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的培养

点赞:28630 浏览:131440 近期更新时间:2023-12-2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创新是进步的灵魂,是发展的动力,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具有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本文阐述了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提出了教师应根据教材的特点和知识间的联系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 键 词 :思想政治教学;创新思维;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6-0042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从中我们可以深深体会到创新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是何等重要,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人必须有创新意识,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作为思想政治教师,自己的创新能力就是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那么,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一、把握教材可读性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就是创新意念和,是创新能力的先决条件.没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是谈不上任何创新的.我们教学的目的既然定位在发掘和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上,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就不能违背这一点.笔者通过把握教材可读性的特点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材具有可读性的特点,更容易使学生阅读、自学、理解和把握知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是人类获取知识、探求真理,进而创新的三把“金钥匙”.教材就是采用了首先是什么,其次为什么,再次怎么办这样一种循序渐进的论述方法.这样的安排贴近学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学源于思,动脑思考是发展创新的关键.在教学中,笔者尽可能地创设一些学生独立思考的氛围,使课堂充满新意,启发学生用心、动脑.例如,在教学中把照抄黑板、做笔记的程序改为自学互教法,其程序是阅读自学――分组讨论――质疑答疑――师生评课――练习巩固.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提前预习,写出提纲,并根据课文内容提出疑难问题,教师释疑,师生合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例如,在讲“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内容时,教师提出问题,即:1. 新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巨变是什么?2. 为什么社会主义能取得翻天覆地的巨变呢?3. 什么是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本质包括几方面?各是什么?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4. 如何理解?经过阅读自学、讨论等环节后回答问题.学生是按小组的顺序依次回答,每个人都必须准备回答教师的提问.紧接着教师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学生的问题问对了,就等于对问题的解决成功了一半.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的能力.

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的培养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学生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函授毕业论文、大学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7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二、构建知识、材料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

我们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就应从培养学生正确观察社会、分析社会现实的能力入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结合现实生活中学生所关心、熟悉的一些事例,如新闻片断、时事材料、国内外重大时事热点等,教会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去分析材料、事例,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和材料间的联系,从而触发学生的灵感,培养学生科学的合乎逻辑的想象能力.

应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设计的问题既不能太浅显,过于浅显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又不能过难,太难学生就不敢想象.设计出来的最理想的题目应该是“让学生通过跳一跳的努力,就能摘到果子”.同时,设置问题应面向大多数学生,兼顾两头,让全体学生都能去思考、去分析,这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例如,在讲授“性格的形成”这一内容时,笔者不是简单地把有关性格的知识原理给学生做一番讲述,而是设计以下问题:1.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观点把下列人物分成几组(给出学生非常熟悉的一些著名人物和本班一些同学的名字);2. 我希望有同学列举出两个性格完全相同的人(年代、身份等不受限制),你们能帮助老师实现这一愿望吗?3. “世上不会有两个性格完全相同的人”是什么意思?(A完全不同,有些相同;B有些不同;C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4. 这些人的性格为什么会有不同呢?5. 检测如××和××生活在同一家庭,在同一班级学习,请你推测一下两人的性格会相同吗?6. 请大家说说,在我们的学习中应怎样培养良好的性格?这些问题能够使全体同学都动起来,积极思考、大胆想象,从而使学生的主动性得以发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知识,转换和拓展知识,检验和运用知识,并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

三、转换题型、转变背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指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作为一个个独立的主体,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善于发现、认识新的问题,并学会从多角度、全方位去观察分析同一问题.例如,教学“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后,可让学生看时政资料“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建成通车”的新闻材料,分析青藏铁路全线建成通车的意义是什么?因为这是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在课堂上请学生展开讨论,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通过大家的激烈争论,学生发现有些问题把许多知识内容都包括在内:第一,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加快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实现全国经济的协调发展,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关系到我国跨世纪发展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第二,体现了我国正确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即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加快西部发展,有利于巩固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利于增强整个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实现国家统一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第三,体现了稳定这个前提.西部大开发既是经济发展战略,又是社会稳定战略,是保持社会稳定和巩固边防的根本保证.第四,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战略.

四、逆向思维、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求异性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问题,从另一方面去开阔学生的思想,就会使学生养成从正向和逆向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分析、理解问题的习惯.这就要求教师在阐述某一原理时,允许并欢迎学生提出不同意见,甚至是相反的意见,并适时引导.通过这种正反两种观点的辩论与碰撞,我们不但获得了真理,同时还锻炼了学生思维的独特性.例如,教学“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时,可先让学生看一则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辍学率一直居高不下的现实材料,让学生思考究竟采取哪些措施来控制辍学.学生首先想到的是,一方面要加大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宣传力度,另一方面对辍学学生的监护人进行批评教育,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对学生的监护人进行处罚.在肯定学生观点的同时,让学生联系本校实际,看看自己周围学生的辍学现象.不一会儿,学生们纷纷发表各自的观点,有的学生想到了我国的教育制度,有的学生想到应取缔社会上用不正当手段吸引青少年的电子游戏厅、舞厅、录像厅、网吧等.通过大家的讨论,学生能根据书本中已有的信息和语言知识,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深层次的思考,理解了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