和唯一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是马克思主义跨越理论的特殊规律在中国的具体体现,是一条实现中国人民幸福安康、中国繁荣富强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逻辑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社会发展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高校毕业论文、本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4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参考文献〕

〔1〕〔5〕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9,171.

〔2〕〔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4,770.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5.

(责任编辑:张叶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