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盲童的衔接教育

点赞:3094 浏览:890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一切都是新的,有点找不到北了.”


“在家里,我感觉我什么都行,可来到学校我怎么一下子就不行了?”

这是我校今年一年级新学生总结中的一些心里话.不难看出,新入学盲童一进学校大门,就进入了痛苦的“断乳期”.学校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应该怎样带领学生尽快从家庭走进学校这片神奇的土地?

一、情感交流,做好心理上的对接.

对于一年级新生来说,周围的一切都是新的.但是一番好奇后,他们大多很快进入一种迷茫状态.

多数盲童在家受惯了照顾,来到学校以后,表现为自理能力差,主动意识差.有的同学认为他人为其怎么写作、对其照顾是应该的,需要什么就要得到什么,达不到目的就大吵大闹,纠缠不休;有的情绪起伏很大,情绪好时春风满面,情绪差时暴风骤雨等

离开父母的照顾,离开家庭的依傍,就像断线的风筝失去了方向,焦躁、困惑、失衡、矛盾不期而至.这时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都容易出现隔阂,甚至发生一些激烈的冲突.

“育人者,莫先乎心.”班主任应迅速搭建起师生沟通的桥梁,对暂时哭闹和行为偏差的学生,更应呵护有加.“越是受冻的秧苗,越是需要阳光的温暖.”只有情与情的交流,才会走进盲童的心海,发现他们的喜怒哀乐,把准学生的思想脉络,有的放矢引导,尽快消除隔膜,让他们感到学校就是家.

二、生命责任教育,奠定为人基础,做好思想上的衔接.

刚刚走进校门的盲童,思想上也经历了一番凄风苦雨的洗礼,从一个长期依赖、闭锁的“小家”,到学校这样一个相对开放的集体大环境,开始人与人之间的碰撞,开始思考人生的一些问题.应该抓住这一难得的机会,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特别是爱的教育.

如给他们讲奥斯特洛夫斯基,讲贝多芬,讲张海迪等这些残疾人中的强者,做出了常人难以想像的业迹,为所有的人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给他们讲盲校的校友.从淄博盲校毕业的金伟,凭借对中医学研究的热忱和对人类的关爱,几十年如一日,在黑暗中求索,50多岁的时候成为中国第一位盲人博士.金伟博士说:“尽管我是一个盲人,但我不愿因此就要被照顾.我是要强的,健全人可以做到的,我也一定要做到.”

作为一名学生,学会审视自己和社会,增强责任感、生命意识,应该成为学校系列教育的核心.可以举行“集体的概念”、“人生的含义”、“什么是真正的责任”等主题班会,多举例子,围绕珍视生命和责任高于一切,让每个学生设计出自己的学生阶段“路线图”,加强其自我教育.

实践表明,这样的教育效果很好.林新同学参加系列教育后感慨道:“我们盲童也是社会上一个站立的人,我们应该做一个自强、有用的人.我们要好好学习知识和技能,为自己负责,为家庭负责,为社会负责.”

三、培养自学能力,训练思维能力,做好学习上的衔接.

和家庭相比,学校的教育发生了质的变化:由重喂养、抚养,变为重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新生进校出现学习不适应的症状,被动、封闭、慢节奏等的家庭生活特征明显,缺乏必要的思维训练.所以教师应瞄准盲童的需求,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要致力于兴趣和动机的培养,注重逻辑思维的训练,注意知识的生发、联系和比较,培养学生从感性思维到抽象思维的条理性,大胆激发和鼓励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四、由“扶”到“放”,抓好班级管理上的衔接.

一年级盲童的衔接教育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班主任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学术论文、电大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3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盲童入学之初,思想行为会出现多方面问题:有的基本生活能力欠缺,肌体乏力;有的则有诸如小偷小摸、说谎、吹嘘、骂人等坏习惯;有的无视校纪班规,行为狂放不羁等

新生入学后,如果采取“保姆式”管理,盲童从家到学校一直存在较强的依赖心理,这样下去,老师会成为学生离不开的“拐杖”,势必影响学生自立自强.到学校以后,班主任主要应培养学生的自理、自律、自立,既要放弃“管得过多,统得太死”的老做法,又要处理好“扶”和“导”、“管”与“放”的关系,切忌“粗放经营”.逐步由开放型管理代替保姆式管理,最终让他们成为生活、学习的真正主人.

处理好以上四个关系,学生就会变成放飞的鸟儿,在老师的带领下,自由欢快地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