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命哲学照亮教师:教师是什么

点赞:28423 浏览:13096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教师是什么?运用生命哲学照亮教师,我们发现:教师是一个本能冲动的存在;是一个环境共生的存在;是一个历史承续的存在;是一个精神自治的存在.

关 键 词:生命哲学;教师;生命;存在

基金项目:[F]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大学教师校本培训制度研究”(湘教通[011]315)

作者简介:[F]唐松林,男,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湖南长沙41008);聂英栋,男,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6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169(013)03014006收稿日期:[F]013015

运用生命哲学关照教师,发现教师是一个生命的存在.这种生命是一个以内在冲动为核心的、自然的、历史的、文化的、经验的、具有时间延续性与空间广延性的整体的存在.教师的这一生命的本质,决定了教师本能的、历史的、经验的、境遇的、主体的、生成的多样化生存发展模式.

一、教师是一个本能冲动的存在

生命是一个内在的本能冲动.生命不仅是一个会跳动的躯体,而且是一股强劲的、永不停息的内在冲动[1].这种冲动使得个体的运动得以进行.人们依赖于冲动去所作所为.正是依靠这种冲动,生命才得以生长起来.柏格森曾形象地描绘了这种生命冲动,它“像一颗炮弹突然之间炸裂成了碎片,而那些碎片本身也是炮弹”(P90).生命的冲动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如、需要、动机、兴趣,理想等等,既有生理的和心理的,也有社会性与文化性的.费尔巴哈曾说过人类一切意向、努力、行为的根本意义,正是人性本性本质的满足,正是人类利己主义的满足[3](P13).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需要构成了人类真正的内在本质.他说:“人是一种不断需求的动物,除了短暂的时间外,极少达到完全的满足的状况,一个满足后往往又会迅速地被另一个所占领.人几乎总是在希望什么,这是贯穿人整个一生的特点”[4](P1).中国古语云:“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诸多理论构想以及日常俗语,都证明了人内在冲动的存在,并且非常强大.但一直以来,社会的正统思想、道德价值、审美观点与政治制度等,常常极力地去掩盖、去克制这种内在冲动,认为冲动具有破坏的、低俗的、肮脏的性质,所以历史上许多人羞于承认与言说这种冲动,但这些都是欲盖弥彰.

用生命哲学照亮教师:教师是什么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教师发展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学位论文、函授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9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教师是一个本能冲动的存在.理由在于,教师首先是人,其个体生命正是依赖冲动去所作所为,在适应与变革外部环境的过程中,连续不断地满足自己的需要,改造着客观世界,也创造了自身.“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会做.”[5](P188)现实人的需要乃是现实人从事活动的内在动力.教师身处教育场景,背负教书育人的使命,其生存的需求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促使其谨慎地面对教学,面对学生,慎思教学方式和师生关系,并进一步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生成教学技能,增长教学才干,生成教育智慧.这样,教师的活动外化为一种教学形态,成为学校中具体可感的教育教学情景.教师本身携带的本能冲动,乃是教师德行与理性的端倪.只有尊重教师本能的冲动,才能有效提升其德性与理性的品质.人类生来不但具有理性的本能,还有一种理性行为的倾向.人们总希望自己的行为是合理的,这是不言而喻的.另外,“人类本性中存在着仁爱的情感”[6],仁爱是教师师德的重要内容.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引导与激发,它就可以成为现实的教师德行.如孟子从人性善的端倪出发,阐释了仁慈德行.“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教育的任务,就是要求其放心,恢复人的先天的本性”[7](P37).我们可以循孟子之道,导人之天性,生成教师的诸德行与理性.

现代教师发展模式构建于一套以客观知识为理论核心的现代化模式之下,教师专业发展演变为外在于教师的各种各样的培训.这种模式虽然有其积极的意义,但是,它是一种外在于主体的力量,抑制了教师内在的自然冲动,并产生了诸多流弊.首先,一些教师对于各种培训勉强接受,敷衍了事.传统的教师培训是由教育行政部门发起的,以指令性为管理特征.这些培训容易忽视教师的主体性以及在其生命实践中的自然本能与需求,教师长期处于被控制、被管理的境地.因此,“面对上级部门的各种教师发展的培训,有些教师虽然迫于各种压力认可并勉强接受,但敷衍了事.”[8]其次,脱离生命冲动的教师发展,很难使教师有安全感与幸福感.“教师作为一个完整生命的个体,其幸福应该是各种需要得到满足后的愉悦体验.也即教师的幸福是以个体自身的需要满足作为前提的.当其生存的物质需要——吃、住、行、医疗等得到满足,精神需要——尊重、关怀、爱、自由的需要以及个体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得到满足时所具有的持续的愉悦体验.”[9]一定的物质保障是教师幸福的基础,但教师立足于学校生活,超然于物质之上的精神追求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是教师永恒快乐的源泉.“这时教师才会感受到生活的完满与生命意义的充盈,他才会获得精神的自由.”[9]忽视教师的内在冲动,教师的生命意义必将萎缩,生命无幸福可言.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唐松林,等:用生命哲学照亮教师:教师是什么

尊重教师的生命,便是尊重教师的内在冲动,让他们自然的释放自己,满足他们的生活需要,让其生命得到充盈的生长.为此我们须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厚生.教师是人不是神,他们有最基本的物质需求,物质条件是其教育人生的基本保障.元代学者许衡也说过:“为学者治生最为先务,苟生理不足,则于为学之道有妨.”[10](P49)教师以教书育人为己任,首先要解决生计问题,这是一个朴素的道理.二是宽松.教师作为拥有主体性的个体,有其特殊的需求、创造与选择的自由,要创造宽松的环境使教师获得心灵的自由与解放,只有心灵的自由与解放,他们才有可能发挥自己的教育潜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体验自己的人生幸福.三是立法.立法的目的,首先在于保护主体的自由,激发乡村教师的个人价值力量,期望他们的思想与行动回归自由、选择与创造,而不被动、遵守与盲从;其次在于保障教师的生计需求.立法就是建立保障教师物质待遇的法律.改造教师的生存处境,美化校园环境,完善学校设备,增加教师工资,创造良好的教师流动机制.立法还是建立保护教师自我创造与自由的法律.尊重其自我定位、自由选择的权力,促进其找准自己的位置,发挥其内在的动机与创造热情,以实现其职业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