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模式综述

点赞:6782 浏览:2920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所取得成就举世瞩目,逐渐引起西方各个国家的关注,特别是在2004年5月11日,乔舒亚·库珀·雷默发表《北京共识:提供新模式》的论文以后,国内外上对“中国模式”的讨论越来越激烈,其争论的焦点基本上都围绕着“中国模式“是否存在,”中国模式“的定义、特点、意义是什么,”中国模式“现在面临着什么困境,“中国模式”将来将会怎么发展.本文意在对这一系列的问题进行一个梳理,有助于进一步理清“中国模式”,并且对研究“中国模式”提供借鉴.

关 键 词 :中国模式;模式;综述

Abstract:Since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30 years of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gradually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Western countries, especially in the May 11, 2004, Joshua .Cooper. Ramo issued a "Beijing Consensus: Provides new model," the paper later, at home and abroad on the "China model" discussion and more intense, the debate essentially revolves around the "China model" exists, "China model" is defined, characteristics, what is the meaning, "China model" What is now facing difficulties, "China model" will be how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is intended to carry out a series of questions about this sort will help to further clarify the "China model" and the study of the "China model" for reference.

Key Words: Chinese model; model; Review

一、“中国模式”的存在问题

在“中国模式”是否存在的问题上,学术界大体有下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形成自己区别于“华盛顿共识”和“苏联模式”的,独特的发展特点的道路,可以视作“中国模式”.中国改革开放 30 多年的发展,出现了比较突出的一些特征,形成了一定的独特特点,其中,有些特点或特征与经济体制转轨过渡有关,但大部分的特点或特征是发展的特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可以说对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处于起飞或起飞前准备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具有比较全面的借鉴意义.而其中,有些特点、特征或经验,对于发达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的欠发达地区的追赶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所谓中国模式是存在的.1

一种观点认为,“中国模式”作为“华盛顿模式”的挑战被提出,虽然代表过外国对中国发展所取得成就的认同,但是这种提法未免过早,中国的发展才刚刚起步,“中国模式”还远未成型,中国将来的发展在许多方面还存在隐性危机 2.“中国模式”这一提法过于草率,它并没有全面、客观和公正地把握中国改革与发展的核心内容和精神实质,“中国经验”的提出恰恰符合了这种时代的要求,也能全面战象中国发展变化的历史面貌.3

二、“中国模式”内涵

在承认“中国模式”客观存在的基础上,不同的学者试着从不同的角度对其内涵进行解读.

(一)从制度的变迁方面对“中国模式”的内涵进行解读

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制度的形成,既是自己国家和民族特色长期演绎和变革的结果,即“内生性”;同时,它们也不乏吸纳人类社会的文明、文化、政策和规则,在转型国家的改革中,有的时候也被看作为一种“移植性”.4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模式”是新中国建立以来制度变迁的产物.

就制度的内生性而言,在向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市场经济制度主要不是依靠从外部(西方)“引进的”政策和规则,而是根据自己国家的国情和改革进程中形成的政策、规则、路径和方式,逐步实现国家的新制度安排.5

就制度的移植性而言,我们要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在全球化的进程中获的自己的一席之地,谋求与发达国家在全球竞争中的平等地位,改变其不利的国际处境,除了效法这些国家的制度外别无他法,而且从制度的可移植性来看,一些正式制度尤其是那些具有国际惯例的正式制度,是可以从一个国家移植到另一个国家的.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以来取得的重大成效,形成了国际社会所推崇的“中国模式”都得益于对发达国家制度的移植,而且移植成熟的制度可以大大降低制度变迁的成本与风险.6

在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制度变迁的内生性与移植性之间的关系上,将其与西方现度变迁的路线进行了对比,我们可以发现,西方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发端于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所有制结构的变迁.制度变迁的具体路径,体现为“制度环境变迁(产权制度变迁)→制度创新过程(意识形态调整和政权组织形式变迁)→制度绩效”的演进过程.与西方现度变迁的线路路径相比,中国现代化发展模式的演进,以意识形态的制度预设为起点,体现为一个由多元变量因素相弈的变动过程.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一种制度创新的过程,是一种既要面向世界,又要立足于本国国情的“摸着石头过河”的风险性制度变迁.首先要在理论上通过意识形态的制度预设和逻辑证明,来论证制度变迁实践的逻辑后果,以增进人们对预期制度绩效收益的广泛性认同,并进行局部试点推进.7 (二)从“中国模式”与社会主义的关系方面对其进行解读

“中国模式”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着共同的实践基础.“中国模式”是西方学者从全球的高度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理性分析,侧重于横向比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则是国内学者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经验总结,侧重于纵向考察.而且,脱离社会主义制度谈中国模式是不科学的,中国模式的成功则是中国模式的社会主义的成功.8

国外一些学者鼓吹“中国模式”是中国特色资本主义的道路,但是在实际上,“中国模式”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基本特征,彰显了社会主义本质实现的中国个性,具有较强的民族色彩.“中国模式”的实质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当代中国实现形式,“中国模式”的成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中国模式”虽然主张利用外国的和本国的资本主义,主张学习资本主义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但它从来都没有把资本主义当成目标,相反只是把它当作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同时也一再强调利用资本主义的前提,即主体是社会主义,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强调共同富裕,强调社会发展的成果为人民共享,强调避免两极分化. 9

中国模式综述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模式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自考毕业论文、专升本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3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在与前苏联经济改革相比,“中国模式”对经济的改革明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发展经济的体制模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大国的转型模式.进一步分析,中国与俄罗斯等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和转型相比,经济体制改革和转型的目标和定位不同.中国经济改革和转型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俄罗斯等国家是建立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因而具有不同的体制特征.俄罗斯等国家改向为私有主体型的混合产权形态、按资分配为主体的两极分化分配形态、新自由主义(叶利钦时代)或凯恩斯主义(普京时代)的市场调节形态和依赖西方的开放经济形态.10

(三)中国模式的特征

1.政治领域

“中国模式”的政治领域特征是强化政府制度供给功能和经济功能.加强政府的制度供给功能,确保正式制度的构建,在经济改革过程中只能加强而不能削弱政府的地位和作用,否则会严重制约正式制度的供给,进而导致制度缺失和市场经济秩序的混乱. 11在模式的问题上,“中国模式”中存在着两个特殊的概念——“党内”与“基层”.中国的改革,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型改革,同时又非常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一些改革措施的出台,基本上都是基层和地方根据当地出现的问题和压力,进行探索,形成创新经验,然后在各地先试验,再根据试验结果决定是否推广.如果说党内是权力核心层的,它强调的是自上而下的利益协调,那么基层强调的就是自下而上的政治参与,基层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政治权利,是政治的基础.12


2.经济领域

“中国模式”在经济领域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对国有制的改革.中国在晚上基本经济制度的过程中,从“摸着石头过河”开始,逐渐形成了一个开放性的多层次和多元化的所有制结构,即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优势互补”的混合所有制结构.实质上,这是一种多种所有制并存、政府骑着显性以及隐性平衡作用的混合经济模式.13随着公有制成分的下降,有些学者就会认为,“中国模式”的所有制改革,必将导致所有的公有制向私有制转变.但是他们都忽略一个问题,就是公有制和私有制一样,也是有多种的实现形式,国家所有制的改革不是要把公有制改革委私有制,而是寻找一种能够与市场经济相容的实现形式.14

3.文化领域

“中国模式”的文化底蕴十分深厚,既有西方国家所倡导的自由开放,又有马克思主义的务实,也不乏中华民族自身的优良传统.李翔海认为,“中国模式”的一个基本特色恰恰是不照搬照抄外来经验,而是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既以开放的心态直面外来经验,又能以我为主地加以选择和消化,体现了一种兼收并蓄、融合会通的思维方式.现代中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文化传统与西方现代文化的“三星会聚”之地.“中国模式”并未简单地采取非此即彼、互相排拒的态度,而是以开放的心胸,同时从上述三大文化资源中吸收对自身发展有益的养分,并加以融合会通,从而形成了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新的“大综合”.因此,兼收并蓄、融合会通的思维取向构成了“中国模式”具有得天独厚之比较优势的重要原因.15

4.社会领域

“中国模式”在社会领域方面的特征与西方国家的福利型社会大为不同,既能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又可以兼顾社会的公平.朱可辛认为,“中国模式”最主要的构件是效率与公平并重, 秉持共同富裕路线;同时,降低发展成本,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这一构件又与被重新挖掘出的传统文化根基相结合, 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表达, 即 “以人为本”、“和谐社会”.“中国模式”就是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普遍幸福的社会主义模式——这使得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日益显现出人文关怀的特质,增加了对普通民众的亲和力.16

5.外交领域

在对外开放以及交往的政策方面,在“中国模式”指导下的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秉持着谦虚学习而又不盲从的态度,吸收国际上一切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知识.自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国策以来,中国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发展的根本基点,本着平等、普惠、共存的和平发展理念,采取了从实验探索到全面开放的渐进性、主动性、可控性改革策略,实现了关于全球化与国内诸要素互动机制的有效调控,进而在国内诸主体、关系、要素非齐步等量地深入全球化进程中,及时遏制了非平衡性及由此诱发的矛盾激化所极易导致的“贫富分化的社会”“失败国家”“第四世界”等国内分化现象,并不断深化和融入以贸易、资金流动、技术创新、信息网络为主要载体的经济全球化进程.17

(四)中国模式的意义

1.“中国模式”的成功给中国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年均增长914%,是同期美国经济增长率的3倍.目前,中国GDP总量已达到世界第六位;外汇储备位居世界第二;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外贸增长达56倍之多, 2004年达到111万亿美元,比前一年增长30%.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指出,中国经济发展形成“中国模式”堪称很好的经济学教材.18 2、“中国模式”的成功给其他发展模式提供了参考

20世纪90年代以来,“拉美模式”、“俄罗斯模式”与“中国模式”的结果显著不同.作为拉美模式和俄罗斯模式的重要理论基础的“华盛顿共识”,体现了少数发达国家的利益,这种模式使一些国家的经济与政治失去了自主控制能力,结果几十个经济体不同程度地受到了破坏.而“北京共识”作为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模式,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追求经济增长和改善人民生活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19

3.“中国模式”证明了市场与计划的兼容并行,更适合发展中国家

“中国模式”通过实践证明了坚持马克思主义信念,通过对于市场的合理利用,能够达到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目的.相对于西方已经走过的道路,中国的发展道路更加平稳,更少阵痛,更多和谐.20

4.“中国模式”对西方主流经济学进行了挑战

第一,“中国模式”形成的逻辑基础就不能是“经济人”检测定,因为“中国模式”并没有“经纪人”的利益最大化的基础和机制,而应该使用“经济社会人”这一概念;第二,“中国模式”的成功说明市场经济模式不是唯一的成功模式,其包含的资源配置机理是对自由市场经济模式挑战.21

(五)中国模式的未来

1.“中国模式”将以创新为导向

在经济领域的创新,要突出中国特色的基本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创新;在政治领域的创新要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政治,加强法治建设;在文化领域的创新,要在改革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社会领域的创新,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22

2、权利将逐步制度化,逐步突破“鸟笼悖论”

现在的政治体制犹如一个鸟笼,纵向的结构非常好,捉住上端的提手,整个鸟笼便在掌控之中.所谓纲举目张,稳定性很好.但存在两个缺点.第一,横向结构很差,稳定性只建立在纵向结构.第二,鸟笼创造了空间,却解决不了空间的局限性问题.第一,过去 30 年的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已经产生出很多能飞的鸟,成为活跃的市场经济主体.它们需要自由飞翔的空间,要突破鸟笼.但是,如果没有鸟笼,不但目前的政权会失去对经济的掌控,而且整个体制也可能垮掉.第二,鸟笼的横向联系性很差,即政策的横向协调很难.最终要解决这个悖论而又保持持续发展和稳定,还是要从上面谈到的“制度化”入手,从而使中国从改良和渐进的方向完成政治体制的改革.23

3.由“两个过度依赖”向“两个依靠”转变

现有的发展模式在新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下难以继续发挥作用.中国经济增长对内以来于房地产,对外依赖于出口,在新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下,正面临巨大挑战.向“两个依靠”转变,就是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扩大内需,内需的扩大和升级主要以来扩大消费需求,同时主要依赖自主创新能力而不是资源、资本的过度投入.这一增长动力的转变,需要对原来的分配格局、激励机制进行重大调整,建立新的分配格局和新的激励机制,同时加快对制约产业升级、内需扩大的重要体制的改革.24

注释:

1. 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刘树杰,唐健,宋立. 分报告三 从经济学角度看是否存在“中国模式”[J]. 经济研究参考,2012,43:38-40.

2. 李志宁. 21世纪的中国经济将充满变数[J] .书摘,2005(4):38

3. 李克钦,史伟. “中国模式”还是“中国经验”?[J]. 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6,02:23-26.

4. 田春生. 解读“中国模式”的制度内生性[J]. 人民论坛,2008,24:24-25.

5. 田春生. 解读“中国模式”的制度内生性[J]. 人民论坛,2008,24:24-25.

6. 郝宇彪,文俊. “中国模式”的制度移植路径评析[J]. 中州学刊,2012,03:50-53.

7. 张玉,武玉坤. 论制度变迁与“中国模式”的逻辑路径[J]. 江淮论坛,2010,02:40-45.

8. 陈志. “中国模式”概念刍议[J]. 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6,03:98-101.

9.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金融危机与经济学理论反思"课题组,胡乐明,刘志明,张建刚. 国家资本主义与“中国模式”[J]. 经济研究,2009,11:31-37.

10. 程恩富. 中国模式的经济体制特征和内涵[J]. 经济学动态,2009,12:50-54.

11. 何自力,乔晓楠,李菁. 中国模式与未来道路探索[J]. 社会科学研究,2009,02:54-59.

12. 杨玉凤. 从“中国式”看“中国模式”[J].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06:122-125.

13. 丁霞,颜鹏飞. 解读“中国模式”:基于经济发展的视角[J]. 社会科学研究,2011,03:19-25.

14. 杨永华. 中国模式的理论基础:市场经济与公有制相容性[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115-120+160.

15. 李翔海. “中国模式”的文化解读[J]. 河北学刊,2011,06:171-176.

16. 朱可辛. 发展中的“中国模式”[J].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9,05:26-31.

17. 丁霞,颜鹏飞. 解读“中国模式”:基于经济发展的视角[J]. 社会科学研究,2011,03:19-25.

18. 《香港商报》2003年9月18日

19. 宋林飞. “中国模式”的成功、特征与未来[M].当代中国成功发展的历史经验——第五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20. 周弘.全球化条件下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J].中国社会科学,2010(2):2-10

21. 乔榛. “中国模式”对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挑战[J]. 政治经济学评论,2011,03:75-86.

22. 何自力,乔晓楠,李菁. 中国模式与未来道路探索[J]. 社会科学研究,2009,02:54-59.

23. 叶蕴. “中国模式”的未来——专访黄靖教授[J]. 南风窗,2009,20:26-29.

24. 王小广.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调整与战略思路[J]. 改革,2010,08:3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