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信息查询行为

点赞:2243 浏览:567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0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从三个方面对国外儿童信息查询行为研究领域的主要进展和热点问题进行综述,包括:①儿童信息需求;②儿童信息查询方式,包括OPACs、多媒体百科全书、网络;③儿童信息查询行为影响因素,包括主题相关领域知识、任务类型、情感状态及认知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得出启示,以期对国内儿童信息查询行为相关问题的研究和怎么写作提供参考.

[关 键 词]儿童信息需求信息查询行为

[分类号]G252

国内外关于成人信息查询行为的研究较多,如以大学生、科技或人文学者等为研究对象,而对儿童的信息查询行为则较少关注.儿童也有信息需求,这是毋庸置疑的,其需求可能来自学校指定作业或个人生活上的需要及兴趣,为了满足这些需要就必须具备查询相关文献的技能,但是限于儿童的认知发展程度和生活经验,他们无法觉知自己的信息需求,因此从儿童阶段就要开始培养他们对信息需求的认知,教育其查询和利用信息.

本文从儿童信息需求、查询方式及影响因素三个方面分析国外儿童信息查询行为的研究状况,并在此基础上得出启示,以期对国内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参考.

1 儿童信息需求

美国国家图书馆和信息科学委员会的设立宗旨强调:任何人不论身处何地,不论社会条件或智力发展程度,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其独特的信息、教育、心理和社会需求.儿童有着不同于成人的信息需求,其查询行为主要体现为两类:一类是出于完全自我产生的需求而进行的查询,例如查找自己感兴趣的资料、玩游戏、看影片等;另一类称为强迫性查询(imposedque―ry),这部分查询在儿童信息需求中所占比例甚高,主要来自老师布置的作业,另外也有来自他人的非自发性信息需求,例如帮助朋友解决问题的查询行为.

强迫性查询在某种意义上不是来自个人主观产生的问题,而是强迫者(imposer)将问题转移给写作技巧者(a―gent)来解决,即来自外部动机产生的信息需求.一项关于学校环境下的强迫性查询行为的调查中明确研究了儿童的强迫性查询行为,发现强迫性需求和自我产生需求的数量跟儿童的年龄有关系.年纪较小的儿童的查询大多来自自我需求.随着年龄的增长,强迫性查询越来越多,完全自我产生的需求越来越少,这是由于儿童逐渐获得阅读和其他技能,使强迫性查询成为可能.

曾淑贤对儿童资讯需求、资讯素养及资讯寻求行为进行了调查研究,以了解目前小学儿童使用学校和公共图书馆的情形.结果发现:一至三年级儿童使用图书馆的目的主要是借阅课外读物,四至六年级儿童则是以查资料为主,可见儿童的信息需求受老师的影响较大.一至三年级儿童年龄较低,认知能力发展不充分,老师制定校外查询资料任务的情形较少,以自我需求为主;而随着年级增高,老师要求查询课程相关资料的情形增多,以强迫性查询为主.

从研究文献可以看出:来自他人要求的强迫性信息需求在儿童信息需求中所占比例甚高,儿童必须寻求适当途径来满足信息需求.因此在信息系统的设计中,将儿童的强迫性需求考虑进去是值得重视的课题.

2 儿童信息查询方式

关于儿童信息查询行为的研究中,主要探讨了三种类型信息检索系统的查询行为,即:联机公共目录查询系统(OPACs)、多媒体百科全书、万维网.

2.1 OPACs

Bman等研究了32个9―12岁的儿童使用4个不同版本的科学图书馆目录(简称SLC)查询信息的行为,这些SLC是基于杜威十进制的等级浏览结构.研究显示,儿童能够进行有效的查询,在SLC的等级结构中没有什么困难.同时发现在检索科学类主题和技术类主题时儿童查询成功率受其领域知识即科学和技术类知识的影响.

标准在线目录的研究显示,儿童采用的方法影响其查询信息的成功.Solomon研究了儿童使用OPAC的检索移动行为,发现进行复杂移动(含有抽象概念)的儿童成功率低于那些进行简单移动(含有具体概念)的儿童.尽管儿童构建检索策略和查询式时有困难,但随着他们在线环境中操作经验的增加,使用OPAC的效率逐渐提高.研究还显示儿童认知能力和发展水平影响其检索移动.

2.2 多媒体百科全书

Marchionini研究了儿童使用光盘版电子百科全书查询信息的策略.研究显示,仅受过很少培训的儿童也能使用全文电子百科全书.许多儿童尤其是年幼的儿童,使用句子作为查询式.较高年级的儿童很少进行查询移动,能发现更多相关信息,花费很少时间完成.儿童在开放性任务(研究性任务)中比在封闭性任务(发现事实)中更成功,同时研究发现三种因素影响其查询行为和成功率:任务结构、认知能力、如何使用电子百科全书的概念化理解水平.

在先前的一项研究中,Large等调查了小学生使用印刷版和光盘版百科全书的查询行为.在这两种来源中,50%的儿童对于复杂性信息查询更为成功.儿童定位信息的时间随着查询式的复杂性而改变.研究发现,检索任务类型比信息来源类型(例如印刷版和电子版)对其行为的影响更为显著.

2.3 网络

Wallace等调查了六年级儿童使用网络查询生态学相关信息的情况,发现儿童花费了76%的时间使用相同的关 键 词重复检索,利用自然语言查询搜索引擎,用逗号隔开概念术语,使用不正确的布尔逻辑术语.此外,儿童没有使用来自搜索引擎的反馈以改善检索结果.

Large等研究了六年级儿童在研究性任务中查询信息的行为,发现:儿童使用网络的效率很低,导航网络空间的知识不足;回溯行为占网络移动的90%;相反,在线帮助使用得最少(仅一次);在定位相关信息时,儿童浏览多于关 键 词检索.

总之,目前的研究显示,一至七年级的儿童使用不同类型的检索系统,例如OPACs、多媒体电子百科全书和网络.但是他们构建检索策略时有困难,缺乏高效地使用这些检索系统的知识.这些系统的界面设计和查询特征影响其查询行为.在这些检索系统中,都研究了儿童检索策略的构建和修改、检索语法、概念选择和拼写问题.儿童信息查询行为的成功率受领域知识、主题知识、先前经验、认知能力和发展水平及任务类型、任务的复杂性等的影响.

3 儿童信息查询行为影响因素

对儿童信息查询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有助于开发针对儿童的特殊需要和能力范围设计的信息检索系统,并为其提供更好的怎么写作.这些因素包括儿童个体差异(例如检索经验、主题知识等)和客观因素(例如系统界面的设计、任务类型等),以下仅重点分析领域知识、任务类型、情感状态及认知发展三个方面.

 3.1 主题相关领域知识(domainknowledge)

主题相关领域知识是指在某个研究主题中,他或她关于研究主题的领域知识.检索者的领域知识影响检索策略的构建和重建、查询的成功率.

最早研究儿童领域知识对查询行为影响的是Hit-sh,作者调查了儿童对使用他们设计的科学图书馆目录的查询行为.研究显示,掌握领域知识的水平影响儿童信息查询的方法.在简单任务中,具备高度领域知识的儿童比低领域知识的儿童表现更好,但在复杂任务中表现较差,主要是由于高领域知识儿童比低领域知识的儿童更多地使用了浏览方法,导致成功率较低.在传统的卡片归类任务中,具备高领域知识儿童犯的错误更少,说明具备高领域知识儿童比低领域知识儿童对科学学科的组织结构有更好的了解.


Bman对学习自然科学类课程的儿童使用SLC在超文本和关 键 词检索系统的行为进行了对比,发现儿童对检索主题的熟悉程度影响检索结果.因为学习自然科学类课程的儿童掌握的科学领域知识更多,科学类比技术类主题更容易定位.儿童对技术类主题不熟悉,很难找到相关信息.

不管任务复杂与否,也不论科学或技术类主题,拥有高领域知识的儿童表现都好于低领域知识的儿童.教育和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具备高领域知识的儿童有良好的知识基础,对知识有明确的认识和界定,能更成功地完成查询任务.但是对领域知识对儿童信息查询的影响必须谨慎分析.学习自然科学课程的儿童的检索行为及成功率也可能受到儿童对科学主题的态度和学习科学的动机的影响.

3.2 任务类型

任务是信息查询过程的一个基本要素.研究显示,任务的类型影响用户信息查询行为和成功率.Bi-lal研究了七年级学习自然科学类课程的学生使用Ya-hooligans!在三种不同任务中的信息查询行为,发现儿童在研究性任务中比事实性任务会遇到更多困难.同时,任务类型不同也会影响到检索、浏览、环形移动、回溯检索等行为.在事实性任务中比研究性任务使用了更多的关 键 词检索和自然语言查询式.自我产生的任务中的浏览次数多于事实性和研究性任务中的浏览次数.在事实性任务中,循环搜索和回溯搜索都多于自发性和研究性任务.

Schacter等探讨了任务结构对小学生网络信息查询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儿童偏爱浏览策略,不喜欢使用分析性检索策略.儿童在网络中要实现定位信息有困难,在模糊定义的任务中比在明确定义的任务中查询更为成功.

总之,研究文献揭示,不管使用什么信息检索系统,儿童的任务或者是完全指派性质的,或者是半指派性质的.这个发现并不惊奇,因为老师必须给学生指派作业,这是教学必需的.同时,不管哪种任务类型,儿童都运用了较多的浏览策略,因其对儿童造成很少的认知压力,更适合儿童.

3.3 情感状态和认知发展程度

在心理学、教育学、认知科学领域,情感状态和认知模式所起的作用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认识和研究.认知心理学构建主义观点认为,在整个知识构建过程中,情感经验指导认知和行动.认知模式集中在用户查询信息的整个经历中,包括思想、感情和行为.然而,在信息科学领域很少考虑到情感状态对用户查询的影响,尤其是对儿童的影响.

Bilal研究了七年级学生使用雅虎少儿搜索引擎在三种不同任务中查询信息的情感状态,发现儿童的情感状态主要有以下影响因素:对使用网络的喜欢、失望、沮丧、迷惑(没有找到相关的信息、网页下载缓慢、让人感到混淆的屏幕显示等)、动机、毅力和耐心、任务偏好、来源类型(例如网络或纸本资源)、搜索引擎偏好(儿童偏爱那些为成人设计的搜索引擎,例如谷歌、雅虎等,事实上这些搜索引擎并不适合他们的年龄段).这些发现都揭示了儿童情感状态、认知和行为之间的交互.

在Kafai和Bates的一项关于不同年级学生与互联网的互动研究中,发现年幼的儿童(一至四年级)比年龄较大的儿童(五至六年级)有更多的困难去评价网站和进行书面注释说明.究其原因,一至四年级的儿童处于Piaget所谓的具体运演期,这一时期儿童的认知特征表现为:已具有运演的知识,这种知识使儿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作出推理,对分类系统和主题标目开始有了解,但这种思维运演仍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需要更多的指导,而五至六年级儿童处于其所谓的形式运演期,此时儿童不再依靠具体事物来运演,而能对抽象和表征性材料进行逻辑运演,已形成完整认知结构.如若了解儿童认知发展模式,就可解释儿童信息查询行为,作为系统设计及模型构建的参考.

 4 启示和结论

4.1 信息素养的培养

研究发现儿童在进行信息查询时缺乏足够的检索技能,必须教育儿童如何有效和高效地定位、使用、分析和评价信息.未来的研究不仅仅要求教育儿童如何去计划他们的检索策略和总结解决问题的途径,还要教育他们组织、构建、管理、呈现找到的信息,以使他们能有目的地使用信息.这就要培养儿童的信息素养.

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下属的“信息素养委员会”在其研究的总结报告中给信息素养下了一个被广泛接收的定义,即感知何时需要信息,能够获取、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这样一种认知能力.美国学校图书馆协会和教育传播及技术协会在1998年发表《学生学习的信息素养标准》中强调了K-12学生有效和高效使用信息的9个标准,要求学校馆员和老师致力于学生的检索技能教育工作.但国内对儿童信息素养未给予重视,而信息社会的来临,要求将儿童信息素养的教育纳入正规教育课程中.美国国家图书馆和信息科学委员会在1989年举行的“21世纪信息素养与教育”行动纲领中制定了思想目标,其中第二项是将信息素养纳入幼稚园至十二年级的课程,并提出具体建议与日程表.学校、图书馆都要承担起培养儿童信息素养的部分责任,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儿童满足学校的课业及日常生活的个人兴趣相关的信息需求.

儿童信息查询行为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图书馆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函授论文、专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2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4.2 系统设计和查询模型构建

信息化社会中,儿童会越来越多地利用查询技巧和查询工具找到所需要的信息.一般来说,图书馆目录为儿童提供了一个找到书目信息的途径.然而,在数字化环境中更多专门为儿童信息查询设计的信息检索工具是非常有必要的.系统设计者要针对儿童的认知能力和发展水平设计适合其信息查询和学习的系统界面,而且要构建儿童信息查询模型.

信息培训者应该捕获儿童使用信息检索系统的动机,通过发展正规的培训项目,并结合信息检索过程的模型,例如Big6Skills,为儿童提供关键的思维技能去解决信息问题.信息检索的感情因素应该跟信息素养技能结合起来.例如Kuhlthau的ISP模型,结合了认知、物理和感情行为,将此模型和Big6Skills模型结合,派生出一个整体的模型,以期为儿童提供有效的信息素养技能指导.

对儿童信息查询行为的研究会加强我们对儿童如何查询信息空间的理解,有助于帮助我们开发一个针对儿童学习和认知需要的检索工具及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