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复杂项目宏观质量链构建协同优化

点赞:26494 浏览:12002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从质量链管理视角研究了大型复杂项目多个参建方情况下的质量管理问题.通过对比供应链质量管理和质量链管理的差异,给出宏观质量链的定义与概念,论证工程建设项目引入质量链管理的必要性.阐述了质量链的构建方法与运行机理,提出了工程建设项目质量层级分解方法,总结了各层级的质量关键链.进而研究了大型复杂项目质量层级协同优化理论,分析了宏观质量能力协同要素,提出质量链质量能力协同优化概念模型,并指出了宏观质量管理措施.

大型复杂项目宏观质量链构建协同优化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质量管理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自考毕业论文、学术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7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关 键 词:质量链;质量能力;协同;大型复杂项目

中图分类号:F40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409(2013)07-0001-06

一、引言

质量是保证项目正常运行的基本要求.然而,工程质量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政府和业主的一个重要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对工程建设行业的质量管理非常重视.但有些工程项目,甚至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复杂大型工程项目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质量问题.前人有关工程项目质量的研究表明,大型复杂项目质量工作交接面较多,且质量风险具有传递性,易产生连锁反应[1,2],如某参建方遗留的质量问题没有妥善处理,可能诱发后续质量缺陷,造成质量损失[3].

质量缺陷可归因于三方面.首先,各个参建人

的质量能力直接决定了其在合同范围内的局部工程质量,当某个参建人的质量能力无法满足相应的质量要求时,质量缺陷发生概率升高.其次,在大型复杂项目中,合同和质量交界面较多,易发生质量冲突.工程质量不仅仅取决于单个参建人的质量能力,也与其他相关参建人工程项目质量有紧密联系.再者,项目整体质量并非取决于质量最优的参建人,而是受质量能力最差的参建人影响最大,这种质量能力的不匹配极易造成质量投入的浪费.

基于质量管理现状,传统思维和方法所获得的研究成果较为有限,有必要从质量链质量能力协同的角度对工程建设项目质量管理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业主或施工企业的质量管理提供新的理论视角.

二、质量链管理文献综述

质量链概念是由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的学者Troczynski[4]于1996年首次提出.朱兰博士按照他的理解,提出了“质量环”(QualityLoop)的概念,即产品质量在产品生产全过程中形成,同时又在不断循环中螺旋式提高[5].丁文琴和赵俊华认为质量意识、人员质量、质量文化、工作质量、产品质量这五个方面组成互为联系的质量链[6].唐晓青等受供应链质量管理的启发,提出了面向全球化制造的协同质量链管理(CooperativeQualityChainManagement,CQCM)概念,强调打破质量黑箱的封闭界限,提出质量链管理集成模型,以期营造基于开放、合作、协同模式的新型企业间质量关系,并搭建了协同质量链管理实施框架[7].谢强在质量链框架模型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质量链管理的一些关键技术:质量链管理信息系统的快速可重构技术、协同怎么写作技术、供应商的评价和选择技术等[8].唐晓芬等通过分析质量在企业间的形成和实现过程,提出了质量流、质量链、链节点、链节图、耦合效应等基本概念[9].蔡政英等分析了质量链的闭环结构和质量管理流程,并针对其结构给出了过程控制的方法[10].金国强等对质量链管理的概念、特征、主要内容与理论架构以及质量链耦合等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和分析,较全面总结了质量链理论的发展和内涵,指出质量链管理在各行业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11].

张人龙则提供了一种基于改进的DEA模型的质量链的协同效度测量方法[12].肖人彬等对供应链不确定质量条件下的闭环质量链的成本控制进行了研究,运用模糊控制方法对不同企业质量水平和成本水平进行综合控制[13].张智等人从微观角度分析了工序质量链,将独立的工序质量通过两个质量参数融合成了互相影响的质量链[14].

综上所述,对供应链管理的研究是近年来较为热门的研究话题之一,受供应链质量管理理念和模式的启发,少数学者开始研究质量链管理,其研究课题非常新颖,但其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都非常有限,工程建设领域的质量链管理研究更是微乎其微.已有的研究较为关注质量链思维和理念,实际工程质量控制及质量链的实证案例还未见报道.因此,以质量链的角度看待复杂大型工程建设项目的质量管理与优化问题,是工程建设项目质量管理的新视角.与以往工程质量管理研究不同,本文从质量链的视角出发,以均衡参建人质量能力、节约投资、提高工程整体质量为目标,聚焦参建人质量管理.

三、工程建设项目宏观质量链的引入

(一)工程建设项目宏观质量链的概念

工程质量链产生于社会生产集约化的背景下,其形成的重要原因是单个建设企业无法满足大型复杂项目所需的建设能力和质量需求,需要多组织、多要素的协同,共同完成项目.文献[15~18]定义了质量链(QualityChain),即组织群共同参与实现的质量过程集合体,是质量流以及信息流、价值流运行的载体.而质量链管理(QualityChainManagement,QCM)则是研究多组织、多要素、特定时段的质量链运行规律,并且通过关键链节点的控制,实现有效耦合的管理方法[14].大型复杂项目的宏观质量链由众多参建方构成,其质量能力共同影响工程质量水平,质量链中具有较弱质量能力的企业对工程质量影响较大,它们之间的质量能力协同程度决定了项目整体水平、质量投资效果.

(二)供应链质量管理与工程建设质量链管理的异同

供应链环境下的质量管理与宏观质量链有密切的联系,它们都主张打破参建企业内部质量系统的封闭界限,以系统的、整体的、协同的质量观点来看待工程质量.工程项目宏观质量链由参建人组成,而供应链则由多个上下游供应商组成.产品的质量是由参建人逐步传递、积累和转化而形成的.但是,宏观质量链与供应链环境下的质量管理具有本质的差别.1.适用对象不同

目前国内大部分关于质量传递性的研究集中于供应链环境下制造业的质量链管理[19],通过对产品质量形成相关企业的管理和协调消除企业间质量黑箱,使产品质量形成过程是一条畅通和受控的链路[13、19].与制造业不同,工程建设项目具有唯一性,属于写作产品,其质量影响因素更加不稳定,大规模的质量缺陷统计方法无法完全适用于工程建设项目,质量链协同管理模式也有所不同.

2.参与人质量态度不同

供应链质量管理更多的是面向批量生产的制造企业质量管理,上下游供应链参与人一般具有中长期合作关系,容易形成较为稳定的长期供货合同关系.因此,在长期供货状态下,供应链质量管理可通过质量统计数据和抽样质量检查,相对独立地控制参与人供货质量.供应链质量参与人更加重视质量合作关系.而工程建设项目质量链是通过项目招标形成的宏观质量链,不同的中标人之间并没有稳定的合作关系,他们更加看重自己合同范围内质量义务,并不重视与其他人的质量协同与沟通.这种合作关系的差异决定了质量态度的不同.

3.质量纠偏成本不同

供应链生产的产品由上下游供货商产品组合而成,发现质量缺陷容易修补或局部替换,其纠偏成本相对较低.而工程建设项目的材料和设备价值较高,且很多材料都属于一次性材料,出现质量问题,返工或重建成本较高.

由于两者的共性和差异性,本文借鉴供应链质量管理思维研究工程建设项目质量链管理,并探索了更加适于工程建设项目且有别于供应链质量管理的质量链管理理论.

四、工程建设项目宏观质量链的构建

(一)宏观质量链的质量观及优化理念

参建方质量能力包括基本质量能力和质量协同能力,它涉及多方面指标.为了评价参建方质量能力,传统的分包人选择往往是基于工程整体质量分解的思路,将工程整体质量细分为多个分部分项工程,并就细分部分相对独立地评价分包工程投标人的质量能力,通过招投标程序选择符合质量要求的分包商.

本文认为不仅仅要考虑多个单独的质量实施个体的质量能力,还要统筹考虑不同参建方的质量能力的协同问题.例如,业主或者总承包商要求主体框架结构由某承包单位完成,由于该承包单位质量能力优异,业主需支付较高的报酬.但为了节省成本,业主将地基基础工程发包给质量能力稍弱的承包单位,施工过程中地基基础存在质量隐患.这样的工程即使主体框架质量好,但没有与之相匹配的质量优异的地基基础,工程整体质量仍存在短板.

由此可见,工程质量是一个整体概念,工程质量虽然可以分解,但是分解之后的分部分项工程质量仍然具有紧密的质量联系,工程整体质量由多个部分质量耦合而成.要实现工程整体质量的协同,首先要确定不同分部分项工程的质量重要程度,本文将其分为五级(如图1所示).工程整体质量根据其不同的质量级别对应不同的整体质量关键链.如结构安全级和可靠耐用级,其

整体质量水平取决于质量薄弱环节.但是结构安全级质量需要在整个工程寿命期内得到保障,而可靠耐用级只需在一定的质量保证期内保证其质量便可.因此,这两个级别也同样存在重要程度的差异.装饰美观级主要是从使用者角度出发,满足其舒适程度的分部分项工程,与上两种级别不同,它并非仅取决于做差的工程质量,某部分较好的施工质量或人性化的设计会给使用者较好的质量体验,可一定程度地弥补装饰美观级的不良质量体验.环境保护级主要反映工程对周边环境及人类健康的影响程度,其质量主要取决于对环境和人身健康影响最大的施工方法及危害最大的材料,只要有一个部位的施工方法对环境造成较大损害,那么其他部位的环保措施做得再好也于事无补.材料设备用于工程的不同部位,对工程各个部位质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综上所述,工程建设项目的质量具有整体性,各个分部分项工程项目质量组成了工程整体质量,它们影响工程质量的方式并非简单的线性加权求和.这种质量观念改变了以往质量评价较重视质量亮点的评价思维,更加重视质量协同和工程各个部位的质量影响.因此,不同分部分项工程的承包单位的质量能力水平应根据质量重要程度进行承包单位组合的评价和优选.

质量链的质量观包含了如下检测设:承包单位的施工水平能力影响其负责的工程质量;其工程整体质量不仅仅受分部分项工程的质量影响,还要考虑质量协同问题;结构安全级和可靠耐用级,部分质量优异无法弥补工程质量较差部分对整体质量的影响.如图2所示,要提高承包单位组合质量能力水平,需要关注最弱质量能力的承包单位组合,并尽量均衡承包单位之间的质量能力.

(二)宏观质量链运行机理

1.传统封闭式质量管理运行模式

传统产品质量管理模式中,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乃至终端用户被质量黑箱隔断[14](如图3所示),产品质量形成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对称性问题,这导致产品制造过程中缺乏保障质量水平的行为动力.

2.批量产品生产质量链运行模式

为了将质量黑箱透明化,在批量生产模式下,质量链理论将对不同供应链上参与企业的质量水平进行系统全面地分析.该运行模式重视企业间的质量形成关系,强调最终用户的质量需求,在传统的产品质量管理基础上,增加了逆向制造流程,形成循环质量链运作(如图4所示),有利于产品质量的逐步提高[19].

3.工程建设项目质量链运行模式

区别于制造业的批量生产模式,由于业主和施工企业的在建工程建设项目数量有限,且具有唯一性特点,无法形成规模生产.因此,具有逆向修正能力的制造业质量链模型无法完全适用于工程建设项目.工程项目质量与众多因素有关,如供应商的设备及材料质量,承包商或分包商的质量能力等,但是这些质量影响因素都可归结于参建方的质量能力和质量态度.因此,本文在工程项目质量链的构建过程中则更加偏向于参建方质量能力的优化与耦合,工程项目质量链运行机理如图5所示.业主方在已经确定的质量需求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参建方组合,能更有效地保证项目顺利开展.传统的质量观念独立地看待各个质量管理环节,各参与人都属于质量黑箱,各环节之间的质量信息传递滞后,缺少质量协调能力.而工程项目宏观质量链将各个环节参建方看成是工程质量链条上的一个环节,环节之间的衔接亦非常重要,任何一个环节出现质量问题或者环间的质量关系纽带衔接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整个项目质量水平.

五、工程建设项目宏观质量链的优化

(一)工程建设项目质量链协同优化概念模型

1.工程建设项目质量链协同要素

质量链协同包含三大要素:愿景、贡献、信任与失信惩罚.质量协同的愿景要素是要改变项目质量管理的协调性,提高工程质量的经济性、项目的满意程度及工程质量和谐性的方法.同时,质量协同还需要构建协作贡献的奖励机制,并注重培养相关参建人的信任基础,建立失信惩罚机制.协同要素之间关系如图6所示.由贡献和信任与惩罚支撑质量链愿景,而质量链愿景是指导管理改进的方向与目标.

2.工程建设项目质量链协同优化概念模型

提出宏观质量链参建人质量能力协同理论的目的是提高工程项目的经济性,重视投资人及使用者的质量需求,提升工程项目建设过程的和谐性.本文将工程质量链参建人质量能力分为两个层次:基本质量能力和质量协同能力,并由此构建质量链质量能力协同优化概念模型,如图7所示.基本质量能力反映参建人完成合同范围内工程质量水平及能力,质量协同能力反映经济性、参建人质量协调性等.

文献[20]指出,质量能力是各个独立的建设主体质量行为及活动结果的反映.建设主体质量行为的规范与否及质量成果的好与坏,取决于各建设主体的质量保证能力,它是各主体人力资本、物力资本、财力资本和管理机制运行的综合体现.对于较为复杂的工程项目来说,通力配合与质量协同是不可缺少的,因此,本文在以往质量能力评价的基础上,引入了质量协同能力.

质量协同能力是指众多独立的参建人在工程质量形成过程中体现出的工作协同与沟通能力、质量能力匹配状况、质量冲突协调状况等方面的能力.

参建人之间的质量交界面往往是工程质量的薄弱环节[13],工作协同与沟通能力主要反映具有质量交界面的参建人之间的工作协同与沟通能力,能够在质量薄弱环节起到补强的作用.

本文中前面提到工程质量可以按照质量重要程度分为:结构安全级、可靠耐用级、装饰美观级、环境保护级、材料设备级.以结构安全级为例,当参建人质量水平不一致时,即质量能力不匹配时,该层级的工程整体质量水平将由质量水平最弱的参建人决定,而投资人对高水平质量参建人的投入将形成质量浪费.由此可见,质量能力匹配能够一定程度地提高工程经济性和客户满意度.

大型复杂项目质量交界面多,因质量意见不一致引起的冲突事件时有发生,由于不同的参建人协调方式和冲突化解机制不同,质量冲突协调能力也不尽相同,质量冲突协调状况是衡量质量冲突过程中,反映有序合理化解冲突的作用效果.

要形成协同的工程项目宏观质量链,需要有合理的驱动因素来引导不同利益主体自发形成具有共同利益趋向的整体,实现参建个体与项目质量的双赢目标.本文总结出形成有效质量链的驱动因素包括:经济利益驱动、工作环境驱动、协同优势驱动等三方面要素.除此之外,还需要有有效的规则体系,即支撑因素,它包括公平的工程质量贡献的奖励机制、工程质量缺陷的惩罚机制及失信惩罚机制等.构成要素反映了宏观质量链协同的主要内容,包括基本质量能力和质量协同能力两大方面,具体指标如表2所示.定期将质量预期与实际状态进行对比,调整质量链运行的各个要素,形成更加稳定有效的宏观质量链,如图8所示.确定质量协同的目标和方法之后,本文构建了优化指标体系,为构建质量链和参建方协同优化提供方向.

(二)工程建设项目质量链协同优化措施

质量协同具有不同的协同层次,不同层次的质量协同也具有不同的实施效果.企业管理层、项目管理层、项目技术层、项目施工层等层面需要不同层次的质量能力和沟通与协调能力,不同的质量层面具有不同的沟通效率和沟通效果.表1为不同层次相关的优化指标.

1.企业管理层质量协同措施

企业管理层的质量链协同方法主要包括:企业质量文化建设、质量培训与人力资源管理、合同协同措施等.企业层面的质量链优化更多的是把握企业的发展战略与方向,如质量文化建设就是企业质量水平的内生反映,尤其是大型企业非常重视培养自身的质量文化建设,塑造企业质量形象,以提升企业整体质量能力;质量培训与人力资源管理是将企业质量文化灌输到企业员工身上,积极发挥企业员工质量能力;合同协同则要求企业管理层合理调配有限资源,确保人财物的供应,从而保障多个合同项目的工程质量.同时积极与合同相关方沟通和交流,将工程质量相关责权问题用合同的方式明确规定,减少实施过程的质量冲突事件.

2.项目管理层质量协同措施

项目管理层的质量管理行为是单个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核心.质量标准与规范、质量责权划分、质量惩罚与激励机制、质量冲突解决机制都是项目管理层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质量冲突往往来源于两方面,首先是质量规范与标准选用不统一;其次是质量缺陷产生之后关于质量责任和补救措施的争议.为了减少质量冲突的频率,项目实施前对质量标准与规范以及质量责权进行明晰定义能够明显减少质量冲突事件.质量惩罚与激励机制是项目管理层推动质量链上不同参建人自发提升质量水平的有效机制,它要求激励主体不仅要强调工程局部质量水平,还要强调与其他参建人的质量协作.质量冲突解决机制具有多种不同的方式,其目标是和谐高效的解决参建方之间的质量冲突事件.


3.技术层质量协同措施

技术层面的质量协同方法主要包括:图纸会审与技术交底、施工方案交底、质量保证措施和关键部位的质量监督.图纸会审与技术交底、施工方案交底都是项目技术部门必须认真进行的工作,这是保证施工层体会设计主旨和理解技术难题的重要环节.质量保证措施是为保证施工质量达到设计要求而组织的多种施工措施.关键部位的质量监督是针对重点部位的质量管理,是对施工层质量水平的过程控制和综合评定,有利于工程质量及时纠偏.

4.施工层质量协同措施

施工层质量协同主要包括定期的质量会议、质量竞赛与评比.质量会议主要是通报不同施工部位的质量统计数据,对质量缺陷率较高的部位制定相应措施,加强质量培训和人员管理.开展质量竞赛与评比,其结果与绩效工资直接挂钩,以期调动施工人员积极性.

六、结论

本文从大型复杂项目多参建方环境下的质量管理特征入手,从质量链视角研究了大型复杂项目参建人质量管理理念与优化问题.首先引入了工程建设项目参建人质量链概念,对比了供应链质量管理与质量链管理之间的差异,论证了其在工程建设项目运用的可行性.并详细阐述了质量链的质量观及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