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群体的信息传播与价值功能

点赞:23416 浏览:10663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1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网络群体是在“网络世界”开展交流活动的虚拟群体,既具有扩大个体社会资本、促进知识扩散、推动信息传播等正面功能价值,也具有为违法犯罪活动提供基地、降低人际互信等负面功能.网络群体功能日益复杂,发挥了资源整合作用,把闲置的人力资源、知识资源、传播资源和注意力资源集中在了一个即时传递、全时段关注、迅速回应和不断探讨精进的虚拟空间之中,充分利用了网络社会碎片化特点.虚拟空间与现实群体的互动性逐渐加强,应积极规范,有效引导.

网络群体的信息传播与价值功能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群体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在职论文、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9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关 键 词 ]网络群体;信息传播;价值功能

[中图分类号]F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8-0079-03

1.网络群体的形成及其特点

我们生活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群体,群体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共同目的,以一定方式结合在一起,彼此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心理上存在共同感并具有情感联系的两人以上的人群.现实群体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群体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共同目标,并且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群体通常会制定一系列规范.长期存在的群体往往还发展起了自己特定的亚文化,有自己的价值观、态度倾向与行动方式.

(2)群体是组织化的人群,具有一定结构.群体内每一个成员,在群体中扮演一定的角色、拥有一定的权利,并负有一定的义务.

(3)群体成员心理上有依存关系和共同感,并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

群体不是一个新概念,但在网络时代和新的技术条件下,群体却有了新的形式和内容――网络群体,也有学者称之为虚拟群体,还有称为网络虚拟群体,这些概念大都指相同的对象.还有一个看起来易混淆概念叫虚拟组织,但虚拟组织与这里所提到的虚拟群体或网络群体并不相同.

网络群体有两类,一类网络群体是在现实群体基础上建立起来,比如高校以行政班级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班级群、以老乡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老乡群或公司以某一部门(如财务)建立起来的部门群等.另一类网络群体没有现实群体相对应,只是单纯的网络虚拟群体,比如以读书、登山、旅游、爱好、兴趣等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相应的群.

我国目前对网络群体研究最多都是针对高等院校的网络群体展开的.高校的网络硬件设施比较齐全,上网的人数比较多、比较集中,教育程度、生活学习习惯类似,情感诉求一致,因此形成了众多的网络群体,在这些群体成员之间存在大量的信息和情感交流,并随学生毕业把网络群体形式带到了社会生活之中.网络群体通过影响信息传播进而影响群体行为,事实上,网络群体往往成为情感、信息、观点、立场、事件等方面进行广泛交流的虚拟空间基地.对高等院校而言,人员集中、交往密切、互动频繁,学生和教师围绕教学、社团、兴趣等建立了广泛的网络群体,网络群体逐渐以虚拟空间代替现实生活中部分会(议)形式成为重要的沟通形式,成为影响群体成员行为的主要渠道,同时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的管理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从已有的研究文献来看,研究者对高校网络群体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特点及对现实生活、学习影响等方面进行的,对一般性的网络群体的概念进行探讨的不多,本文主要针对一般性的网络群体信息传播的特点并围绕网络群体信息传播治理提出建议.

什么是网络群体呢?高校的网络群体主要是由大学生、教师组成.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简言之就是指以虚拟网络为媒介,依托校园BBS、Blog、同学录、群、专题网页、E-mail或聊天室等所形成的兴趣相同、思想相近的新型大学生组织.结合现实群体概念和高校网络群体的定义,笔者认为网络群体是指依托于网络媒介,聚集于一定的网络虚拟空间,通过网络信息交互形式形成的具有某种相似性(兴趣、爱好等)的群体.

推动网络群体迅速发展的因素较多,主要分为以下两大方面:一是技术进步,二是个人的内在追求和需求,如兴趣、爱好等.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群体的概念并不是新概念,但网络群体却是新事物.在技术和人内在需求两个方面的共同推动下出现的网络群体,以极强的生命力和极快的扩张速度,覆盖于网络世界的每一个空间,把网络世界中的每一个个体都卷入其中.

但是网络群体与我们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般性的群体不一样,也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现实生活中的一般性的人群.网络群体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第一,拥有共同的虚拟空间.现实群体在交流中需要占用实际空间,网络群体的特点就是占有共同的虚拟网络空间,是在虚拟空间内进行信息交流,虚拟空间是虚拟群体建立的坚实基础,与现实空间相比具有无限性特点.

第二,网络群体以网络空间信息交流为主要存在形式.网络群体主要建立在虚拟关系基础上.网络群体主要围绕观点、事件、心理、情感等精神层次展开,具有虚拟性,现实的物理行为退居其次.网络群体中的信息交流对象、交流的信息本身、信息交流的背景都有极大的虚拟成分和虚构成分.一般群体其行为具有现实性,交流、交往和活动都在真实世界展开,都以人与人之间真实的互动形式为基础展开.

第三,网络群体所依赖的技术以及交往形式的特点,使网络群体成员之间具有很强的匿名性或半匿名性.在网络群体中,身份并不都是真实和具象的,甚至身份的真实性和具体性也不是网络群体所必需和必要的,因此网络群体成员缺乏现实背景支持使得群体成员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抽象化和符号化,也就更匿名化.即使建立在现实群体基础上的网络群体,由于网络群体交往中的符号化和交往中具体背景的缺乏,使现实群体基础上的网络群体之间也具有半匿名倾向.

第四,网络群体的内部结构比较简单,群体成员的依存关系弱,群体成员的归属感不强,群体成员间的联系并不紧密.网络群体如果存有共性的东西,也是共同的虚拟空间、共同的话题、共同的兴趣爱好或其他共同的需求等.有些网络群体会通过各种形式和活动转化为现实群体或转化为现实行为.网络群体具有相对的封闭性,但是网络群体存在支撑依据不具有强制性,群体外人加入具有自愿性、退出具有自由性. 2 基于网络群体的信息传播

从信息传播来看网络群体,网络群体的信息传播效率高、信息传播的穿透力强和信息传播交流的“封闭”明显.

第一,承载网络群体的技术空间能更有效率地促进网络群体的信息沟通、情感表达和意见一致.网络群体中的成员具有某种程度的匿名性或者半匿名性,群体内的交流也比面对面的交流更随意、更真实和带有更强烈的个人情感.

根据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32亿人,手机网民规模达5.27亿人.大多数手机网民,基本是“机不离身”,如此庞大的网民人数,如此便捷的移动多媒体信息传输网络以及近乎“病态”的使用习惯,使得网络群体与现实群体之间的互动呈现更加直接、深入的关系.人们生活越来越信息化、移动化,人生活世界也更加封闭化,封闭于网络世界.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更多的注意力聚焦于虚拟的网络世界,网络群体在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越发重大,成为影响个体行为和群体行动的重要因素.

同时,基于网络群体的信息交流替代现实的信息传播和交流,往往更能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表现了跨时空性.

第二,网络群体的信息传播具有极强的穿透力.网络群体内部交流的信息复杂、多样而自由,内容涵盖范围广泛,信息传播跨越了现实一对一、点对点的线性关系,信息在相对封闭的网络群体范围内向具有复杂背景的群体成员发散传递并进而向广阔社会空间领域传送,能轻松自如的突破现实群体沟通交流的边界,消除信息在现实群体传播中的限制,达到信息传播效力极大化.网络群体往往成为群体行动宣传、动员、组织的虚拟基地.尤其突发性件发生之后,由于现实生活中对信息传播的政治、法律和道德层次的限制,以及大众传媒出于公信力和新闻真实性的需要,使得大量信息不能通过正常渠道得到有效的传播,这个时候,网络群体往往成为这些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通过调查发现,突发性事件之后,我们发现网络群体的信息传播往往比较活跃,信息也带有调侃、讽刺、猜忌、不满等感彩,以谣言、笑话等形式体现出来.

第三,网络群体的封闭性,使得网络群体具有某种程度的私人性,一方面这有利于群体的情感交流,另一方面这也使网络群体成为不良信息传播的土壤和媒介,并成为法律不能有效覆盖的死角,成为现实中政府难以监管的灰色地带,一些非法交易往往利用网络群体开展,比如的非法写卖、违反社会道德的交易等.网络群体的封闭性以及退出群体的自由性,使得对违法信息的监控增加了难度,降低犯罪分子被发现风险.低成本性和隐蔽性是推动犯罪分子积极利用网络群体的两大重要动因.

当然,我们的目的是网络群体更加健康地成长,但这种成长应该是在不触犯法律和政策的基础上的发展.我们这里研究网络群体,仍然是为了积极促进人们生活的便利.

3.网络群体功能复杂化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网民人数的持续增多,网络群体逐渐成为普通人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技术进步、网络普及,使得网络群体的数目在增多,网络群体其地位与作用日益突出,网络群体功能日益复杂化.最初的网络群体功能单一,只是为了信息传递,但是随着网络群体成立时间的增长,网络群体内部成员交流的频繁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彼此熟识,网络群体逐渐突破了单一的信息传播和情感交流功能,呈现出依托于网络群体向更加多向性功能发展的倾向.

(1)网络群体促进信息多样性解读的传播.就信息发布而言,电视、报纸及著名网站是权威信息的发布来源,但网络群体却是“坊间”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以流言、笑话等形式出现.影响人行为的恰恰是如何解读这些信息以及在解读过程中形成的立场和情感,这些笑话、流言等内容“消解”权威解读,这些潜隐性的信息传播成为媒体单一解读的有效补充,使事件意义呈现“多样性”.2014年“马航”失联、2008年四川地震等事件中,网络群体中就有这方面的众多案例.

“坊间”消息在网络群体中传递的速度非常快,正是因为如此,有人认为网络群体具有很强的非正式群体的特点.信息在网络群体传递过程中意义会发生变化,这正是我们对网络群体需要关注的原因之一.

(2)网络群体也是知识交流的主要渠道.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作用日益巨大,在网络群体中,知识的交流和传递是主要内容之一.网络群体会逐渐成为一个主要的群体形式,它既不同于传统的群体,又不同于一般的人群,而是一个新的群体.无论是读书、游戏、教育还是政策的理解等,网络群体在知识普及和问题解决方面都起到巨大的作用.网络群体功能日益复杂,起到了资源整合作用,把闲置的人力资源、知识资源、传播资源和注意力资源集中在了一个即时传递、全时段关注、迅速回应和不断探讨精进的虚拟空间之中,充分利用了网络社会碎片化特点.

社会资本是人生活和工作的重要依赖资源,网络群体扩大个人的社会资本,成为推动个人工作与生活的重要凭借.1967年,哈佛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兰姆(Stanley Milgram)创立“六度分割”理论.简单地说:“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今天,多数网民都属于某一个或某几个网络群体,并在网络群体基础上增加现实互动的可能性,扩大了个体社会资本范围.网络群体成员身份的复杂性、属地的跨域性、信息发布的自由性都使得信息传播更多变,也为个人社会的扩大提供了便利,为“六度分割”理论的解释提供更坚实技术支持和理论基础.同时网络群体具有虚拟性和匿名性,也容易超越现实生活的身份、阶层、政治派别、权力层级等差异,削平一切差异性的东西,在网络群体中实现观点发布、情感表达等方面完全的平等和自由.

(3)网络群体与现实群体之间的互动.这里有两个方面的内容需要关注:一是网络群体的现实化,即首先形成网络群体,网络群体成员存在经常性的网络联系,逐渐延伸至现实生活,转化为现实的行为,形成现实群体,这个现实群体可能是正式的群体也可能是非正式的群体.二是现实群体的网络化或虚拟化,即现实中的一些群体,在新的技术条件和共同的需求的推动下,以网络为手段,以虚拟空间为载体,形成了新的网络群体,以促进现实群体交往的深入开展.现实中的群体是网络群体存在的基础,网络群体是现实群体的体现、延伸和变形,是对现实群体的描摹、简易化和虚拟化.在网络群体与社会群体的互动之中,虚实结合的角色和行为集于一人,网络与现实的行为界限日益模糊,产生了一系列危害社会和个体的事件,降低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促使人自身的进一步封闭化.

网络群体的普遍化以及网络群体对社会行为的深远影响,都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我们应关注网络群体的发展变化,构建网络群体的交流诚信,提升网络群体的道德水平,建立网络群体的内部规范和交流机制,加强外部的约束和监控,最终使网络群体与现实群体有机融合,共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促进人的全面进步.

规范网络群体,推动网络群体健康发展,促进交往效率,关键在全员参与,需要网络群体管理人员、网络群体组成人员积极建构和谐、健康的网络交往文化,也需要政府、企业和广大网民做好监督管理.对网络群体的管理员而言,对明显违法犯罪行为,要做好审核,对网络群体成员资格的审核、监督和清退做到常态化,积极引导网络群体话题的展开.当然,单一依赖于网络群体管理员的审核来净化网络群体也略显力量不足,除此之外还依赖于提高网民个人素质,使之即使在匿名状态下仍能控制自身言行的合法性,能够对于网络群体的反动、违法的言行进行批驳,使正义得以彰显、使邪恶得以抑制.政府相关监管部门,应该能够通过政策手段做好跟踪、监控和处理,对犯罪分子利用最新的技术手段从事犯罪行为要有有效措施,对于网络公司而言也要积极开发甄别的技术手段.


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的后工业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必然要求公共事务的管理功能更加分散化,单纯地依赖于政府、协会、企业等已不足以达成良性的管理,必须充分发挥每个公民公共管理的能动性,参与社会治理,这也应该是治理现代化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