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文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

点赞:29122 浏览:13243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0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人文素质教育影响到人的素质中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诸方面,对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具有决定性作用.面对当今自然科学日益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的新趋势和新特点,非文科院校必须转变办学思想,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实施人文素质教育中的核心是设置科学合理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认为在非文科院校,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必须采取“三增设、两强化”的措施.即增设人文类必修课、人文类公共选修课、人文类辅修专业,最终形成比较完善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同时,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课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强化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渗透,着力引导大学生为人治学,建立起新世纪创新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宽厚基础和博大视野.

毋庸讳言,在许多非文科院校里,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现在仍然游离于本科主要课程体系之外,使人文素质教育难以深入有效地开展.同时,各校往往把精力都放在大量增加选修课的数目上,导致学生选课上的迷茫困惑并常常做出避重就轻的选择,使得人文素质教育流于表面.经过调研,我们发现作为各校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一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存在以下不足:


一是没有专门的教研机构,从事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师分散于各学科教研室,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教研活动缺乏组织保障,研讨不足,并且缺乏校际之间教学交流.

二是教师投入不足.在大部分院校,教师主要精力放在学生的必修课,把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当成是副业,教学方法大多是局限于“满堂灌”,作为人文素质教育“主力军”思想重视的不足,教学投入的不足,直接影响了学生的人文素质课程教学效果.

三是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不够科学.本省大部分非文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培养计划都是把人文素质教育列为公共选修课,统一规定一个总学分要求(这个总学分要求也比较低),没有按照人文社科各学科设置课程组,并按课程组要求选课学分.在选课前对学生指导也不够,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学生偏科选课.在课程设置上课程群规模小、学时少、学科系统性差:设置课程缺乏科学论证,覆盖面窄,课程的开设比较随意,哪位教师能开什么可就设置什么课程.另外,教材建设力度太小,没有具有本地特色或本校特色的适合非文科学生使用的规范的人文素质教育系列教材.

为了改变这种面貌,切实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必须科学、合理设置课程体系.而设置人文素质类课程体系的前提必须是进行人文素质教学研究,其中对“人文素质”本身的理解是关键,是核心,是基础.1998年4月教育部教高司[1998]2号文件《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其中文化素质是基础.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教育部的文件说得很清楚:文化素质包括人文素质,而人文素质教育是文化素质教育的重点,目标是“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但是对于什么是“人文素质”并没有解释.

所谓人文素质,是指“人文科学知识在个体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气质,人格,修养等方面的内化”.而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将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可见,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不外乎知识传授和环境熏陶.而知识传授的重点是对历史人文传统的扬弃性的批判与继承和对基于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人性及其健康发展的反思,而结果必须要把知识和环境熏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促进社会更美好,人生更幸福.

根据我们对人文素质和人文素质教育的理解,非文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应坚持以下指导思想:

首先,以提高非文科学生的人文素质为主要目的.通过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传授,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即重视学生综合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和心理因素的优化.

其次,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主旋律.人文素质教育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作为主旋律,坚决反对极端利己主义和形形色色的低级腐朽思想.

最后,突出文理渗透、文科与其他学科结合的学科交叉特点.

从非文科院校的实际出发,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必须保证开设的相对系统性和完整性,充分考虑教师与学生的承受能力,并充分考虑非文科院校的特殊性.

1.设置人文类本科专业或增设人文类必修课

非文科大学设置人文社科学院,开办人文社科类本科专业,是培养非文科学生人文素质的理想模式.它可以使非文科学科与人文学科由人为的结合逐渐走向自然的结合和内在结合,使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混然一体,从而真正培养出能够迎接新技术革命挑战的人才,能够主动适应、积极推进、甚至能引导一系列社会变革的人才.

人文素质教育必修课程的设置要因学校而异,最好是经过长期的探索发展而逐步形成,或经过充分研究后确定,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在课程遴选上注重基础性而非实用性.学校应拿出10―12个必修学分,精心设计人文素质教育最基本的必修课课程.

2.增设人文类公共选修课

目前,部分非文科院校对“人文类公共选修课”有一种比较普遍的误解,即是把它看成仅仅是在主课以外“扩大”一点学生的兴趣和知识面.因此在设计人文类公共选修课时片面追求选课的范围和数量,似乎人文素质选修课的教育目标就是“什么都知道一点”.目前的结果往往是,由于通选课只是本科生主要课程以外的附加课,因此在教学体系中多被看成是额外的、次要的、可有可无的课.人文类公共选修课的数量越多,学生就越不当回事,因为反正不是主课,而且一般都很容易混学分.

非文科院校增设人文类公共选修课要以文、史、哲类选修课为基础,大致分为哲学类、法学类、历史学类、文学艺术类、心理学类等方面.围绕这几个方面,要给学生开出足够的供学生选择的课程.非文科院校每学期至少要给学生提供20门以上的人文选修课程.每个学生在校期间,起码要选修两门以上的文史哲类选修课程.

3.增设人文类辅修专业

在非文科院校开设人文社科类辅修专业是推进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有利于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个性的复合型人才.人文类辅修专业是在学习主修专业且学有余力的情况下设置的专业.非文科院校的学生除了在高中阶段学习过语文、历史等课程外,对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等课程较陌生.通过辅修文科专业或者学习到新的知识,或者接受一种新的思维方式,能够为学生建构合理的知识和智能结构,陶冶道德情操,塑造健康人格,以增强在未来社会的竞争力.

在非文科院校设置人文类辅修专业要遵循专业规律办辅修,注意学生自身现代化和个性的发展.人文辅修专业可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人文社科基础专业,如,文学、汉语专业;一部分为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如,经济法、文秘,公共关系等.

4.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重要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非文科院校必须高度重视并积极发挥这一重要功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积极融合以培育人文精神和引导做人为重点的人文素质教育,以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引领其人文素质水平的全面提升.

非文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人文素质教育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函授论文、学院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4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在内容上有着许多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相互贯通之处,这就是它们在教育教学上的有机结合点:

一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信仰教育上的结合.

二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成果继承教育和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借鉴教育上的结合.

三是爱国主义教育和中华民族精神教育上的结合.二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人文素质教育的共同内容.

四是科学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培育上的结合.

五是新型道德观念和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教育上的结合.

非文科院校应在教学实践中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努力促进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

5.强化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渗透

以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为载体,将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各门专业课程中去,通过各专业课程的教学,有机地贯彻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是通过教师传授专业知识的途径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

人文教育要贯彻在每门课程(特别是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之中.目前大学专业课程的教学占据了学生的大部分时间,一般总在60%以上,而且倍受学生重视.如果在学生最关心、花时间精力最多的专业课程中贯穿和渗透了人文教育的精神,人文素质教育就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非文科院校还应重视隐性课程的建设,如,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开设人文素质讲座等,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

总之,人文素质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尽管非文科院校受到自身的制约,但应努力创造条件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关键是学校领导要转变观念,重视人文素质教育,通过科学合理的人文素质课程体系的实施,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高层次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