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中医妇科学学科报告

点赞:25502 浏览:11796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福建省中医妇科学学科,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解放后发展较快,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中医妇科已在经、带、胎、产、杂病临床上形成了完整的辨证施治体系,在防治妇科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病方面具有特色和优势.在中医妇科理论上有鲜明的特点,在遵循妇科自身发展规律与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中医创新研究硕果累累,大力传承名老中医妇科专家的学术经验.该文回顾解放以来中医妇科学术取得的成就与存在问题,为福建省中医妇科事业的发展进行认真的总结.

[关 键 词]福建省中医妇科学发展报告

中医妇科学是运用中医基础理论与方法,认识和研究妇女解剖生理、病因病机特点、诊治规律和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它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卜辞中,就记载着许多生育问题,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中医妇科学已在经、带、胎、产、杂病方面形成了完整的辩证施治体系,在防治妇科疾病方面具有突出的特色和优势,为发展妇女保健事业、繁衍中华民族做出了巨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福建省中医妇科学学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大量整理古医籍文献,进行临床研究、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提高了学术水平,完善了学科建设,在医疗、科研、教学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

医疗方面:运用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宫外孕,研制了宫外孕I号方、宫外孕II号方,可使部分患者避免手术治疗;针灸纠正胎位,可防治难产;中医中药治疗宫颈癌;在计划生育方面用中药引产;多年来对月经失调、痛经、闭经、经前期紧张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胎漏、胎动不安(先兆流产、习惯性流产)、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不孕征、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等疾病的诊治,完善和优化了中医药防治方案,探索了个体化诊疗规律,建立了符合疾病演变规律的较科学、客观的临床诊疗评价体系,并研制了相应的院内中药制剂用于临床,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科研方面: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治疗崩漏,在研究中发现舌象与脱落细胞有相关性;在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探讨了肾虚与血瘀的关系,阐述了血瘀是一直贯穿其始终的重要因素,能更准确地、科学地、客观地说明中医疗效与辨证施治的关系.运用补肾健脾法防治自然流产;继承和发扬名老中医经验,从分子与基因水平研究中医药安胎的机理,探讨中医补肾法对妊娠期激素受体基因表达的调控;围绕月经病、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症进行综合性研究,补肾疏肝法治疗黄体欠佳;补肾活血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免疫性不孕;中药配合放射介入治疗输卵管近端阻塞;对异位妊娠、盆腔疼痛、妇科肿瘤的诊疗规范及治疗机理进行临床与基础研究.对多囊卵巢雄激素导致肾上腺源性雄激素增多的可能机制,证实外周雄激素过多可直接损害患者的中枢多巴胺活性,导致生长激素、垂体甲状腺轴以及泌乳素分泌异常,中医药干预有效,等等.在学科研究的前沿,为妇科常见与疑难疾病的诊治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承担多项省部级(厅局级)课题,出版和发表了论文、论著,搭建了国内外学术交流的平台,多次举办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报告会.

教学方面:1958年中医学院成立后,连续参加编写六版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妇科学》,出版了《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妇科》,还编写了七年制规划教材(七年制)、全国专科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及大纲》以及《中医妇科学及大纲》(清华大学出版社),等等.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中医妇科学人才和学术骨干,储备了一批医疗科研教学复合型的学科带头人.

为了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大会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精神,促进中医妇科学学科的发展,通过对福建省中医妇科学发展情况进行回顾性总结和前瞻性分析,编写《福建省中医妇科学学科发展报告》,恳请大家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1中医妇科学的特色与优势

中医药是我国医学科学的特色,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并用对世界的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中医药学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实践,形成鲜明的中医药特色和优势.中医妇科学是中医学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然在防治妇产科疾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1中医妇科在理论上有着鲜明的特点和优势

中医药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是中医药理论体系的核心.中医通过“望闻问切”以外测内归纳为证侯,作为临床诊疗的依据,构成中医药因人、因事、因地的个体化诊疗体系.治疗疾病强调辨证论治,用药随证变通,符合患者个体要求,这是中医药的一大特点和优势,符合现代临床医学发展的趋势.

中医妇科学具有本学科独特的理论基础,认为女性的生理特点是月经、胎孕、产育、哺乳和带下,妇女以血为本,以气为用,月经是女性的生理基础,月经的产生是在肾气充盛、天癸至、任通冲盛的基础上产生的,同时受带脉约束和督脉调节.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调、损伤冲任胞宫而导致妇科疾病的发生.中医妇科疾病的治疗原则是通过调理脏腑、气血的方法来调补冲任即通过调整全身功能而治疗疾病.她不是机械地孤立地看待人患的“病”,而是把“病人”看作是一个整体,把“病”作为人体在一定内外因素作用下,在一定时间的失衡状态.治疗上,既要怯邪、又要扶正,强调机体正气的作用,通过调整机体功能状态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同时,遵循月经的周期性变化,带下病的特点,妊娠期、产褥期等不同的生理病理变化总结出不同的治疗原则,并根据妇女“有余于气,不足于血”的特点遣方用药.方药治疗是中医妇科学治病的主要工具,方剂的多种药物的君臣佐使配伍,针对人体的多因素,通过多环节、多层次、多靶点的整合调节作用,适应于妇女多样性和病变复杂性的特点,使药物的作用发挥到最佳.

1.2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临床妇科学的特色和优势

中医妇科学在防治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和某些疑难重症方面,具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临床疗效好,副作用小,费用相对低廉,易于接受,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信赖.中医妇科学在临床应用中的突出特色与优势在于调经、助孕、安胎、治疗带下病、产后病及杂病等.

在治疗妇科内分泌功能疾病、炎症方面具有突出优势,如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崩漏)、痛经、多囊卵巢综合征、经前期综合征、围绝经期综合征、慢性盆腔炎、宫颈炎等,此外对某些器质性病变如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等也有显著作用.

在助孕、保胎等方面,如排卵障碍性、免疫性因素、输卵管炎症性、不明原因等造成的不孕等效果显著.中药治疗先兆流产、习惯性流产以及人工流产后子宫异常出血等具有明显优势和特色.

在治疗产后病方面,如根据亡血伤津、瘀血内阻、多虚多瘀的特点,本着“勿拘于产后,亦勿忘于产后”的原则,对产后发热、产后身痛、恶露不绝、产后小便不通、产后大便难、缺乳等疾病有确切的独特的疗效.

总之,在经、带、胎、产、杂等疾病的防治方面,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临床有一定的治疗优势.

1.3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妇科在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与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

同志曾指出,“要正确处理好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推进中医药的现代化.”广大中西医妇科临床工作者积极运用传统理论和方法,又善于结合现代医学,在临床工作中不仅仅采用中医理论诊断辨证论治某一疾病,还与辨病相结合,使得治疗更有针对性,提高临床疗效;对某些疾病的中医治疗效果及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探索,取得了可喜成绩.

如针对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临床试验研究方面,吴婷博士等[1]随机将316例患者分为2组,分别用补肾调经系列方及西药治疗.补肾调经系列方I号方用于出血期,II、III号方用于血止后调经,以西药炔诺酮、倍美力和安宫为对照药.通过对2组止血及调整月经周期效果进行比较,并观察治疗前后血红蛋白(Hb)、血浆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孕酮(P)及血浆、子宫内膜、经血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的变化,结果证实中药止血效果优于西药组,调周作用与西药相当.中药组血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2];治疗前后比较,治疗后2组Hb值均上升(P<0.01);2组血浆E2水平明显升高(P<0.01);中药组经血6-keto-PGF1α及FDP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P<0.01),CD3、CD4/CD8均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01;P<0.01).吴熙等[3]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技术和SP免疫组化半定量检测技术,对37例无排卵功血患者经补肾活血中药功血饮(主要由补骨脂、川断续、山茱萸、蒲黄、三七、党参、生龙骨、生牡蛎、白花蛇舌草等组成)或西药治疗前后进行血清雌、孕激素(E2、P)及子宫内膜雌、孕激素受体(ER、PR)测定.结果表明:无排卵功血患者血清E2水平和子宫内膜ER、PR水平对照组高,且ER、PR含量依子宫内膜的生长程度和类型的不同呈现下降趋势,即单纯增殖症>复杂增生>增生期.经合成孕激素治疗后,血清E2水平和子宫内膜ER、PR水平均降低.补肾活血中药功血饮亦能降低ER、PR水平,但对血清E2水平影响不大.说明中药与合成孕激素治疗无排卵功血的作用机理不同,它并非通过降低血清雌激素的水平而达到治疗目的,推测它可能是通过非甾体激素途径,启动了各方面的因素影响ER、PR的合成而发挥作用的.谢波等[4]采用放射免疫疗法测定功血组与对照组血清LH、FSH、E2、PRL含量.其中:功血组在非月经期服用复方熟地胶囊1号(熟地15g,菟丝子15g,山茱萸10g,山药10g,白芍10g,薏苡仁15g,续断15g,旱莲草15g,女贞子15g,仙灵脾10g),月经期服用复方熟地胶囊2号(1号加用益母草30g,炒蒲黄12g,炒五灵脂15g,紫草15g).结果如下:青春期功血组LH、E2、P含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1个疗程后,血清激素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血清LH、E2、P水平均有上升(P<0.05),说明补肾中药对青春期功血患者的血清激素水平具有较好的调节作用.此外,38例青春期功血患者经补肾中药治疗1个疗程后,有24例患者恢复正常月经周期,黄体期不少于12天,BBT测定称典型双相;8例患者的月经周期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BBT测定黄体期在8~11天之间;6例患者治疗后与井周期无明显变化.临床总有效率84.2%.谢波[5]将90例青春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青春期功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予补肾中药复方熟地胶囊治疗,对照组予以西药雌2孕激素联合治疗.3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两组近期疗效、止血天数接近,但半年后随访,治疗组复发率91.7%,对照组复发率52.9%,对照组明显高于治疗组.提示补肾中药对青春期功血具有较好的优势,远期疗效巩固.何贵翔等[6]通过测定患者症状改变情况、性激素改变情况以及血液系统指标改变情况,观察益肾健脾颗粒(生地、熟地、椿根皮、太子参、炒白术、茜草等)治疗青春期功血脾肾亏虚型的临床疗效.结果显示:益痛健脾颗粒对于患者的激素水平、血液系统水平、中医症候积分以及BBT水平,在治疗前后有显著改善,总有效率达96.7%,与对照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

中医妇科学独具的特色和优势体现了对人体生命科学的深刻认识.医学模式的转变使人们对中医药有了新的认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进一步发挥中医妇科学的优势和特色,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怎么写作.

2中医妇科学的发展

中医妇科学是运用中医基础理论与方法,认识和研究妇女解剖生理、病因病机特点、诊治规律和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

2.1福建省中医妇科学学科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医妇科学学科的发展,随着新领域、新知识、新技术的出现,学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科建设的不断完善,学科的优势与特色得到进一步发展,呈现出许多新的成长点和亮点,对妇科常见病,多发病以及许多疑难病规范化、系统化的研究,积极推动了学科的进步,为中医现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2.1.1中医妇科学在防治妇科常见病、多发病和某些疑难重症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和特点

福建省中医妇科学学科突出的优势与特色表现在月经病、妊娠病、带下病、产后病和杂病等诸多方面.在诊治妇科生殖内分泌功能疾病方面:如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崩漏)、痛经、闭经、多囊卵巢综合征、经前期紧张综合征、围绝经期综合征方面;在诊治炎症如慢性盆腔炎、炎、宫颈炎方面;在诊治排卵障碍性、免疫性因素、输卵管炎症性、不明原因等造成的不孕症,以及诊治妊娠恶阻、胎漏、胎动不安(先兆流产、习惯性流产)、产后子宫异常出血、产褥感染、产后缺乳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疗效.得到了国内外医务人员的称赞和患者的认可.对某些器质性病变如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等疑难病的干预和治疗也具有明显成效.此外,对宫颈不同分级的非典型增生、妇产科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等方面亦有较好的疗效和优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发起的《中医治疗不孕症临床诊断与疗效标准》由我省制订.

在临床诊治时突出中医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因人、因时、因地的不同,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强调辩证与辨病相结合,采用传统方加减、分型论治,根据月经周期不同阶段的生理病理特点给药、针药结合、多种途径综合治疗等方法,有效地发挥了中医药临床疗效好、毒副作用小、药源丰富、方便经济的优势,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信赖.

2.1.2大力传承名老中医妇科专家的学术经验

中医妇科学学科的发展历史,是一部继承、发扬、创新的历史.继承是基础,发扬、创新则夯实根基.福建省中医药学会妇科分会在传承名老中医妇科专家学术经验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我省名老中医妇科专家孙朗川、孙浩铭、郑兰芬、陈雨苍的学术得到发展,他们的继承人孙坦村、王惠珍、何桂英、王玲已成为省内学科带头人,吴熙、钟秀美、黄宝英分别被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定为全国第二、三、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指导老师.为了传承和创新,我们在整理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挖掘古代、近代和现代妇科专家、药物学专家及方剂学专家有效的、独到的治法和方药,拓展我们的研究思路,发现更多新的、行之有效的诊疗途径和方法.已出版《孙朗川医案医话集》、《孙浩铭临床集》、《孙氏妇科集》、《妇科郑兰芬临床经验》、《中医妇产科学》、《吴熙妇科溯洄》等30多部专著,其中《中医妇产科学》、《吴熙妇科溯洄》、《现代中医不育症学》等三部专著荣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奖、著作一、二、三等奖.目前正在组织编写《中医妇科名家经验心悟》,《中医妇科辞典》使中医妇科学领域再次掀起学习名老中医学术经验.

2.1.3中医妇科创新研究硕果累累

福建省中医药学会妇科会会组织了70余位全国妇科界名医家编写的大型《中医妇产科学》专著,集当代中医妇产科理论研究和临床研究成果之大成,内容丰富、新颖,获2004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学术著作一等奖.

基础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研究、辨证分型、证候规律、治则治法及方药的分析研究等方面.系统整理了“女子生殖、天癸的生理基础”,提出了“肾气-天癸-冲任-胞宫”的理论,同时论证了与西医学“下丘脑-垂体-卵巢-子宫”的环路相对应性.在以往“肾主生殖”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肝为女子主令之官”、“肝为女子致病之贼”,深入研究了肝在多种妇科疾病发病中的作用.对中医妇科寒证的研究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进行了“补肾活血法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的机理研究”、“导痰种子对排卵障碍性不孕的治疗及机理探讨”、“益真1、2号对高龄不孕妇女卵巢储备功能研究”、“补肾益骨膏防治围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理研究”、“女性更年期综合征中医证候和生存质量关系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及证候特点相关研究”等.采用生殖免疫学、内分泌学与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中医药研究.

在临床研究方面,运用辩证施治,引入循证医学理念,建设全国和省级重点专科.用中医妇科学学科自己的病区,在诊疗中突出中医药特色.开设月经病、子宫内膜异位症、流产、不孕症专科门诊,探索子宫肌瘤非手术多途径治疗的机理探讨与围手术治疗优化方案.在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多囊卵巢综合征等疾病的辨证分型方面进行了规范化、标准化的前瞻性研究,有了新的发现.对月经失调、经前期紧张综合征、围绝经期综合征、子宫肌瘤、盆腔炎等疾病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试验客观评价中药的临床疗效,为中医妇科临床研究起到了示范性作用.

2.2福建省中医妇科学的发展战略、需求与目标

2.2.1学科发展战略

现代科技发展为中医妇科学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支撑.在医学模式转变和人类健康观念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参照疾病谱的变化调整学科发展方向,围绕提高临床疗效,发展优势特色病种,解决中医妇科发展中的关键问题,丰富和发展中医妇科学基础理论和中医妇科治疗学.扩大怎么写作领域,在妇女健康保健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2.2.2学科发展需求

随着妇女对生存质量提高的重视和要求,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从中医妇科学科的内涵不难看出,中医学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特色在中医妇科领域必将发挥其独特作用.在吸收和利用现代科技和人文成果的同时,中医妇科学将重点解决妇科生殖内分泌领域和亚健康状态的身心疾病,促进中医妇科学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与创新.

福建省中医妇科学学科报告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中医妇科学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高校大学论文、函授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1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2.2.3学科发展目标

首先,要培养一支热爱中医妇科事业、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梯队合理、相对稳定的学术队伍;造就一批具有独立创新能力、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学术带头人.

第二,要建设一批在中医妇科学领域具有领先地位的中医妇科学科专病专科的医疗、科研、教学基地;搭建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促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的转化.

第三,要建立中医妇科学科的专业网络,通过专业网站促进信息交流,不断普及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新信息,促进中医妇科学学科的继续教育,更好地怎么写作于广大人民群众.

第四,要建立和完善中医妇科病的诊疗和临床疗效评价体系;优化中医药诊疗方案;研究个体化诊疗的标准.

2.3重点领域与发展方向

2.3.1加强中医妇科学术继承研究

开展名老中医妇科专家学术思想传承研究,重点研究名老中医妇科专家学术思想和临床诊疗经验.

2.3.2提升中医妇科学术的自主创新能力

加强中医妇科基础理论研究,系统整理中医妇科理论研究成果,重点开展病因病机、辩证方法、中药作用机理等研究.

2.3.3开展中医妇科防治优势病种研究

选择中医妇科在临床诊治中疗效确切、优势明显的2~3个病种,开展诊疗技术与方案的收集、筛选、验证、评价,总结中医药在防治这些病种上的治疗方法以及疗效评价方法,形成科学的防治规范和疗效评价体系,并在全省范围内进行培训和推广.

2.3.4加强中医妇科防治疑难病种研究

选择1~2种高发、难治的疾病,深入研究疾病的发病原因、治疗方法、疗效评价,以及中医病因病机、治法治则,客观分析中医药防治的优势所在,对这些疾病的中医药诊疗方案、疗效评价体系作科学的研究分析.

2.3.5建立中医妇科标准体系

继续组织实施40项中医妇科行业标准的制定.初步建立中医妇科标准体系.

2.4中医妇科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4.1基础研究方面

(1)创新不足.在基础研究方面,中医妇科学的理论研究缺乏创新,虽然有些学者对某些妇科疾病的病机提出自己的认识,但还是停留在对前人理论的进一步解释上,这只能被称为“继承”,而不是“创新”.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医学发展的原动力.中医学的发展需要创新,只有创新才能使中医理论有所突破,才能使中医实现划时代的超越.两千多年来,中医学一直在创新中寻求发展,伤寒学派、河间学派、易水学派、温病学派等学派纷呈,无一不是创新的产物,这种创新推动了中医学的发展,丰富了中医理论.中医妇科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理论和技术上的真正创新,这是一门学科生存的希望所在.

(2)证候研究缺乏规范化.这几乎是中医妇科学发展的一大难题.现代社会是要求证据的社会,中医学也需要“循证”,但中医学从出生就是经验医学,它的主观性阻碍了中医学的“循证”.有学者提出“中医软指标的规范化”的观点,即对中医临床疗效进行客观评价,为中医的“循证”提供基础.因此,中医妇科学的发展也应要求对中医妇科疾病进行规范化.

(3)缺乏合适的动物模型.在中医妇科基础研究中选用的动物模型没有统一的标准,使实验的结果缺乏可比性和可重复性,严重阻碍了中医妇科学的发展.因此,急需创建符合妇科疾病特点的动物模型并使之规范化.

2.4.2治疗方面

(1)缺乏大样本、多中心的方药研究.临床治疗一直是中医妇科学的骄傲,在西医束手无策的时候,中医妇科学会显示出奇特的效果,而且副作用少.中医妇科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包括内治、外治、针灸等多种方法和途径.在许多种妇科疾病上中医妇科治疗都有明显的治疗优势.但临床上的治疗研究多是小样本的观察,大样本群体性的临床研究还需进一步扩大范围,从而提高研究结果的普遍性和广泛性.

(2)中医妇科标准化体系尚不完善

临床上缺乏统一的辩证分型、诊断和疗效判定标准,实验设计不甚合理,需尽快建立中医妇科标准化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