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释学理解的条件理下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

点赞:5556 浏览:1382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理解成为可能,必须依赖构成理解过程的一切因素,也就是理解的条件.在解释学中,理解的条件包括:前见、间距、解释学循环和语言.我们在理解时,这些因素是不可消除也不应该消除的,它们都是理解得以实现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理解的条件应如何指导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呢?

一、前见――理解的首要前提

前见即已有之见,又称之为先见、偏见、前理解,从具体内容的构成上看,指称一切构成理解主体的精神因素,即语言、记忆、动机、价值观、知识、经验、情感、世界观、方法论、思维方式等,是指构成理解者存在的种种历史条件.在伽达默尔看来,前见是解释的基础或前提,没有理解的前见也就不可能发生解释.从根本上说,理解者是前见的存在,谁也不能摆脱与生俱来的自身的前见,因为“其实历史并不属于我们,而我们属于历史.早在我们通过反思理解我们之前,我们就以某种明显的方式在我们所生活的家庭、社会和国家中理解了我们自己.”所以我们不应该也不可能超越前见,前见反而是我们理解得以可能的首要前提.

理解者如果没有一定的前见,语言、记忆、知识和思维方式等,那他就没有办法理解文本.前见是理解得以可能的首要前提,但已有的前见也会限制我们的视野,在不断地学习中,我们只有不断改变前见,才能扩大我们的视野,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思想政治教育有时代性的特点,这也要求我们若想要更好的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不断改变我们的前见.具体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要根据时代的最新要求,不断地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最新理论知识,把握时代的脉搏,教育者也要给受教育者提供更新的书籍、报纸、期刊杂志等,扩大受教育者的视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依据课本又不拘泥于课本.

二、间距――理解的必要相似度检测

传统解释学认为间距是理解的障碍.与传统解释学恰恰相反,现代解释学认为间距是理解得以可能的必要条件,而且是保证正确理解的必要条件.因为我们是作为具体的、历史的人而存在,人无法超越自己的历史性,因此人们也无法超越自己的前见而克服间距.

“在解释学的发展过程中,间距不仅表现为时间间距,而且还表现为心理的间距、语言的间距、文化的间距等.”间距的历史性、条件性、相对性、有限性、是理解的必要相似度检测.不同的文化传统之间、不同的语言之间、不同的个性之间的间距是不能从根本上克服的,但是,他们之间有存在着理解的通道,存在着相互理解的可能.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与文本之间的差异性导致了理解的必要性,同一性决定了理解的可能性.他们都是作为实践的存在,精神、心理、语言、生命等其他层次的同一性都是建立在实践的同一性基础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受教育者应在教育者的指导下,通过有目的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践活动,训练和培养他们的优良品德和行为习惯.人的思想认识归根到底来源于实践,从教育者那里获得的理论知识,也只有通过人们亲身实践的体验,才能转化为人们的思想认识.教育者可以组织受教育者进行社会调查、参观走访和社会考察,使受教育者能正确运用和检验有关理论,通过实践教学活动,让间距成为受教育者理解的有利条件.

三、 解释学循环――理解的必要条件

解释学循环包括在对象方面的循环和在对象和主体之间的循环.在对象方面的循环,如果不理解文本的部分就不能理解文本的整体,不理解整体也就不能真正理解部分;如果实现了对部分的理解就可以理解整体,对整体的理解又可以推进对部分的理解.他们是辨证统一的关系.不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课本的理解不仅要掌握每一章每一节的内容,还要掌握全书的总体框架.在对象与主体之间的循环上,没有理解主体的一定的前理解、视野,文本就不可能被理解,同时,理解者对文本的理解扩大了理解者自身的视野,同时这种视野的扩大又推进了对文本的理解程度.这里就涉及到我们前面讲到的前见在理解中的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作为一个教育者,如果没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理论的修养,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如何能够胜任教育者的任务呢?

在解释学理解的条件理下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语言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专升本毕业论文、自考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8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四、语言――理解的必要工具

“语言就是理解本身得以进行的普遍媒介.等一切理解都是解释,而一切解释都是通过语言的媒介而进行的.”作为理解的条件,语言有其特殊性,理解是在语言中的理解和对语言的理解,前见也是作为语言而进入主体,解释学循环也是在语言中的循环,间距也有语言的间距等.

语言是理解得以可能的条件.语言的社会性让理解得以可能,语言的个人使用性又让理解成为必要.思想政治教育课本的编写、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讲课都是语言的社会性与个人使用性的结合.语言作为理解的工具,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理解课本和受教育者理解教育者的讲课时,都需要将两者相结合.语言分为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它们有各自不同的特征.口头语言是当下的、及时的、正在发生并稍纵即逝的,口头语言的优点是有确定的、生动的、具体的语境,话语的意义是确定的、单一的,还有一个优点就是可以随时打断、及时发问,从而使讲话的意义得到澄清.书面语言可以长期保存,可以被更多数的读者阅读,但是由于书面语言无法确定作者的创作语境,因此书面语言表达的意义也就具有不确定性.具体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教育者要根据两者之间的差异,设计完善的课程实践教学活动,注意两者的结合.

综上所诉,在理解的条件中,理解的首要前提前见,理解的必要相似度检测间距,理解的必要条件解释学循环,理解的必要工具语言,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都起到应有的作用.从解释学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不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要充分利用理解的条件,对思想政治教育给予解释学理论上的指导,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得到更多的灵感与思路,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