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中国棉纺织业综述

点赞:6466 浏览:2200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棉纺织业得以迅速发展.本文试图从一战时期我国棉纺织业发展现状、得以发展的原因及影响入手,对近年来中国大陆、港台及海外地区对一战与中国棉纺织业发展关系的研究做一个较为全面的综述,在肯定成就的同时,并尝试找出当前研究的不足.

[关 键 词]一战;中国棉纺织业;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给正处于初创阶段、发展严重滞缓的中国棉纺织工业带来了意外的机遇.1914-1922年,中国棉纺织工业在产业规模、市场份额、地域分布等许多方面获得了极其显著的发展,不但结束了多年的萧条局面,而且为其在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中的突出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近代纺织工业于19世纪60年代初发端于缫丝业和毛纺织业.棉纺织工业虽然到19世纪末期才诞生于东南沿海,发展迅速,并发展成为近代纺织工业的主导部门,而且在整个国民经济中也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棉纺织工业发展史不仅是经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也同样不可或缺.它代表一段丰富的社会生活,反映着中国传统的封建经济和新兴资本主义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变化趋势.重新审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已成为现今近代史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而一部棉纺织工业史,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缩影,个中不仅有创业的艰辛,萧条时期的惨淡经营,也有高速发展带来的卓越成就和喜悦一一其典型性是不言而喻的.

自20世纪20年代初期开始,随着机械棉纺织业的蓬勃发展,棉纺织史的研究工作日益展开.主要著作有方显廷的《中国之棉纺织业》,叶量的《中国纺织产销志》,全国宝《中国棉业问题》等.1949年以后,学术研究更迅速地走上正规.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学术思想日渐解放,百家争鸣的气氛不断浓厚,早期研究角度比较保守、经济理论基础薄弱的情况也在逐渐改善.不仅研究著述的经济理论基础增强,研究范围也更加广泛.严中平的《中国棉纺织史稿》、周秀莺的《第一次世界人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郑友摆的《中国的对外贸易和工业发展》、杜询诚《日本对旧中国的投资》、陈真等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严中平编辑《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姚贤镐《中国对外贸易史资料》等都是棉纺织史研究中的代表性著述.不定期刊物《中国近代纺织史研究资料汇编》和纺织专业著述《中国近代纺织史》的出版,更表明了纺织史研究的专业性在不断加深.

一战时期,我国棉纺织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王艳慧在《一战期间中国民营工业的发展研究》中对一战期间我们棉纺织业的发展情况做了较为详细的论述.文章说,大战爆发以前,中国的棉纺织品市场主要被英国产品所占领,大战爆发以后,英国因忙于战争,向中国出口的棉纱数量明显减少.民营棉纺织生产的外部压力明显有所减轻,并出现了较大的发展.这一时期,在空前丰厚的高额利润刺激下,出现了民营资本创建新纺织厂的热潮,纱锭、布机等生产设备的增长非常迅猛.1914-1922年民营资本共创建新厂44家,拥有的纱锭数由1914年的503104枚增加到1922年的1632074枚,拥有的布机数在同期内由2566台增至7817台,都增加了两倍以上.而同期内民营纱厂的纱锭与布机占全国纺织业的比重,也各自从52.62%增至66.24%,从51.39%增至61.73%,分别都有大幅度上升,发展速度可谓空前.[1]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中国棉纺织业综述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纺织厂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论文、研究生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2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针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及之后中国棉纺织业发展的原因,彭红英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包括棉纺织业在内的中国民族工业在20世纪20年代得以发展的原因,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洋货进口的剧烈下降是主要原因之一,具体到纺织业来说,1915年到1918年我国的面纱进口总量从2685528担下降到1131631担,从而创造了民族资本纺织厂产品畅销和获得厚利的好机会.此外,针对棉纺织业建厂发生在一战结束后的原因也做了论述,文章认为,一方面,新建规模较大的新厂需要相当时日;另一方面,欧战期间,英美纺织及其的生产也受到限制,且运输也极困难,所以纺织厂建厂是1921-1922年.[2]张靓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中国棉纺织工业的发展》中认为,1914年夏,第一次世界人战爆发.中国棉纺织工业在战争的炮声中开始了新纪元.一战发生以后,英国棉制品不能继续东来.中国和远东其它地区及东南亚各地原本由英国占据的机制细棉纱布市场随之出现了空白.一向以发展海外市场为主要目标的日、印两国棉纺织业遂逐步转向争取这一新市场.由于两国棉纺织业本身水平有限,无法同时控制新、旧市场,因而不得不减少粗棉制品的生产和出口,于是给生产20支以下粗纱为主的中国棉纺织工业让出了很人一部分产品市场.[3]孙长斌在《一战时期中国经济变化与革命新因素的成长》中认为,一战的爆发使得欧洲列强在华投资整体下降,为民族资本的增长创造了发展空间.一战期间,英国失去了其对外投资的四分之一,法国失去了三分之一,德国失去了全部的对外投资.欧洲列强在华投资的整体下降,造成中国国内的投资需求出现了新的发展空间,为民族资产阶级扩大自身投资领域和份额创造了条件.[4]此外,严国海在《20世纪20-30年代中国民族企业发展的宏观环境》中提到,一战之后,尤其是“五四”时期的抵制日货运动对民族企业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中,棉纺织业尤为突出.期间,华商纱长盈利迅速提高,如民族资本集团荣家申新一厂,1916年至1922年7年间,所获纯利共287万余两.[5]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棉纺织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日本京都大学森时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中国棉纺织业的黄金时期》说,中华民国时期的中国棉纺织业,就纱锭而言,在1930年代超过了500万锭,列意大利之后,排名世界第九位,到1927年,中国机纱出口量超过进口量,由机纱绝对进口国成为出口国.[6]史建云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十年间中国手工业的转型》中指出,1914年一战爆发后,中国现代机器纺织工业进入黄金时代,农村手工纺纱业随着机制纱的推广渐渐衰退,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契机.[7]欧美日以及台湾学术界对近代棉纺织史的研究成果非常突出.台湾学者赵冈的《中国棉业史》是此类研究的代表作.而欧美日凭借良好的经济、学术基础,很早就已开始涉及中国棉纺织业的研究,多年来出版了人批的论文和专著.比较而言,日本在资料收集整理上的成绩比较卓著,而欧美在经济理论上的运用更胜一筹.主要有褪口弘的《日本对华投资》、(美)雷麦的《外人在华投资》、(法)白吉尔的《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1911-1937)》等.这些文章著作的内容几乎涉及中国棉纺织工业史的各个方面,代表了该研究领域的最高水平.


综合来看,国内外对棉纺织史的研究成果是很突出的,研究的领域不断拓宽,新经济理论被人胆尝试引用,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也在不断深入.但另一方面,学术研究的不足之处仍然存在.特别是国内,对棉纺织业的研究多停留在宏观层面,缺乏从微观层面对如棉纺织专业这类微观问题进行研究,现有的研究成果多流于表面,部分研究成果缺乏具体的经济数据支撑.而对第一次世界人战时期棉纺织工业的研究仍侧重于其局限性,而对其发展情况失于关注.而国外的学术研究虽然综合成果卓著,但在一战时期中国棉纺织工业发展的问题上过分强调外力的作用,忽视了对内因的挖掘.笔者认为,从时间上来看,一战时期是近代棉纺织工业成长过程中一个承前启后的转折期,具有许多独特之处,应该受到更进一步的重视和研究;从研究对象上,棉纺织工业的研究也不应被包括于民国经济史、民族资本主义、近代工业等专题的研究之中,这样难免有碍于对棉纺织工业自身发展轨迹的把握―棉纺织工业突出地位的取得实非偶然,而是社会、经济、历史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可以认为,近代中国具备了发展棉纺织工业的比较优势,然而迄今为止,学术界对这种优势的研究尚待深入.

,《江苏社会科学》,2013年第4期.

[5]严国海:《20世纪20-30年代中国民族企业发展的宏观环境》,《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0年6月,第2卷,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