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人非正式群体综述

点赞:25179 浏览:11790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军军事社会学的兴起,人们开始了对军人非正式群体的研究.军队同社会其他领域一样,不可避免的存在非正式群体,通过考察非正式群体的涵义及其产生的原因,准确把握其特点、类型,充分利用其积极作用,克服其消极作用,对官兵的成长进步、构建和谐的内部关系以及军队战斗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 键 词】军人;非正式群体;综述

群体按其构成的原则和方式划分,可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军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军事组织如同其它工作组织一样,是正式的和非正式的社会系统的结合.我国对军人非正式群体的研究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才开始,相比社会其他领域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但却对人们对军人非正群体的认识、控制和引导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军人非正式群体的内涵

我国军事社会学开创以来,一些学者就尝试着结合社会学和我军实际对非正式群体进行定义,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

我国军事社会学学科创始人许祥文认为:“在军人非正式群体中,成员间通过经常性的自由交往,形成了一些不言而喻的规范和角色期望,大家自然地结合在一起.”张明儒,张运德等认为:“官兵非正式群体是指没有正式编制,主要以情感联系为基础而自发形成的官兵群体.”张明庆指出“军人的非正式群体是相对于正式群体而言的,是指没有正式组织规定和正式组织批准,由军人自发组成的群体”.从上述定义中可以看出,虽然对军人非正式群体定义的表述不同,但其涵义大致相同,即军人非正式群体是指不按正式编制组成,而以成员的情感联系自发组成的群体,这一观点目前得到学术界普遍的认可.

对军人非正式从这些概念定义中我们可以得出:一是我军非正式群体是相对于正式群体而言的,非正式群体是一种自然结合的、成员活动与成员相互关系无明文规定的、组织结构无固定形式的群体.二是军事社会学领域同其他社会领域一样,既存在正式群体如班、组、科、处、室等等,也存在诸如“老乡”、“老战友”、“校友”、“球友”等各类非正式群体.

二、军人非正式群体的研究内容

我国对军人非正式群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军事社会学、军事心理学及管理学领域,其研究的范围主要包括军人非正式群体的成因、类型、特点、影响及调控.

(一)军人非正式群体的成因

军人非正式群体是客观存在的,其成因是多方面的.杨亚平、祁永信认为:“思想观点相似,兴趣、爱好一致,环境、经历相似,性格、脾气相似”是军人非正式群体形成的主要原因.张明庆认为:“一个军人的某些个人需求无法在正式群体中得到满足时,就可能在正式群体内或跨越所属的正式群体与其他成员建立非正式关系.”此外李涛、吴建业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了军人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原因,认为军人非正式群体的产生缘于个人心理和利益需求.基于上述的研究,我们认为军人非正式群体的产生是由于在个人的需求在正式群体中无法满足,而以感情基础上的,在共同的工作或生活中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行为习惯和利益追求而形成的.

(二)军人非正式群体的类型

关于军人非正式群体的分类,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同按照其形成原因来划分,基于这种相同的依据,其具体分类情况也大同小异.具有代表性的有卢金桂、胡鹤仙、陈立新的《简明军队青年工作学》,季世庆、张信兴的《军事社会学》,姚琛臣、孙祥敏的《关注基层非正式群体》.综合他们的观点,军人非正式群体的类型概括起来主要有:情感型、地缘型、志向型、爱好型、利益型等等.除了根据成因分类外,还有不少学者同时还将军人非正式群体按其影响和作用划分为积极性、中间型、消极型和破坏型.需要说明一点的是,现实中,不同类型之间的非正式群体没有严格的界限,我们只需要认清其本质即可.

(三)军人非正式群体的特点

非正式群体的特点主要是相对正式群体而言.军人非正式群体的特点除了与社会其他领域的非正式群体既有共同之处,如存在普遍性、形式多样性、形成自发性、信息通灵性以及核心人物作用突出等特点,也有军队特殊之处.杨亚平,祁永信指出,军人非正式群体因军队性质和环境的特殊性,导致其内聚力、群体意识、荣誉感都比一般社会非正式群体更强.郝唯学、何军认为军人非正式群体还具有“较强的自卫性和排他性”.笔者认为除上述特点外,由于军人受到严格的政治纪律法规纪律的约束,其特点更具有隐蔽性,群体成员的数量相对要少.

(四)军人非正式群体的影响

非正式群体的影响和作用是相对于正式组织的目标实现而言.目前我国学术界普遍采用两分法视角来探索其影响和作用,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对军人非正式群体影响的研究也沿袭了这一观点,相关学者分别从正负两方面对其影响进行了研究和论述.季世庆、张信兴认为军人非正式群体可以“提高军人社会化的水平”,同时也会“影响或阻碍军人社会化过程的顺利进行”.杨亚平,祁永信认为:“军人非正式群体可以疏通军队内部关系,增强组织的凝聚力”;但同时也容易“发展成‘小团体主义’,产生排他性,破坏集体团结.”此外王博、卢金桂、李玉红、李云清等人也进行了相关的研究.综合上述研究观点,可以将军人非正式群体的影响表述为:既可以满足官兵情感交流需要,又容易造成个别人被孤立;既有利于团结,又容易导致分裂;既便于信息沟通,又容易导致小道消息的传播;既可以弥补正式组织的不足,又容易产生对抗.

军人非正式群体综述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社会学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电大毕业论文、在职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2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五)军人非正式群体的调控

军人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仅仅依靠行政手段,一味采取打压取缔的方式,不仅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导致其与正式组织间的对抗,不利于部队目标任务的实现.这一点在学术界已经取得了高度一致的共识.如张明庆强调要端正对非正式群体的认识,他认为:“人民军队中的非正式群体不是军人正式群体的对立物.非正式群体所维护的基本准则、目标都是符合军人原则和军队目标的”,因此要“深入调查,正确判断性质;针对特点,利用积极因素;加强调控,消除消极影响.”惠淑英提出要“合理利用非正式群体,为实现连队集体的目标怎么写作.”等等.至于如何进行调控,不同的研究者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论述,其总体思路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利用军人非正式群体的有利因素,让其为组织目标实现怎么写作;通过控制和引导,消除非正式群体的不利因素;加强正式组织建设,提高正式组织吸引力,让其发挥主流作用.三、军人非正式群体的研究趋势

从目前研究总体情况看,对于军人非正式群体,其研究的数量和质量相比社会其他领域还有很大差距;研究所借用的理论比较单一,缺乏综合性和系统性;研究方法多见于对基本概念、观点的简单阐述,而缺乏实际的调查研究和深层次的逻辑推理;研究范围局限在传统概念上的非正式群体,而对新情况研究不足,特别是欠缺对社会多元化发展和网络的发展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未来对于军人非正式群体的研究将往以下几个趋势发展:一是在社会学与心理学相互渗透和融合基础上,深入研究非正式群体理论.社会学对非正式群体的研究将结合心理学对个体的微观层面研究,使研究更具有全面性.二是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以实证研究的形式分析军人非正式群体的作用和影响,增强理论的说服力.三是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虚拟性的非正式群体将越来越具有代表性,将来的研究也会紧跟这一趋势.

世庆,张信兴.军事社会学[M].军事科学出版社,1990.

[12]姚琛臣,孙祥敏.关注基层非正式群体[J].政工学刊,2007,09.

[13]郝唯学,何军.军事心理学系列教材[M].军事科学出版社,2003.

[14]季世庆,张信兴.军事社会学[M].军事科学出版社,1990.

[15]杨亚平,祁永信.军事社会学概论[M].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

[16]惠淑英.军队基层实用心理学[M].海潮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李磊,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研究生管理一大队学员15队硕士研究生,军队政治工作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