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美学在新闻采编中的实现

点赞:3338 浏览:830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新闻学与美学完美融合,新闻美学可以在新闻采编过程中得到完美体现,这也是体现新闻价值的一个重要途径,新闻美学体现的形式可以通过语言、结构、意境来体现,新闻美学价值的体现还需要以“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新闻采编中体现出来.基于此,文章探讨新闻美学在新闻采编中的价值实现研究.

新闻美学在新闻采编中的实现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新闻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在职研究生论文、在职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2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关 键 词:新闻美学新闻采编意境

1.新闻采编与新闻美学价值的关系

新闻采编包括新闻信息的认定、采集、写作和编辑等新闻环节,它构成了新闻作品的重要途径.随着电视新闻事业的快速发展,公众对新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新闻工作要想提升新闻作品的质量和品质,需要以美学的标准来审视新闻采编的整个过程,正确把握好新闻采编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

而新闻美学是从客观实际的审美关系出发,以内在美为研究对象,将审美规律与美学价值充分结合并进行探究,是研究审美规律以及研究美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在新闻采编过程中要以审美活动规律为基础,通过总结得出的审美经验,将审美过程上升到一个理性的高度.

新闻美学的实现主要在于新闻采编过程,只有在新闻采编的每个环节坚持美学原则,才可以实现新闻美学价值;而新闻采编要张弛有序地进行,要创造出具有高品质的、有价值的新闻作品,必然要坚持新闻美学价值的体现原则.

2.新闻美学的价值标准

新闻作品中的新闻美学,其实质就是新闻学和美学的完美融合和统一,是美学价值在新闻过程中的价值体现.可以从内容美和形式美两个方面来对新闻美学进行剖析,内容美是指新闻具有真实性、典型性和向善性;形式美是指新闻声效运用、画面构成、数字特技等视觉的效果,按照美学规律组合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满足观众的审美要求.新闻采编工作人员要学会充分运用各种技术和手段,提升新闻作品的美学价值,为观众提供具有及时性、艺术美、求真性、典型性和向善性的新闻作品.

2.1新闻作品的内容

高品质的新闻应该具备求真性、典型性、向善性和新颖性的基本特征.其中,求真性是新闻的本质属性和基本准则,新闻工作者要通过新闻的方式来为广大观众还原现实社会,对真实的不断追求,才能使新闻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当前有很多新闻工作者为了追求新闻具有更大的价值、更大的卖点,好说过头话、夸大、渲染,如2012年报道的《女兵学习十八大精神》,被细心的网友发现是在摆拍;所以新闻的真相才是传播力的前提,真诚才是感染力的基础.典型性是指在新闻采编的过程中,采集最具有代表性和深刻性的新闻线索和新闻事件,它们能代表其他新闻,以“点”代“面”,通过典型新闻的介绍为广大观众提供了解外部世界的快捷途径.向善性是指新闻工作者要深度挖掘并积极宣传社会生活中的善与美,充分发挥新闻舆论引导能力和新闻自身的引导能力,传递正能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和引导人们的社会行为;新闻工作者可以将人民群众关心的社会问题展现出来,从群众关心的角度出发,发掘生活新闻的积极引导性,用生活新闻指引人们的生活,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新颖性是指新闻的内容和角度应该是最新而且独特的,能第一时间发现并反映出社会生活中的新动向、新事物、新气象,达到最大程度的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2.2新闻作品的形式

新闻报道既要有新鲜的内容,又要有新颖的表现形式,报道就会活起来;或者是同一类题材的新闻报道,换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就会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所以说,一篇好的新闻作品具有好的内容,再辅以好的表现形式,可以使新闻作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李向群是抗洪英雄,殉职后各大报社对他的事迹做了详尽报道,而《解放军报》却以《说说儿子向群》为题,从一个父亲的视角对李向群的事迹作了新的报道,该篇报道曾获得1999年全国好新闻一等奖.

新闻作品的外在表现形式包括图形画面、文字报道、声音传播等.新闻采编人员借助摄录影像设备,将新闻素材以色彩、影视、声音等形态全方位的记录下来,并依据新闻报道的意图,运用编辑技巧,使其完美的呈现出来.从美学标准来判断新闻作品形式,声音方面,音质效果好,声音和影像搭配合理;文字方面,文字通畅,字幕运用恰当;构图方面,画面重点突出,画面各要素协调.而且新闻素材中的各个要素要重点突出、协调统一、合理搭配,画面、光线、色彩、声音、文字编写及字幕搭配都要事先新闻作品形式美的要求.

3新闻美学在新闻采编中的实现形式

3.1语言实现新闻美学

语言是人类社会交流的工具.新闻报道通过语言作为媒介进行传播,语言有文学语言、书面语言、口头语言、地方语言等之分.而新闻作品中的语言,是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既具有以上几种语言的特征,又具备自己独特的特征,新闻要对当前发生的事件进行报道,要求语言具有真实性和客观性;新闻的内容具有广泛性,新闻语言涉及到社会中的各个领域和空间,采集的到不同类型的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需要新闻语言具备自身的特色.在新闻采编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新闻发布的媒体和受众范围,合理选择文学语言或者地方语言.新闻语言对新闻的传播效果和传播范围起到基础性的作用,所以新闻采编工作者需要加强自身的文采修养,采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形式,对语言文字进行仔细琢磨和推敲,才能达到新闻美学通过新闻语言来表达的要求.

3.2结构实现新闻美学

好的新闻作品除了要对新闻语言进行推敲的润色之外,还要调整新闻的结构,让新闻表达的内容和主题得到全面体现,通过对新闻作品的合理布局,使新闻作品整体达到一定程度的和谐统一.对新闻作品中的各种要素、各种材料进行合理组织和安排,对新闻报道的层次结构进行系统的协调,设计出具有独特效果的作品,体现出新闻编辑的重要作用.总体而言,一篇优秀的新闻作品要求有好的标题、开头和结尾,能突出中心,段落层次明确,前后具有一定呼应的合理秩序.在新闻作品中,把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和内在的逻辑联系,通过良好的结构形式表现出来,可以让新闻呈现出更好的逻辑性和思维型,可以更好的体现出新闻的美学价值.3.3意境实现新闻之美

新闻作品也是文学作品的一种,文学作品讲究意境之美,新闻作品也一样,要讲究意境之美.新闻作品是新闻编辑对新闻事件的一种文字性体现,反映事件的真实情况;在新闻采编过程中能否将新闻事件的内在和外在都表现出来,除了与新闻作品的语言和结构有关外,还与新闻作品的意境相关.新闻的意境是新闻写作中的一种境界,新闻意境体现的是新闻采编工作者的情怀,是新闻采编工作者对新闻事实的深刻认识,是新闻精湛写作技巧的表现.在新闻采编过程中,通过意境的运用,可以让新闻呈现出较强的审美情趣,让新闻的真实性和渲染性得到进一步提升.意境是一种美学,要的是灵性与秀气.“科学求真,艺术求美”,将求真与求美完美的结合,正是新闻工作者要追求的一种境界.


4、“以人为本”理念在新闻采编中的审美观照

新闻工作者不仅是信息的传播者,也是美的使者.在新闻工作中要不断发现美,不断的展示美,这是新闻事业的内在要求,也是时怎么发表展的必然要求.我国具有五千多年的人文历史,尽管在新闻报道中会有民族文化传统、政治倾向和一定的意识形态,但作为文化产品,要使新闻价值达到最大化,要充分体现新闻的传播价值和审美价值.新闻作品的美学价值要求新闻报道要有血有肉,内涵丰富,立意深刻,有利于社会的和谐进步.因此,新闻采编和报道要立足于人,要大量倾注浓浓的人文关怀,时刻关注人类的生存现状,这样才能体现出新闻作品的高价值追求.新闻工作者要善于发现群众生活的亮点,捕捉具有指导意义、教育意义、鼓舞意义的题材,选择能表现时代生活和气息的题材.

4.1关注人的情感状态

新闻采编的主体是人,新闻事件的主体也是人,新闻作品的受众也是人,所以新闻工作者不要再去刻画那种完美无缺的人物形象,而是要把新闻人物作为普通人来写,才能写出人的真本色,性格特点,写出的人物才能引起受众的情感共鸣,才会产生实际意义上的审美效应.在新闻美学中要突出人的情感这个中心问题,新闻作品要彰显人性美,是新闻作品生命价值的延伸;新闻作品要关照人,新闻就一定要强调人性美.央视的《焦点访谈》每一期节目都能让受众感受到人性中的美与丑;原贵州电视台的《百姓关注》栏目以平民的视角选取题材,以平民的审美趣味观察生活,取舍镜头,并用平民化的表现方式进行报道.一位学者指出,新闻美应当表现出多层次的内涵,多视角的观测,多侧面的表现,努力写出人物的生活、情感、性格的细微差别和丰富层次.

4.2创作有人情味的新闻

创作有人情味的新闻,实际上就是要在新闻中更多的体现民生,增强亲民意识.人情味新闻要求从人的角度写新闻,突出人的活动、人的作用和人的思想感情,活化出人的思想情趣,使新闻扣人心弦.”新闻之所以重要,主要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人.它写人、影响人.而且通常只有当它对人有影响时,最无生气的题目才会显得重要.所以报道中有一点人情味,可以使生硬的叙述变得生动,使枯燥的报道更加吸引人,使新闻增加可读(视、听)性的重要手段.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新闻采编工作者来自于民众,从新闻工作的实践证明,增强平民意识才能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才能诉诸真实的情感,触摸到新闻的热度.要求新闻采编人员在新闻的内容上要有一些有价值、迎合受众审美期待的东西,多塑造有审美价值的新闻形象;在形式上对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能引发受众的审美观照;增强平民意识才能挖掘出更多鲜活的有价值的新闻线索.

4.3关注民生问题的新闻

近年来大众传媒对农民的关注仅限于以“农民工”为主的小范围.农民工是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向市民转型的一个过渡概念,他们在地理居住的意义上已经接近市民,但在权利行使、文化素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依然保留着农民的特征.一方面大众传媒怎么写作于城市发展的需要极力促进农民工的市民化,帮助他们与城市社会融合,多方面反映民工需求、提供就业信息指导、帮助改善生存环境、展示民工辛勤劳动、声援民工讨债、批判虐工事件等等;另一方面,大众传媒怀着城市的优越心理否认农民工本应具有的市民身份,恶意“妖魔化”农民工,将他们与粗俗、贪婪、无知、无信、无礼、见利忘义甚至犯罪问题联系在一起,进一步将农民“弱势化、边缘化”.

受众需要的是全方位的信息,需要了解周边的与自身息息相关的热点问题,也需要了解国家大事、国际大事,不仅需要了解社会新闻,也需要了解政治、经济、文化、娱乐、体育新闻.只盯住车祸、打架、行骗这样的边缘化新闻是难以占据受众市场的.这就需要新闻工作者更新观念、打开眼界、放宽思路,把握住亲民路线与政府喉舌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勇于接触实质问题,全方位地反映本地的社情民意和社会、经济信息,这样才能制作出精良的、既为百姓喜闻乐见又能使其精神受益的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