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手足口病219例临床

点赞:25315 浏览:11802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0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6.183

2010年3月~2011年3月收治小儿手足口病患儿219例.现将其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分析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19例均为住院患儿,全部病例临床表现均符合《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1](因本医院条件有限,不能行病原学检测).男123例,女96例,其中5个月~2岁(含2岁者)33例(15%);2~5岁170例(77%);>5岁16例(7%);发病年龄5个月~12岁.其中2~5岁组170例患儿中159例(93%)系幼儿园发病;>5岁组16例患儿中有5例为在校小学生.3月份病例为53例,4月份49例,5月份43例,6月份19例,7月份8例,8月份2例,9月份3例,10月份2例,11月份17例,12月份42例.


临床表现:全部病例均表现为手、足(少数病例臀部)皮肤出现斑丘疹、疱疹,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或溃疡,58例(26%)患儿伴有发热,体温38~40℃;伴呼吸道症状42例(19%);6例(2.7%)患儿出现头痛.全部病例均表现出食欲低下、乏力,诉口腔疼痛.其中12例病初诊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

小儿手足口病219例临床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手足口病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学院论文、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4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合并症:急性支气管炎、肺炎、心肌炎.

辅助检查:全部病例入院后均给予胸片、血糖、心肌酶谱、血常规、肝、肾功检查.其中胸片表现为支周炎12例、肺炎3例,心肌酶谱异常(CK-MB增高)36例,血糖增高2例(1例16.8mmol/L)、降低3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轻度增高2例,白细胞总数增高23例,血小板减少1例.

治疗方法:全部病例入院后给予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观察精神状况,给予利巴韦林针抗病毒治疗,视病情给予青霉素或头孢菌素抗感染治疗,给予退热、口腔护理等对症治疗,对于持续高热、食欲差患儿(尤其年龄<3岁的患儿),加强支持治疗,早期给予激素、丙种球蛋白治疗.对合并心肌受损者,给予果糖二磷酸钠营养心肌治疗.2例血糖增高患儿,给予皮射胰岛素治疗.

结 果

219例患儿全部治愈,住院天数为5~10天.

讨 论

手足口病大都由柯萨奇A16型病毒引起,1986年在我国被认识.也可由A5、A10及71型病毒引起流行.此病主要表现为口腔炎及位于手足之皮疹,多见于<4岁小儿,夏季多见.一般病程短而轻,多于1周左右痊愈,皮疹不留瘢痕或色素沉着[2].李玉芬等观察到EV71病毒感染所至手足口病热程更长,体温峰值更高,更容易累及神经系统,特别是引起脑干脑炎,出现肺水肿、肺出血[3],我国内地EV71型病毒感染手足口病从2007年开始流行,现已波及多个地区,造成了大规模的爆发和流行,重症病例可引起神经系统症状,甚至出现肺出血、肺水肿,病程进展快,病死率极高.既往对该病未予重视,一般病例仅作门诊治疗,本地区近年来周边地区亦有EV71型重症病例发生,故应加强对手足口病患儿的管理,在我院就诊达到手足口病诊断标准的患儿,均收住院治疗,尤其对<3岁、高热、精神差患儿重点监测,有重症倾向患儿及早给予地塞米松或强的松龙、丙种球蛋白治疗,本组病例未发展至重症,全部治愈.故在临床中,体温、精神状态及神经系统症状是临床观察的重点,本地区1年来观察到的病例,以春季及冬季呈流行趋势,全年均有发病,可能与本地区为亚热带气候有关系.本组部分病例有轻度ALT、AST、CK-MB升高,符合《手足口病诊疗指南》标准,手足口病所致心肌损伤、肝损伤不严重,呼吸系统、血液系统受累不明显.219例中,93%系幼儿园群体发病,故应加强幼儿园预防保健工作,加强消毒隔离工作,加强对手足口病患儿的管理,早期识别重症及早期治疗尤为重要,且早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及丙种球蛋白可阻断或减轻重症患儿病情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