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理视角下的基础教育

点赞:3924 浏览:1225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接受理论在文学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接受理论改变了传统作家与作品的模式,从一个新的视角展开对于作品的审视,使读者融入到作品之中,从而促进了文学的演进.本文将从我国基础教育现状,接受理论对于教育教学的启示,以及如何将接受理论很好的融合和应用于基础教育之中来展开探讨.接受理论从受众出发,充分考虑受众的接受情况.将它运用于教育教学之中,它能够改进教育教学传统的死板方式,融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气氛,促进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有效提高.

关 键 词:接受理论结合教育教学创新

一、当代基础教育现状

在“扩大学校自主权”、“教育松绑”的呼声之下,我国教育不断进行改革,课程改革不断深化.可是,改革总是“雷声大雨点小”,各种文件的出台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解决小学生双肩上的压力.看着身边的小学生从背着大书包变成拖着带轮子的书包上学.书包可以从肩膀上移到手里,可以用轮子来替代体力劳动.可是小学生的压力并没有因此而减轻,而正是因为书的分量大改用轮子来替代.商家可以用这种方法来减轻学生们的身体负担,可是减轻学生的精神负担还是要由国家政府来贯彻、执行.尽管减压的呼声不断,可学校却成为了荒原,教材成为了八股文,用形形色色的条框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因此在这种情势之下,如何打破枷锁,让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势在必行.

我国基础教育针对的主要对象为小学阶段的少年儿童,这一阶段的学生充满好奇心和能动性,而对于课本和教师教学的接受情况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但是我国的教育题材、文章内容一直围绕着所谓的名家、名著,课本内容大多都比较死板,与现实严重脱节,不具有时代性,无法满足现代学生的视野需求和个性需求.同时,教育工作者和教师在编制课程与教育教学过程中并未对学生的具体接受情况进行区分,都按照一种模式来进行教育,必然导致对于不同学生的忽视.而学生对于脱节的学习题材没有兴趣,丧失主动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从而造成的种种的教育问题,导致现今不断出现改革的局面.虽然改革在不断进行,但并没有从实质上解决问题.现今课程的改革将权力下放到学校,可是从教育行政领导到学校的教师都只关注怎样教好国家规定的教学内容,而并没有真正关心教什么内容.而课程由学科专家主导,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课程的机会.而教师对教材不敢越雷池一步,照本宣科,按部就班,出现了“学校靠教科书,教师教教科书,学生背教科书”的局面.目前,大部分教师还只是一个执行者的角色,而不是一个开发者,教师和学生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都受到压制,学校也变成了知识加工的工厂,教师就成了没有灵魂的机器,学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这种问题成为了基础教育难以跨越的一大难题,很多学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教师争相提出改进的方法,但是仍然不尽人意.笔者以为,这是因为当今的教育改进措施并没有真正考虑学生的需求,就这一点,西方接受理论可以给我们带来新的启发.

二、接受理论的意义及启示

1.接受理论概念及意义

接受理论,又称接受美学,是一种文学批评理论.接受美学这一概念最早在1967年由德国康茨坦斯大学文艺学教授尧斯提出.接受美学以受众出发、接受出发为核心.在尧斯看来,一个作品在读者阅读之前,即使是成书了也只不过是半成品.也就是说“接受美学”的核心理念是一个作品只有经过了读者的阅读才真正具有价值.接受美学于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在联邦德国形成思潮,联邦德国的文学史专家、文学美学家H.R.尧斯和W.伊泽尔提出,美学研究应集中于读者身上,集中于读者对于作品的认知、感受.即是对于作品的接受和对于作品的反应,以及在阅读过程之中和读者的审美经验同接受效果在文学的社会功能中的作用等方面.


关于接受理论有很多相应的阐释,如:法国文学批评家圣伯夫曾说过:“最伟大的诗人不是创作的最多的诗人,而是启发最多的诗人.”法国作家法朗士在《乐图之花》中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书是什么?主要是一串小的印成的记号而已.它是要读者自己添补形成色彩和情感,才好使那些记号相应地活跃起来,一本书是否呆板乏味,或是生气盎然,情感是否热如火,冷如冰,还要靠读者自己的体验.或者换句话说,书中的每一个字都是魔灵的手指,它只拨动我们脑纤维的琴弦和灵魂的音板,而激发出来的声音却与我们心灵相关.”

文学研究因为接受理论的出现而发生了质的变化,接受理论改变了传统文学批评理论只注重作者和作品的格局,第一次从本体论的高度,提出了长久以来被人们忽视的读者与文本接受的问题,指出作品的价值同样更多在于读者的阅读接受.但突出读者对于作品的价值的作用并不意味着读者在接受过程之中不受到作品的制约.为此,尧斯提出了“期待视野”,即“读者在阅读之前的一种潜在的对作品意义的期待”.它是在作者、作品、读者的历史之链中形成的.没有这种先在理解,任何文学的阅读都将不可能进行.在姚斯看来,“只有读者的‘期待视野’与文本视野相融合,才能谈得上接受和理解”.1

2.接受理论对教育教学的启示

接受理论不仅拓展了文学研究的空间,也为初级教育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教育作为一个复杂的交叉学科,有着其特定的教育环境,其具体实施也具有一定的难度.很大一部分老师和教育编制工作者认为自己的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这是因为他们在教育教学和编制教学课本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存在,没有去思考学生接受不接受,所做的只是单方面的付出,这样死板的教育教学方式自然不会促进学生学业成绩的进步.其实从实质来说,这个就是教育教学与接受的结合问题.从本质来说,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都是施教者向受教者传授知识、观念和方式方法的施教过程以及受教者能动地选择教育教学内容进行吸纳、接受的受教过程的统一和结合.离开了接受所有的教育活动都变成了无效的劳动不再具有意义,而脱离了教育也无法谈及接受.教育教学只能是促进受教育者觉悟和提升心智的手段和条件,仅仅作为外因而影响教育活动的发展.而教育目的与教学效果最终只能通过受教育者的接受情况来体现.从这个角度和意义上来说,研究接受理论,掌握接受活动,探寻接受规律,对于改进教育教学,促进和优化教学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和实践需要.

三、将接受理论用于基础教育教学当中

教育的实质

要想改进教育教学,贴近学生学习,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应先明确教育究竟是什么.我国当代教育学者陆有铨教授曾说过现今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相互影响,物质生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精神生产.当前流行在教育界的模式,是类似于工业生产的教育工厂.即,工业生产―投入―产出,有统一的型号,强调人的活动、操作.现代所用的术语工业化,教育也在工业化,教育是农业式的劳动,不能办成教育工厂.托马斯曾认为教育类似医生和病人,表面上看是医生治病人,实质是医生帮助病人提高免疫力,病人的病是自己克服,治好的.正如学生是教师引导其学习知识,是学生去学习知识,而不是教师学习知识.莫蒂默认为整个人类的活动分为两类:操作性活动(operate),我们的日常生活由人类操作构成.合作性活动(cooperation),人要与自然配合才能产生结果,与大自然合作,我们的活动才能更加有意义.由此可见,教师的活动也是合作的活动,教师所面对的学生是自然的产物.教育的作用受到了根本的限制,可以促进也可以阻碍发展,但不能创造发展,教师仅仅是把人身上的潜力引发出来.所以,教育是自然的合作,使学生与教师的合作,并最终把学生潜力引发出来,促进其发展的过程.

接受理论的应用及优势

既然教育是自然的合作,是农业式的劳动.那么学生就类似于庄稼,庄稼长不长取决于教师施的肥对不对,这个肥就类似于我们的课本教材以及老师的教育方法.只有真正符合了庄稼生长的需要,庄稼才能良好生长.要符合学生的要求,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就应该从学生出发.也就是以接受理论的角度来考虑学生的需求,尊重学生的需求.把学生视为读者,从受众出发,满足他们的“期待视野”.甚至可以把课程课本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由学生的需要来编制课本、设置课程.只有真正尊重学生的需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课程中,这样才能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摆脱接受的容器这样一个枷锁.而老师从学生需要的角度去教学,则能更贴近学生的学习,以一个真正的辅助者从旁协助,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教育的良好回转.而现今市场经济高度发达,教育越来越趋向于怎么写作行业,会有更多的人愿意为自己的孩子投资.教育资源的配置越来越市场化,家长和学生都有了主动积极的选择权.因而,他们也会更倾向于选择自己满意的教育怎么写作,学校,老师,乃至课程.那么,真正从学生需要出发时,按照学生的标准来设置课程就是等于选择了学生的兴趣所在.学生有了兴趣自然会主动投入到自己喜爱的学习当中,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是为学生和家长提供了良好的怎么写作,既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也能促进学校的远景发展.从学生本身出发,按照接受理论的角度来勾勒教育的发展前景,在终身学习的大环境之下回归教育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为不同需求的人提供更多选择的空间.

接受理视角下的基础教育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教育教学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自考论文、函授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6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林语堂曾经说过:“一个富有生机的民族精神应该促使人们去创造、去生产,它不应该被认为是一种死板的、已经完成了其历史使命、应该被涂上防腐剂保存起来的东西.”2创新精神是应该被我们时刻铭记并应用的,一个民族有了创新才具有竞争和发展进步的实力.将接受理论应用于教育之中,是一种跨学科的融合方式.这样一种创新的思维必将为教育教学的发展带来新的曙光.接受理论从学生出发,改变了以往的局限性和专制性.这意味着教育的走向也由集为分散,统一变成多样.这样一种新的方式必将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优势,建立起教育工作者、教师、学生以及家长的广泛参与.同时保证了各方的最大利益,同时反映了各方利益的合理要求,必将促进教育教学机制的合理、健康发展.同时,学生接受知识的范围变得合理多样,也能通过促进学生在新的视野之下认识自我,认识世界,并谋求个人、社会以及世界的和谐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