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在语篇中的应用

点赞:3299 浏览:866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随着科学的发展,我们从认知方面对语言有了突破性的研究.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不是独立的,语言的产生是由客观现实,人的生理基础,社会文化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反对用真值条件理论来分析语言,而提倡用百科式的分析方法来分析语言.本文对认知语言学在语篇分析中的应用进行探讨,以供参考.

认知语言学在语篇中的应用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认知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学校学生论文、自考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6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关 键 词 :认知语言学 语篇分析 应用

一、前言

语篇分析有利于理解人的认知和客观世界的关系.认知语言学在语篇分析中的应用效果显著.王寅认为:认知语言学主要是基于第二代认知科学理论发展起来的,其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不是独立的,语言的产生是由客观现实,人的生理基础,社会文化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反对用真值条件理论来分析语言,而提倡用百科式的分析方法来分析语言.

二、基于语篇分析的英语教学

基于语篇分析的英语阅读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循序渐进向学生介绍语篇分析相关理论方法,并引领学生阅读实践.教师和学生都要学习语篇理论知识,人的阅读能力的高低与其语篇知识的多少紧密相关.在阅读实践过程中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高校英语教材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语篇分析理论进行阅读和赏析.阅读题源文章能激发学生阅读英文报纸的兴趣,开阔学生视野,提高阅读能力,最终实现有策略高效率的阅读,为学生通过四、六级考试打下坚实基础.阅读实践教学包括宏观分析、微观分析两个环节.[1]

1.宏观分析

在这一环节,教师可以利用图片、影像、音频等教学资料向学生介绍语篇的写作背景、作者的主要作品、语篇体裁、语篇结构等.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已有的图式,使学生快速了解文章脉络和初步了解文章内容.具体而言,宏观分析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文化背景分析.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学生已有知识激起学生学习,通过播放录音或图片等方式来激活学生的认知图式.基于语篇的阅读教学模式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丰富学生大脑中已有图式,为深入理解语篇奠定基础.二是体裁及结构分析.语篇分析中的重要理论之一是语篇模式理论,人的思维模式决定语篇的结构模式,语篇体裁决定语篇模式.

2.微观分析


微观分析是指分析语篇的衔接手段、语法、句子、词汇等,达到全面深入理解语篇的目的.具体而言,微观分析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衔接手段分析.教师可以参考M.A.K.Halliday的“AnIntroductiontoFunctionalGrammar”和Halliday与Hasan的“CohesioninEnglish”两部著作为学生讲授关于语篇衔接的相关理论知识,并引导学生分析语篇的衔接手段,即词汇方面的衔接和语法方面的衔接.二是词汇语义分析.基于语篇分析的英语阅读教学不能强调篇章而忽略词汇教学,而应该把语篇写作技巧与词汇教学相结合,从篇章、段落、复合句、简单句、短语到词汇进行分析,最终达到深入理解语篇的目的.

三、认知语言学和语篇分析

以往的语言学流派中有以索绪尔为代表强调语言的任意性和内指性;也有以乔姆斯基为代表强调语言的自治性和独立性.但是这些语言学流派都是以第一代认知科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即强调客观主义,忽略了在产生意义的过程中人的主观作用.而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认知语言学是强调人们的体验在语言意义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王寅认为:认知语言学主要是基于第二代认知科学理论发展起来的,其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不是独立的,语言的产生是由客观现实,人的生理基础,社会文化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反对用真值条件理论来分析语言,而提倡用百科式的分析方法来分析语言.关于语篇分析的讨论,首先我们有必要了解什么是语篇(text).Halliday&Hasan认为,语篇是指任何口头的和书面的语言;Coulthard认为,语篇仅指书面语言;胡壮麟认为:语篇是指任何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

四、语篇分析中认知语言学的应用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语篇进行分析就摆脱了客观的,孤立的分析语篇.因为认知语言学是以人的体验为基础的,是以人的生理基础,社会文化价值,语境等多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故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可以更全面且更真实地分析理解语篇.从认知的角度对语篇的语义分析就要坚持百科式的分析方法.对语篇的分析不仅仅要注重词与词,句与句的关系,也要注重心智与语篇连贯衔接的关系.因为语篇的形成过程是人的认知过程,有人的主观因素的参与.[2]

在中国传统诗篇的创造过程中,诗人们经常会用的一系列的修辞手法.此处以“双关”为例.例如:在刘禹锡的《竹枝》一诗中: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本诗的意思是:雨后,杨柳摇曳,青翠欲滴,江面平静,少女漫步江边,忽然听到一阵悠扬的歌声,原来是久无音讯的情郎在用歌声表达对自己的思念,东边阳光灿烂西边细雨绵绵,这倒是无情实则还是有情.此处的“晴”字,不仅仅指天气的晴朗明媚,更有“情”的深层含义,表达了少女和情郎间的互相思念之情.“东边日出”是“有晴”,“西边雨”是“无晴”.“晴“”情”同音,“有晴”“无晴”是“有情”“无情”的隐语.若要对本诗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就不能只是分析字面意思,应该结合诗人当时的心境等一系列语言外部的因素进行分析,才能更好地理解原文.这也正说明了对语篇的分析不仅要从语篇内部进行分析,更应该考虑语篇所处的文化环境等语篇外部知识.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进行语篇分析的过程中,要将语篇放置于社会文化的语境当中,才能助于对语篇的理解.众所周知,认知语言学是20 世纪60 年代兴起的一门新兴学科.其代表人物Lakoff 等认为:认知语言学是对乔姆斯基革命的一场革命.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研究作为20 世纪50 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篇章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语篇分析,有利于理解人类的认知以及与客观世界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