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维斯特劳斯传播思想的两点

点赞:3508 浏览:929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结构人类学创始人列维-斯特劳斯的思想纷繁复杂,其中不乏具有传播学理论价值的闪光点.文章将其理论观点放在现代媒介环境下加以审视,并进而提出跨文化传播中的“隐性符号”表达等两方面启发.

关 键 词 :列维-斯特劳斯跨文化传播纪录片

列维-斯特劳斯作为一位文化人类学家,其研究却如同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一样,有意无意间触碰到了传播领域,并在这一领域不乏精妙论断.将列维-斯特劳斯的理论观点放在现代媒介环境下加以审视,可以提出关乎文化传播方法和纪实影像表达模式的多领域理论观点.

一、跨文化传播中的“隐性符号”表达

列维-斯特劳斯在研究异文化的神话、图腾、亲属关系等问题中,首先强调,传播行为并不因为社会存在着疆界的限制而止步不前,国度的限囿与其说是因为“一些僵化固定的边界线,毋宁说是一道道栅栏,其标志是沟通导致消弱或变形”,但不同文化间的传播并不会因此而消弭,只是“降低到了一个最低的水平”.[1]P315跨文化传播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尽可能地消解这道“栅栏”.其次,对于如何消除这道栅栏,列维-斯特劳斯在研究神话时指出,神话的意义并不是通过直接的方式表达的,而是借助潜藏在结构中的具体符号体系以隐喻的形式显示出的.无论其目的是传承氏族价值体系,还是对周围其他部落关系的认知,其具体组织内容的方式带有非显性的特点.再次,列维-斯特劳斯在谈到神话是如何消亡的这个问题时举到了南美洲不同民族间的传说、故事,他认为神话不会在时间上消亡,而会在空间上消亡,同一神话从一个社会到另一个社会,就会引发神话架构、代码、寓意的变化,他说:“从一个部落到另一部落,一个神话会发生变动,终至成强弩之末,尽管尚不至于彻底消失.剩下两条道路可供选择:一是精心虚构故事,二是从合乎历史着眼,重启故事.”[2]P763

因此综合他对神话传播的三点看法,我们可以据此总结列维-斯特劳斯式的跨文化传播理念应包括这样的要义:

第一、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可以通过某种方式消除“交流的无奈”.

第二、在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中,所传播文化信息应该根据时代特征做出调整.如果从传播学中找到相应的理论亦即传播双方的共同经验范围越大,传播效果就越好.

第三、表达价值判断应“含蓄”.过去我们的影视作品中多是直接地在解说词、字幕中宣讲政治主张和政策号召.而现在为了达到更佳的传播到达率,应该借鉴列维-斯特劳斯对神话的概括,采用置换的方法实现内敛式、隐喻式的表达.

综上所述,我们其实可以将列维-斯特劳斯的跨文化传播技巧比较凝练地理解成是一种“隐性符号”的表达方式.这里的“隐性符号”一说,就来源于他在探讨神话结构与图腾制度时关于“隐藏在现象背后的共同结构和意义”的概括,在此处有两层含义.一方面,它是指沟通的基础应是尽可能地寻求具有一致性的话语体系.就像列维-斯特劳斯所提出的那样,文化并非仅仅由纯属它自身的语言等沟通形式构成,而更重要的是找到适用于不同国度间文化理解的“游戏规则”.另一方面,它的这种话语体系应该是隐蔽的而非大鸣大放的.

列维-斯特劳斯传播思想的两点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传播学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本科论文、在职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8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二、纪录片创作中的“野性思维”表现

列维-斯特劳斯在《野性的思维》一书开篇一章中把巫术这种“野性思维”的逻辑称为“具体性科学”,并把这种“科学”的运算和演变比作万花筒的变化.这个比喻说明巫术作为一种野性的思维,它具有意义组合的随机性、任意性、独特性和隐喻性特征,其意义往往以暗示的方式呈现.[3]、[4]这种巫术结构与纪录片创作的特点有许多相互对应之处,纪录片创作延续着其“野性思维”式表达.

纪录片的魅力就在于通过电视画面,向观众讲述并非特定意义构成的世界,这有赖于纪录片所提供的事件经验与观众的已有经验形成一个类似正弦曲线的关系,有些是观众也经历过的类似经验(通过暗示模仿),有一些则是未有经验(通过暗示表现),需要去理解、思索,而且纪录片的属性要求其结构是开放性的,所以通过一系列视觉符号所展示出的意义并非编导(或称为视觉文本的作者、编码者)用解说词、字幕等直观的形式告知观众的,而是观众自己根据一个个语言或非语言的符码组合而成的.在组合过程中由于个人思维方法、固有经验不同,导致对意义的理解也千差万别、不尽相同.所以,纪录片主要的工作是用过程的再现和细节的捕捉将事件展现出来,它不是一种“私定终身后花园,落难公子中状元”式的封闭结构,而是如巫术般是“野性的”、随机的.

然而即便如此,正如列维-斯特劳斯所说,“结构化活动(miseenstructure)有其自身固有的功效,而不管导致这种活动的那些原则和方法是什么”.[4]P20在这些碎片背后隐藏的是统合的认识方向,也就是片子最后说的“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可能从不同的角度看万花筒呈现相异的图景,但其基本的结构在片子的作者是有一定预设的.

除此之外,纪录片这种隐喻式的巫术结构表达还可以在蒙古女导演达瓦拍摄的纪录片《黄狗的洞穴》中看到,影片开头表现的是一个蒙古男人带着他的小女儿埋葬了一条狗,给狗尾扎成了辫子,在狗嘴里面放入了一块奶酪,并对小女孩解释说,这样,小狗就可以转世为人了.在该段情节中,其实是隐喻了蒙古人就是扎了辫子的狗的转世轮回这一传统观念,只不过是通过寻找自然与文化结构共性的努力中实现的,这也反映出纪录片创作可理解为一种野性思维式的展现,从表现手段上看是一种具有随机性、偶合性的形式,而从最终形成的结构看是具有一定价值判断统合性的.

【参考文献】:

[1](法)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1)[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法)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2)[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周月亮.影视艺术哲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4](法)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