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氏文通》中的接读代字

点赞:18204 浏览:8190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接读代字是《马氏文通》模仿西语的关系代词而为汉语设立的一个词类,其有三个成员:其、所、者,其中“其”字最具代字典型,存在问题也最多.在具体分析了《马氏文通》中接读代字存在的问题之后,我们不应忽视其中合理的理论价值,重读《文通》,就是要回复到原点和起点,读出它的现代性.

【关 键 词】马氏文通接读代字存在问题理论价值

马建忠在《马氏文通》里提出四种代字:指名代字、接读代字、询问代字、指示代字.指名代字、询问代字、指示代字大致相当于后来的人称代词、疑问代词、指示代词,唯独接读代字后人没有沿用.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宋绍年先生在《〈马氏文通〉研究》一书中说:“接读代字是《文通》代字章写得最精彩的部分,至今仍能够给我们许多深刻的启示.”它精彩在何处?对我们有何深刻启示?这些问题很值得探讨.

接读代字存在的问题

《文通》对接读代字的界定是“顶接前文,自成一读”,其接读代字成员共有三个:其、所、者.三个成员中符合“顶接前文”的只有“其”字,且有例外.“所”、“者”的词性“至今还是有争论的问题”,①“其”字最具代字典型,问题也最多.

先看接读代字“其”.

一、齐晋秦楚,其在成周微甚.(《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

二、浮屠师文畅,喜文章,其周天下,凡有行,必请于绅先生,以求其所志.(韩愈《送文畅师序》)

《文通》在举上述例句之前,说“‘其’字领读,独居其首,用法有二,一在主次,一在偏次.其在主次者,有前词为名而‘其’字顶接者.”例一“其在成周”为一读,“其”为读之主次,顶接“齐晋秦楚”.这个例子完全符合马氏接读代字的理想标准.而例二中,“其”字前文分别是“浮屠师文畅”、“绅先生”,与“其”字并没有顶接.马氏强调接读代字“顶接前文”,显然是受西语关系代词的影响,如英语的关系代词一般要紧接其先行词.

“前词”是个语意上的概念,它在语意上先于代字,句法位置上则可先可后.②马氏在实例考察中常常会突破既定概念,这种现象在《文通》中并不少见,也多少反映出马建忠是以汉语实际为准的,并非完全比附.问题的关键在于接读代字“其”与指名代字“其”如何区别?《文通》对这个问题的处理显得有些混乱.马氏指出:指名代字“其”有两用焉,一为读之起词而居主次,二以附名而居偏次.指名代字既然可以作“读之起词而居主次”,那么它与居主次的接读代字又有何区别呢?如果说是仅在于有无前词,那么我们可以看看《文通》所举“读之起词而居主次”的指名代字“其”的例子:

《马氏文通》中的接读代字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前文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学位论文、高校大学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8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三、其为人也好善.(《孟子万章下》)

四、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史记管晏列传》)

按马氏“读”之观点,“其为人也”、“其为政也”与例一、例二的“其在成周”、“其周天下”都是句中之读,“其”在读中都作起词.两者相较,没有什么不同.之所以把例一、例二中的“其”字看作接读代字,而把例三、例四中的“其”字看作指名代字,其标准就在于有无前词,《文通》指出:接读“其”字,以“其”与前词紧接,而又自为一读,故以别于指名“其”字耳.其实,指名“其”字也是有前词的.比如例四“其为政也”的前词就是上文的“管仲”,只不过没有紧接而已.再看《文通》所举接读“其”字的两个例句:

五、夫诸侯之会,其德刑礼义,无国不记.记奸之位,君盟替矣.(《左传僖公七年》)

六、君子居是国也,其君用之,则安富尊荣.(《孟子尽心上》)

这两例的“其”字并非马氏所谓的“领起一读”,实际上都是“附名而居偏次”的指名代字.马氏不适当地扩大了“其”的管辖范围,把它们放在了接读代字里.这样一来,接读代字和指名代字就混淆不清.所以,宋先生认为,我们完全有理由对马氏的系统作出调整,结论是“其+动(含静)”之“其”是接读代字,“其+名”之“其”是指名代字,或者说主次之“其”是接读代字,偏次之“其”是指名代字.这一调整并不违反《文通》大的原则.③


再看接读“所”字.

七、三人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汉书高帝纪》)

八、此所以为主上豫远不敬也,所以礼貌大臣而励其节也.(《汉书贾谊传》)

九、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孟子告子上》)

十、彼,人之所引,非引人也.(《庄子天运》)

马氏认为例七、例八的“所”字皆指“此”,而对例九的分析却是:“所”指“者”字.④例七和例九都是同样的“所以等者”结构,马氏作了两种解说,“所”到底指代什么,此处显得模棱两可.对于例十,马氏分析说:“人之所引”,读也,“所”指“彼”;“引”,外动也;“所”为“引”之止词而先焉.“人”者,读之起词,而“所”后焉.故“所”适居一读之领,常也.⑤这个分析有两点需要指出:一是“所”为“引”之止词.二是“所”字的语法位置.在马氏看来,这里的“所”字是插入起词“人”和动字“引”之间的一个介接性成分.所以今天视为名词性词组的“人之所居”、“所居之室”和“所食之粟”等,马氏都看作是“读”.⑥对于“所”字的语法位置,马氏自身的说法也矛盾.《文通》指出“‘所’字,常位读领.”同时又说“‘所’字常位领读,或隶外动,或隶介字,而必先焉.”首先“读领”与“领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读领”即“读之领”,意即读的中间;而“领读”即“领起一读”,显然是在读之首.其次,既然说“所”字“或隶外动”、“或隶介字”,义即“所”字是动字的前附性成分,就不宜再把它看作是起词和动字之间的一个插入性成分.可见,马氏对“所”的语法位置的认识也不够清晰,显示出马氏对语言结构层次认识的模糊性.

至于接读的代字“者”,与前文接读代字的定义已相去甚远,所以马氏于此处不再提接读代字的“前词”、“顶接前文”等.显然,“者”字在接读代字的三个成员中是个另类.

综上所述,《文通》接读代字“其”、“所”、“者”三个成员中,符合马氏理想标准的其实只有“其+散动”之“其”字,“所”和“者”两字与接读代字的定义已不相符.后世学者也没有接受马氏的接读代字.

接读代字的理论价值

《文通》的接读代字虽然存在诸多问题,但也有其合理的理论价值.马氏是在对古汉语语言材料认真梳理的基础上提出看法的,他的很多看法能够让我们清楚地看到当代学术观点的原始形态,帮我们准确把握学术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明晰学术发展脉络.下面结合《文通》的具体论述看其理论价值之所在.

先看“其”字.马氏的接读代字“其”与指名代字“其”固然有些许纠结,但在马氏看来两者绝对不具有同一性.但今天的古汉语语法体系对两种“其”字却不加区分,显然不如《文通》描写得细致.

十一、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论语公冶长》)

十二、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论语子罕》)

例十一中“其行己”、“其事上”、“其养民”、“其使民”四读皆为句之起词,例十二中“其进”、“其止”两读皆为句之止词.马氏认为这些读都“用如名字”.《文通正名卷》界说二十三也指出:“读之式不一,或用如句中起词者,或用如句中止词者,则与名代诸字无异.”“用如名字”或“与名代诸字无异”的说法虽然可视为曾被批评多年的“名物化”观点之滥觞,但从陈述与指称可相互转化的角度看,马建忠似乎已经发现陈述与指称可相互转化这一现象.

对于“其VP”,王力先生认为是偏正结构的名词性词组.⑦朱德熙先生认为是主谓结构的名词化形式.⑧宋绍年先生认为是一种自指化的主谓结构.⑨对“其VP”结构的看法尽管有分歧,但都认为是名词性成分.这一看法当源于《文通》.因此,我们不得不佩服马建忠一百年前所站的高度.

结语

《文通》的接读代字是模仿西语的关系代词而为汉语设立的一个词类.鉴于汉语自身的特殊性,设立这样一个词类的必要性是可以质疑的.但我们不应该以此为由而忽视《文通》中合理的理论内核.马氏的语法研究已经达到他那个时代的最高水平,尽管今天的语法研究在许多方面超越了《文通》,我们也没有理由忽视,更何况其中有许多观点至今仍有启发意义,“在《文通》的许多论述里确实不乏可贵的现代性.”⑩今天重读《文通》,就是要回复到原点和起点,读出它的现代性.(作者为河北大学文学院讲师、北京大学中文系在读博士研究生)

注释

①吕叔湘,王海:“《马氏文通》评述”,《中国语文》,1984年第1期.

②刘永华:《马氏文通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8年,第180页.

③⑨⑩宋绍年:《〈马氏文通〉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99、77、101页.

④⑤马建忠:《马氏文通》,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63、60页.

⑥“读”实际上指非叙述性谓语核心位置上的各类谓词性句法结构.参见宋绍年《〈马氏文通〉研究》第75页.

⑦王力:《汉语语法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年,第238页.

⑧朱德熙:“自指和转指”,《北京大学百年国学文粹语言文献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8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