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哲学中的自然主义

点赞:17921 浏览:8177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老子》一书五千言,核心的见解可以归结为一点:社会要有正常秩序,百姓要安居乐业,人就必须按照宇宙的规律行事,最重要的是统治者要按照宇宙的运行规律为政.仿效宇宙万物的运行方式来得出人们行为的最高原则,这实际上就是自然主义的思维方式. “‘道’论是老子学说的基石,自然主义则是老子学说的灵魂,”这个句子精确地表达了自然主义在老子学说中的地位.要想深入准确地理解老子的思想,对其自然主义精神有一个正确的把握是必要前提.

一、自然与道

《老子》第25章阐述了道与自然的关系:“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说不仅天地万物和人都要效法“自然”, “道”也要效法“自然”.这里的“自然”不是任何一个具体的东西,而只是形容事物自己如此、本来如此、自然而然的一种状态.并且,这种状态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最佳状态,它是包括人在内的一切具体事物所必须遵循的是最高原则.道以自然为归,道的本性就是自然.《老子》51章说:“道生之,德畜之,等.故道生之,德畜之;等.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以“故”为分界,前半句子的意思是说万物的生长过程虽然是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但归根结底是由“道”所创生的,之后又内在于万物,且成了万物独立存在的根据.“道德”对于万物之所以尊贵,在于不干涉万物的成长活动,而顺应各物自我化育,自我完成.后半句的意思是说“道”创造和成就了万物并不含有意识性和目的性,从不将万物据为己有而宰制之,也不希望有所回报.这里的“生”、“长”、“育”、“亭之毒之”、“养之覆之”,都是说明“道”的创造功能;“不有”、“不恃”、“不宰”都是说“道”不具有意欲.“道”只是辅助万物的生长,正如64章所说的“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总之,无论是“道”创生万物,还是其与所创生的万物之关系上,“道”都是完全自然的,都是遵循着自然的原则.“道”的本性就是自然.

二、自然与无为

“自然”与“无为”在老子哲学中尽管有时是可以基本等同的一对范畴,但二者是有细微区别的.在老子那里,“自然”是一种观念、态度和价值,也是一种状态和效果,“无为”则是一种行为,是实现“自然”的手段和方法.所谓“自然”就是说万事万物在不受外在强力干扰的情况下,通常都能发挥出自然的最佳状态和最大功能.“无为”是指顺应事物之自然,排除不必要的作为或反对强作妄为.这里的顺其自然不妄为,实际上是一种独到、有深刻意蕴的“为”,这就是《老子》63章所说的“为无为,事无事”,即以无为的态度去“为”,以清净无事的方式去“事”.老子的不勉强地“为”,顺任自然之理去为,是一种“善为”,可以收到“无不为”的效果.这种论述在老子的著作中比比皆是.就看这“无不为”,你还能说老子是消极无为的吗?他只是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关注着社会和民生,以他自己的方式投入了生活的,而这种独特的方式,就是“自然”.落实在行动上就是“无为”.

著名学者林堂就曾说过:“据我的估价,这一本著作是全世界文坛上最光辉灿烂的自保的阴谋哲学,它不啻教人以放任自然,消极抵抗.抑且教人以守愚之为智,处弱之为强.”这里,林语堂除了认为老子的思想消极以外,还是一种只为自己的阴谋.果真是这样吗?我们只要理解了自然无为的真实意思,就不会认为老子的思想是消极的和自私的.相反,老子实际上多么地极积地参与政治,热爱人生啊!一部《老子》,对“道”,的论述,最终无不归结到政治和人生,其中多半的文字都是在谈如何治理国家,其次就是如何做人,这已经足够让那些认为老子的学说消极无为的议论不攻自破.

三、自然与人

老子既然认为自然是道及万物的本性和最高原则,那么它也是人的本性和最高原则.人具体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统治者,二是普能百姓.

就统治者而言,他们必须以“自然”为最高原则来治国治民.老子对统治者的要求集中体现在对“圣人”(理想的统治者)的要求上.圣人取法于自然,在《老子》5章中具体说明:“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不仁”是说天地无所偏爱,万物在天地间依循自然法则运行.对人则应该取法于天地无所偏爱,视百姓为刍狗,让他们自然而然、自由自在地生活而不加干预.《老子》25章说:“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很显然,在这域中“四大”里,老子要强调的实际上只是“道”与“王”的关系,“天”和“地”只起过渡作用,强调人(特别是王)应该“法自然”.统治者实行“自然”的程度如何?《老子》17章说:“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我自然’.”在老子看来,理想的政治莫过于“贵言”、“希言”“不言”,统治者悠然自处而不轻易发号施令,任凭人民自由自在地生活,人民丝毫觉不到政府的干预.这样的状况,对于统治者来说,便是“功成事遂”了,便是“无不为”而“无不治”了,而百姓却觉得这是他们自己发展的结果,他们本来就是如此的.

就普通才能百姓而言,“自然”可作为一种修身养性的方法.在《老子》中,这样的论述比比皆是.如2章“万物作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7章“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70章“被褐怀玉”等等章句,都在教导人们为人处事要谦逊,内敛含藏,不自我夸耀,不急躁逞强,稳键不轻浮,用平常之心对待得失.10章的“涤除玄览,能无为乎,等”, 52章“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春兑,济其事,张身不救”等揭示了人应该重内省,重视内在精神修养,忌一味外求,不过度贪欲,不被外在物质利益诱惑,知足守静,不强作妄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过上安适自然的生活.49章“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79章“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这些章句都是教人要有广博的胸怀,平等待人的品性,以及仁慈的心怀.

老子哲学中的自然主义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老子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自考毕业论文、硕士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8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综上所述,在老子哲学中,自然主义是“道”的内在精神,是人尤其是优秀统治者的最高行为准则,以“无为”为具体表现形式.一位学者说:“‘自然主义’像个幽灵一样潜伏在中国传统哲学的底层,并影响着中国传统哲学的方方面面.”而老子则是中国哲学自然主义倾向中的典型代表和创始人.马克思说过“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其实,哲学更是传统文化的积淀.没有历史文化的沉淀,一个民族要在特定的历史时代产生某种精神是不可想象的.众所周知,在中国本土文化中,儒道互补是基本格局.表面上看,道家的思想在中国文化中大多数时间都没能成为显学,而仅仅是儒学的一种补充,可它对中国人的影响从来都没有停止过.毫不夸张地说,每个中国人的内心都有一份道家情结.而深深地打动中国人心灵的,其实就是道家思想中的自然主义,那是一份平和恬静的心境,一种自信谦逊的情操,一种直面残酷现实的平常心态.林语堂认为“道教是中国人的游戏姿态,而孔教是中国人的工作姿态”这一评价不无道理,不过我认为,道家最吸引人的是它的工作姿态就是游戏姿态,一切都顺其自然,在平淡的生活中找到一种真实的享受,在沉重的负担中找到一种超越感.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辗碎了不合适宜的一切,而道家精神在历史的沉浮中却获得了强劲的生命力,要追朔其缘由,道家创始人老子对自然主义思想的强调和提练功不可没.

参考文献

[1]陈彭应,白奚:《老子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第87页

[2]林语堂:《老子的智慧》,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绪言,第3页

[3]李承贵 :《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特点》,《福建论坛》2006.7

[4]林语堂:《老子的智慧》,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结论,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