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精神,促进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

点赞:8801 浏览:3389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创新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主旋律.本文通过研究师资队伍建设的规律和特征,提出创新型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战略任务.

关 键 词 创新精神 国际化 师资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5.1 文献标识码:A

1高校教师创新能力的内涵

1.1教育创新能力

高校教师的教育创新能力,是指高校教师在现代教育观指导下进行教育教学探索,更新教学观念,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最佳教学方案,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总结分析教学经验,从而创造出符合教育规律且能产生积极效益的新理论、新方法的能力.教师创造性的思想和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只有具备了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技能的教师,坚持素质教育方向,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用自己的思想、自身的创新实践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鼓励学生勇敢探索,培养创新型人才.

1.2知识创新能力

高校教师不但要对所传授的知识有深入的了解,而且在自身的学科专业领域内具备科研创新能力,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这样才能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和创造性想象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进而拓宽领域、活跃思维、开阔视野.同时高校教师通过科研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掌握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丰富教学内容,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从创造发明的成果中享受创新成功的快乐,实现自身的价值观,提高怎么写作社会的能力.

2创新型教师培养模式

创新型师资队伍是一支由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专业人才组成的具有创新型组织结构和团队协作精神的教师队伍.培养创新型教师是构建创新型师资队伍的核心任务.

2.1 构建创新文化环境,培养创新精神

文化环境是一个深层次的影响高校教师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和提高的潜在因素,是培育创新智慧的土壤.彰显和维护教师的学术权威,以人为本,改革教师教的量化考核评估制度,建构科学的管理体制,营造宽松的科研环境,给教师足够的平台蓄养创新意识,迸发创新思维,展露创新能力,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

2.2 合理的激励、竞争机制

激励是培养创新型教师强大的、持续的内外动力,可分为内激励和外激励.内激励是指教师的挑战、成功及认可等精神方面的内在因素,外激励偏重于教师改善工作环境、加强培训机制等物质方面的外在因素.内激励为主,外激励为辅,有机结合,强化教师的自主意识,充分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建立合理流动的人才竞争机制,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有利于创新团队建设和发展的管理和考核机制,使具备高素质和科技创新潜能的教师脱颖而出,促使高校教师创新能力的提升.

2.3 注重科学知识的积累、更新及创造

创新需要大量的科学知识来支撑,必然要求教师具备宽厚的知识底蕴, 不断地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注重构建有利于创新的知识体系.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作为一名教师, 必须树立与时俱进、终身为学的观念, 丰富、充实、更新知识, 才能跟上信息时代的前进步伐,才能把最新的理念和知识融入到教学改革与科研创新中.

3创新型师资队伍培养模式

高等教育的内涵决定了创新型师资队伍培养与建设的迫切性与必要性,创新师资队伍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是高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教育竞争力的重要保障条件.

培养精神,促进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高校教师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硕士毕业论文、硕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9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3.1教师个体创新

教师个体组成了师资队伍,教师素质的高低影响了创新型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只有立足于创新型教师培养, 建立寓教于研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完善培养的体系和机制, 才能不断提升创新型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自主创新、持续创新的能力.

3.2内部组织创新

创新型师资队伍作为一支由多层次、多学科的高素质人才组成的科学有效的组织管理体,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建立持续创新的科研组织和学术团队,突出学术大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凝聚力量,构建多学科培养的组织方式,优化以学科交叉融合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方式,适应新形势下高校发展的需要,形成合力,进行科技攻关和知识创新.


3.3外部协作创新

科学技术的综合化、整体化及人文科学相互渗透、融合的趋势加速,当代科技创新不仅需要多学科知识的交叉渗透,而且还需要高校、科研机构和地方的协作创新,推动高校内部以及与外部创新力量之间创新要素的融合发展,搭建科学合理的协同创新模式,将优势学科与地方科技需求对接,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文化氛围和科研学术环境,是提升高校和地方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