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哲学八大特色

点赞:12562 浏览:5638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1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老子哲学博大精深,并形成一个完美的中国古典哲学体系.本文从心灵感悟的玄观玄思、宇宙无极的万维视野、穿透时空的预测洞察、权变模糊的辩证思维、反向逆推的整体思路、超脱虚无的达观心怀、宁静致远的人文愿景、缄言碣语的语言魅力等八个方面,对老子哲学进行了归纳,概况出老子哲学的八大亮点,并阐述了自己的一些理解.

关 键 词:哲学老子特色

老子作为中国哲学之父,其《老子?道德经》以“道”为核心范畴,以“道本论、道知论、道法论、道用论”四大板块组成一个近似完美的中国古典哲学体系,其思想体系比之孔孟学说,论域更深广,结构更严密,系统更完整,理论色彩更浓烈.其基本特色可以概括为八大亮点:

1.心灵感悟的玄观玄思(返观内视的悟道之道)

《老子》第十章说:“涤除玄览,能无疵乎?”此处喻心如明镜,一尘不染.老子主张“涤除”内心深处的杂念,使心镜能明白无误地观照道体道法.那么,什么是杂念呢?一个是知识,一个是.知识、文化本身就是一副有色眼镜,会歪曲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左右身心,扭曲人的感官和心智,使人无法平心静气、不偏不倚地考察世界.人人皆知《皇帝新衣》的故事.因此“涤除”杂念就必须去知、去欲,即“弃智”、“绝学”、“少私寡欲”,甚至达到“无私无欲”的虚无境界.

爱因斯坦说,探索未知,发现新知,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马克思说,社会科学研究主要依靠抽象力.恩格斯说,类推是人类发现新知的基本方法之一.

占有情报,综合分析、科学决策是的重要思想.他指出:“指挥员的正确部署来源于正确的决心,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到和必要的侦察,和对于各种侦察材料的联贯起来的思索.

这种方法,首先是从感性的具体到知性的抽象,再从知性的抽象到理性的具体.马克思讲(理性)具体之所以具体,因为它是多种规定的综合.因而是多样性的统一.

老子在认识万物时,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采取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最关键的问题,事物最根本的本质,最根本的总法则,具象式看问题.静观、明察、玄览、玄思.“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老子明确指出人们在观物之后,还要知其常,即知其原理法则.如果不明,则无法知常,通俗地讲,就是要把握住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老子所讲的明,表面看来,是要明察秋毫,一叶而知秋;深一层去看,就是要透过纷杂的表面现象,觉察到极隐秘、极玄妙的深层东西,并把握其本质.也就是透过现象世界,把握本质世界.

要真正悟道,须使心和整个身体都成为认知工具,尤其是使整个身体成为认知工具.普通人只用我们身体的一部分—眼、耳、口、舌等——来察知世界,老子认为仅仅凭借这些感官是靠不住的.体察天之道只能靠无知无欲的身心的统一体.只要施行了玄览、静观法,则可以“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所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第四十七章)

人类任何重大的思想成就都不可能是纯粹的理性抽象的结果,经验、类比、联想、直觉、灵感都有重要作用.事实上,人类的任何活动都不可能没有直觉、灵感的参与.

老子哲学八大特色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老子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自考毕业论文、在职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7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老子不是在讲什么未卜先知或先知先觉的怪事,而是在讲哲学具象思维的要用.人类运用哲学的抽象思维和具象思维,可以抓住世界上许多规律性的东西,认识了事物的客观规律,也就把握了事物的发展进程,不但可知其现在,也能推算其过去,还能预测其未来.

2.宇宙无极的万维视野

说到“维”的概念,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在《易经》的太极八卦图中出现了,只不过当时还没有用“维”这个字而已.《易经》中讲:易有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指的就是一维时空,两仪指二维时空.因为微观上的正反物质不受空间限制,都可在对方世界中出现,它们的空间就共为二维,但正反物质在一个世界中出现,时间是分别互为反向流逝的,所以它们的时间也是二维,三维微观世界对于正反物质也可以说是四维微观时空,就是所谓的两仪生四象.也可以说微观上的正物质的时间、空间各为一维,反物质的时间和空间各为一维,这样相加就是四维微观世界.正世界为四维微观时空,反世界也为四维,相加为八维,八卦就是指正反世界的八维宏观时空.宇宙就由四维微观世界.创生出八维宏观世界,也就是四象生八卦,由此推演,再进而是十维,以致无限.

显而易见,老子充分借鉴了《易经》思维模式的进路框架,在阴阳玄三点论的基础上运用形象思维的多种变化来展开想象玄思,这是老子辩证思维的一大特点.由于它的活动面很多,本文以成语形容之,名之曰“四面八方”或无极万象.《老子》是一部以天之道施行科教教化的书.但它的教化和科学启蒙,不是象其他儒家经典那样直接说教,而是把中正思想和阴阳之道密切融合,以辩证思维方式对世人的立身行事进行指导和劝诫.在这方面,除了上述告诫世人,在对待问题上要从阴阳两面考量,刚柔并济,知几、知时、知度、守中勿亢、预防邪变等以外,还通过事物的变化,对世人处理问题表示出多面思维的方法.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设想,检测定人们在立身行事的道路上遇到某个重大问题,难以解决,如时机情势能像上述那样,运用老子四面八方或无极万象的思维方法,那就必然能够系统全面地认清把握难题的全貌,从中找出打开难题的钥匙.老子辩证法所提供的多面思维,同其他思维方法相比有它独特的优越性.绝不能因为它的玄妙外貌和素朴性而加以忽视.


站在巨人肩上,开阔全然超然视野.除了《老子》,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政治哲学,都是教授执政者怎么做大做强,政治哲学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强者的哲学、大者的哲学.而《老子》则反其道而行之,要王侯圣君“受邦之垢”、“受邦不祥”.就凭这一条,《老子》便高居于世界哲学的顶峰,何况《老子》哲学是一个有本体论的严密、深邃、完满的开放体系,《老子》是中国第一个自觉运用哲学超常思维来观察、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典范.

老子正是依此宇宙无极的万维视野作为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逻辑前提及理论根据,抓住事物背后隐藏着的认识对象,在本质世界里,追问人类有生以来从不知道的东西,天才地猜想推导出了一个成体系的虚拟的检测设命题(道法自然、宇宙之道、自然之道、治国之道、为人之道、养生之道).3.穿透时空的预测洞察

知小曰明,知微见着,推一知万,类推未知(孙子庙算、诸葛亮借东风、萁子预测).老子独到见解和睿智思维,经过两千五百多年历史长河的淘洗,不但没有因时代的发展变化而落伍,反而随着时间性推移,越来越焕发着恒久的生命力和炫目的哲理光辉.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取、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老子指出,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明智的人能够在事物刚刚显露出苗头的时候就发现它的发展演变的规律,甚至在没有预兆的情况下就能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势和运行轨迹,从而早作筹划.

前瞻预测,智者至宝.如果,联想《礼记》描绘的大同世界、《桃花源记》描绘的桃花仙境、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描绘的空想社会主义、未来学家描绘的未来社会、《宣言》描绘的共产主义、提出的小康社会、提出的和谐社会,包括日常工作中常见的中常期规划、工作方案、危机处理预案,无一不带有此种前瞻预测思维方式的烙印.

4.权变模糊的辩证思维

老子权变模糊的辩证思维,虽表现为千变万化,但其基本思想却是天之道.这一点和《易经》的基本精神如出一辙.正如程颐所说:“《易》,变易也随时变易以从道也.”变易以从“道”,是《老子》变的正路;变易以从私,则是《老子》变的邪路.可以想象,学《老子》用《老子》之后变得不阴不阳、油腔滑调、反正是理,以“黠慧”唬骗人的作风,不正是一副贼头贼脑的狡猾相么!在这方面,南怀瑾先生似乎也有同感.他在《易理系传别讲》第九章中论述周易阴柔的功能对立身行事如何有用之后,叮嘱说:“这里我要告诉大家,用阴柔如没有学对,就会变成阴险了.”在谈到学《易》后,把握时空关系而灵活应变的重要性时,他又补充说:“所以,学了《易经》,也是蛮滑头的.”

确实如此,倘若学了《老子》,未能取得洁静精微的成果,反而变得又阴险又滑头,那不恰恰是失之于“贼”么!?如同任何事物一样,老子的辩证思维的灵活性有其“得”,也有其“失”.正确运用,便于深入把握和表现复杂事物的深层本质.而运用不当,则易于流入狡诈的诡辩术.所谓不当,就是不顾事实而耍弄概念的灵活性,借以骗人,折中主义和诡辩论就是其具体表现.列宁说过:“概念的全面的、普遍的灵活性,达到了对立面统一的灵活性.——这种灵活性如果加以主观的应用;折中主义混淆是非.诡辩论主要是抽掉前提,违反逻辑规则,强辞夺理,貌似正论而颠到是非.两者都脱离实际和原则,以私意滥用概念——弃其确定性而玩弄其灵活性,使灵活性失去基础,坠入骗术.而不明真相的人却会觉得这类论调头头是道,玄妙精微.”

就老子来讲,所谓《老子》教之失(副作用),一定程度上大约是说会使一些心术不正的人,利用其辩证思维“变动不居”的灵活性,通过论理或检测想,以折衷主义或诡辩术进行欺骗.或者,会使学《老子》不深不透、未能把握《老子》道本质的人,以神妙莫测的心理,从形式上滥用老子思维的辩证法,造成恶果.正因为辩证法会产生这样的副作用,所以列宁在《哲学笔记》里曾经提过“狡猾的辩证法”这样的说法.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讥笑那些玩弄辩证法以惑人耳目的勾当,谓之“变戏法”,也是类似这个意思.

5.反向逆推的整体思路

“物极必反”是一个高度概括的中国气派的辩证命题.“履霜坚冰至”、“亢龙有悔”、“阴疑于阳必战”、“盈不可入”、“穷则变”等思想,都可以襄括于此.从物之动到动之极,是量变过程,极而反则是质变而生的转化过程.《乾》之极,必转为《坤》,《泰》之极,必转为《否》,反之亦然.

老子“物壮则老,谓之不道”(《道德经》五十五章)的辩证发展观点,大约也是吸收周易这种“恶首”(恶亢)的思想而形成的.由此可见,周易所涵的阴阳对立面,在相反相成的运动中,以卦爻的象数辞的形式发展变化,其间蕴涵的量变质变的法则,确已精练地概括于古人所说的“物极必反”的哲学命题中.所不足的,只是需要回过头来联系《老子》的实际,具体而深入地加以探索和论述而已.

对于“物极必反”的法则,老子在通过象数文辞之变加以表现的同时,也提出趋吉避凶的对应之计.上述“知几”“持盈”,便是主要的对策.“知几”能因小见大,预见吉凶,而加以预防,或采取应付的手段.老子所谓“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碎),其微易散”(《道德经》六十四章),就是说明“知几”早备的对策.“持盈”的办法是适可而止,不走极端.老子所谓“其安易持”(《道德经》六十四章),便是与此类似的观点相通.这里便涵盖着一个“度”的概念.

反向思维的艺术在于训练转换你的思维习惯,惯于以与一般大众观点相反的方式去思考.但是,在考虑结果时,又必须以现在流行的,合乎现在人们行为的方式去衡量,反向思维的目的纯粹在于培养一种观察问题的上乘习惯,对任何问题都看到它的正反两个方面,然后根据两个方面考虑所得到的较正确的整体印象,作出决定,从而导出正确的结论.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优.

万物反着看,一切反着说.“反者道之动“,在哲学上称为否定之否定(正言反说).古代中国商家之祖范蠡,原是越国大夫,辅助越王勾践复国后,被越王猜忌,他于是下海经商,“三致千金”——三次成为千万富翁.范蠡用的“计然之策”,“旱则资舟,水则资车”——天旱时花钱造船,发大水时花钱造车.这与普通的人的做法正好相反.范蠡正是靠着先人一步、不与人趋、反向思维而经营成功的.

另外一个商祖白圭,认为商人的素质是“智、勇、仁、强”,“智”表现在“人弃我取,人取我予”,也是反向思维.司马迁也说:“富者必用奇胜”.

6.超脱虚无的达观心怀

无为是一种胸怀、一种科学态度、一种养生之道.“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首先要“虚其心”,“虚其心”就是让你的心态保持空虚.空虚不是什么都不想,空虚是让你放下固执.”“虚其心”是让你的心保持一种空灵状态.心常保持空灵和清静,真气就会充实在你的小腹,这就叫“实其腹”,首先要“虚其心”然后才能“实其腹”.有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向一位名叫赵州禅师的人请教.他问:“什么是禅?”禅师没有回答他,只是给他倒茶,茶水已倒满了,可禅师还在倒,水直往碗外流.问者说:“师父,水已满了,你怎么还倒呢?”禅师说:“你头脑中装得满满的,怎么能再装进禅呢?”这里说的就是知识障.不要用已有的知识来对待新事物,在对待新事物时,你要把已有的知识先放一放,否则就无法接受新事物.这就是老子让你“虚其心”的道理.小腹就是下丹田,这个位置很重要.是道家炼精化气的地方,只有真气和真精充实于小腹,你身体才会健康.

“无为”需要有深厚的心智底蕴和人生修为.老子说,人们要经常保持一种无知无欲的状态.“无知无欲”不是真的无知无欲,不是什么知识也没有,什么也不想.老子说的是一种大智若愚、大象无形的状态,在进入这种状态时,把已有的知识放一放(无知),把一切放一放(无欲).人没有知识能行吗?老子没有知识吗?老子有知识,有大知识.他没有大知识怎么能写出《道德经》呢?这种宁静状态就是无为状态,你无为了,你的思想,你的意识,一切顺其自然,顺势而上,借力打力,那就无不治了,无不治就是无不为.当你保持一种空灵状态的时候,当你不追逐概念,不思量的时候,你想要知道的东西,可能就出现了.这有点像《柏拉图对话集》谈的灵感状态.

在人处于无为状态时,必须有知识的、文化的、理论的、专业的功底,才能达到无不为的境界.这是智者的无为.反之,庸者不具备那些功底,他的无为,就是一事无成.从心理状态看,无为也表现了一种胸怀(大度能容天下难容之事).

数千年来,老子的无为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性格行为和人生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无为思想教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以忘我利人与淡泊宁静的心态去对待世间的万事万物,用宽容和谐的博大胸怀,找出顺应自然规律的科学有效的办法,融入自然与社会.正是因为它蕴藏着浩然正气,超脱忘我的思想境界,所以,这种思想具有永恒的价值和不朽的魅力.是领导艺术的至高境界.

孙子说:“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就是说,水是没有固定的形状的,在什么情况下,它都能因地势的变化而变化.人们做事也是如此,虽然需要有事先谋划为或不为,但是这种谋划必须适应情况,随时根据情况的变化而修正.

有位哲人说,这个世界没有什么是永恒的,除了一切都会变这个真理.因此,只要人们想要借力用势,就要有像刘邦具有水一样的性格,做到“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穷则思变,变革才能通达,通达就能保持长久.在不同的境遇,面对不同的事,不同的人,要采用不同的有为或无为的做事方法,才能无往不利.

淡薄名利,放下为上.面对名利,入世的儒家、忘世的道家、出世的佛家都提出了各自的解脱之道.老子提出以出世的心态,做入世的伟业.这其中禅宗“放下”的智慧非常值得人们借鉴.禅宗有则故事:当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位婆罗门贵族来看望他.婆罗门双手各捧一个花瓶,准备献给佛陀作礼物.佛陀对婆罗门说:“放下.”婆罗门就放下左手的花瓶.佛陀对婆罗门又说:“放下.”婆罗门就放下右手的花瓶.佛陀仍旧对婆罗门说:“放下.”婆罗门茫然不解:“尊敬的佛陀,我已经两手空空,你还要我放下什么?”佛陀说:“你虽然放下了花瓶,但是你内心并没有彻底的放下执着.只有当你放下对自我感观思虑的执着、放下对外在享受的执着,你才能够从生死的轮回之中解脱出来.”正所谓“未悟三界有,悟后十方空.”“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7.宁静致远的人文愿景

幸福就是一种自我满足的感觉.获得这种感觉的途径有两条.一条是通过外部刺激,最大程度地合理地满足一个人的食欲、性欲、权欲的办法;一条是通过内省的办法,尽可能少地依赖外部刺激而直接借助理性的悟解而获得那种感觉.

也许,知足常乐的思想是人类关于幸福的最伟大的思想.很难说究竟是谁在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发现了它.但是,老子对这个思想的阐述是确切的、实实在在的.单是这点,就足以使老子跻身于人类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列.

忘记是宝,铭记是福.上帝耶和华说,万事万物切不可走极端.人生在世,忘记是宝,铭记是福,做人一味忘记,他的人生固然轻松,但空虚乏味,无真正快乐而言、然而一味铭记,就必然为之所累,亦无快乐可言.

有为与无为同理.领导行为本身具有有为与无为的两重性.从总体上看,管理者是无为的,被管理者是有为的,无为通过有为来实现无不为的目标的.

确立一个好的心态,达到一个高的境界.对于老子寡欲不争、知足知止的思想不能过于指实化理解,而要站在天地情怀的境界高度加以领悟.当然,要达到这种“心地无私天地宽、人到无求品自高”的心境,必须要实施精神的超越、灵魂再造.

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最大特点和优势,正是在于她能不断超越作为人的动物性的那种只满足生理、自然、物质需求的基本的生存方式,从而追求符合能够成为人的人性的更高的生活方式,也就是对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的追求(立德、立功、立言).

播下一种心态,收获一种思想;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俗话说,拿的起,放的下.举重若轻,举轻若重.其分寸时机的把握,要靠一个人的大智大勇大德大仁,要靠一个人的才学胆识多方面的修养.人生在世若能心态符合大道,能够找准自己的位置,处理好自己与社会与他人之间的关系,顺应社会,入乡随俗,自然就会一通百通,一乐百乐.

8.缄言碣语的语言魅力

《老子》的语言艺术:辩证思维,模糊语言.老子说:“希言自然”.就是告诫少言,慎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古语云:“舌为利害本,口是祸福门.”“开方便之门,闭是非之口.”“沉默是金”.“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在老子看来,处世的关键是“寡言”、“希言”、“不语”、“慎言”.

贞观八年(公元六三四年),唐太宗曾和魏征有一段对话,他说:“言语对君子来说极为重要.说话岂是容易的事?就是平民百姓,一句话说得不对头,还是被人记在心里,成为包袱和拖累.况且是一国之君,说话更不能有过失.不然,所造成的亏损是很大的,怎能与平民百姓相比?我常常以此为戒.”

“善言者无瑕谪”.明人吕坤认为,说话是人生第一难事.历史上,因言语得福得祸的事例数不胜数.言语在人的生存发展中的作用价值怎么估量也不过分.说话滴水不漏,话说三分巧为妙,可能是每一个人梦寐以求的理想境界.会说话,会做事,会做人,会做领导,最重要的是人要有睿智,要有德行,要有修为,要有人生历练.有一哲人说,人活70岁,如果倒着走,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伟人智者.还有人说,一个人只要真正读懂《老子》,照着老子说的做,人间就是仙境天堂,无往而不胜.不信试试看!没有人会承认一个穿着整洁却言语粗俗无礼的人有风度;相反,即使一个人并非西装革履,如果谈吐不俗,也会令人刮目相看的.

参考资料

[1]严遵:《老子指归》王德有,点校,中华书局,1994

[2]张道陵:《老子想尔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3]纪昀:《校老子》,中华书局影印本,1986

[4]李俊岭:《<老子>解读》,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5]张起钧:《智慧的老子》,新天地书局,2006

[6]南怀瑾:《老子他说》,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7]吕双波、田洪江:《读懂老子》,内蒙古出版社,2007

[8]张智彦:《老子与中国文化》,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