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学院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调研

点赞:23423 浏览:10752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通过抽样问卷调查,分析了H学院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和就业心理现状,并根据分析提出了建议:一方面加强对大学生就业技能指导和就业心理的疏导,另一方面要发动社会、学校、家庭形成教育合力、形成良好的就业环境.

关 键 词: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0-0181-02

一、问题提出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是当前全社会非常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为了了解当前高校不断扩招、国内外经济形势持续低迷等背景对大学生就业现状和就业心理的冲击,提高指导大学生就业的针对性,加强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本文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以H学院2012届毕业生为调查对象展开调查,了解大学生对就业相关问题的看法和存在的问题.

二、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为了了解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本次调查随机抽取H学院2012届毕业生,涵盖了文史、经管、理工等专业类别学生为调查对象,同时涉及到农村和城市户籍的大学生.本次问卷共发放问卷1100份,回收1049份,其中有效问卷1000份,有效率达95.33%.

(二)调查方法

本调研主要采用自行设计的《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的调查问卷》进行调查,调查结束后对数据进行了相应的统计学分析.

(三)质量与统计学控制

为确保数据质量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调查问卷由经过培训的人员统一发放并回收,调查数据由专人输入计算机并运用SPSSV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获得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并同时对数据进行检验及分析.

三、分析与结论

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既包括大学生对就业环境的认知和态度,也包括对就业准备、就业能力、就业主动性的认知和情绪状态.下文是作者以调查数据为基础的调研分析:

(一)大学生对就业形势普遍感到焦虑

在“你认为现在的就业形势如何”的调查中,有48.5%的大学生认为形势严峻,认为形势较好的仅占4.5%.可以看出,大部分大学生对就业形势持悲观的态度,原因可以归结为国内外的经济不景气、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供过于求等因素.从学科分类上来看,选择就业形势严峻的学生中有71%是文科类学生,29%是理工类学生.从户籍分类上分析,选择就业形势严峻的学生农村大学生有62%,城镇大学生占38%.由此可见,文科类的就业形势比理工类要差,农村大学生比城镇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严峻,文科类、农村户籍大学生对心理疏导和就业指导的需求更为迫切.

(二)大学生对就业准备的认识不足

在“你认为自己应该为求职做什么准备”的调查中,大部分大学生都选择了两个以上的选项,从选择的频率来看:80.9%的大学生选择进行社会实践,51.5%的大学生选择选择了努力学习专业知识,44.1%的大学生选择参加各类校园活动,但也有4.4%的大学生没有明确目标.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知道,大部分大学生都能够摆正自己的位置,过去那种“天之骄子”的观念已经不存在了.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当前大学生在面对就业时还存在一个“短”、“平”、“快”的错误观念,将实用主义放到了第一位,把就业需要的社会实践技能摆在了最重要的位置,而将专业知识的学习放在了次要的位置.而理论学习是作为在校大学生必须始终牢记的主要任务,必须始终将专业技能作为就业准备的重中之重,因而只有把学习搞好了才能为就业提供充足的准备,那种将社会实践摆在理论学习之上的看法是不恰当的,必须予以纠正.

H学院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调研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学生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毕业论文、本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6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三)大学生对就业能力认知存在偏差

在“你认为自己目前最欠缺的素质主要是什么”的调查中,有52.9%的大学生选择了人脉拓展能力,27.9%的大学生选择创新能力,16.2%的大学生选择良好的沟通与交流能力,7.4%的大学生选择工作或实习经验,5.9%的大学生选择专业知识和技能,1.5%的大学生选择其他.从调查数据中可知,大学生将社会上的一些市侩观念带入了校园,社会关系高于一切成为了一部分大学生的座右铭.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大概是受到社会事件的影响,特别是在升学、就业等问题上存在“拼爹”效应等的负面冲击,从而使得许多大学生对就业能力认知存在一定的偏差:似乎有了好的社会关系就可以在职场上一帆风顺,而将专业理论的学习、创新能力的培养、工作经验的积累等等都抛诸脑后.因此,社会、学校和家庭有必要将正面的信息传递给大学生,纠正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认知偏差.

(四)大学生就业主动性存在分化现象

在“如何寻找就业机会”的调查中,有60.9%的大学生选择招聘会现场,44.1%在就业网站发布就业资料,有39%的大学生选择等待熟人介绍,还有20%的大学生选择不知道.从户籍上看,城镇大学生的就业主动性比农村大学生差,选择不知道如何寻找就业机会的20%大学生中,城镇大学生占到了18%.另外,城镇大学生比农村大学生更倾向于等待熟人介绍,选择等待熟人介绍的39%大学生中有28%是城镇大学生.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就业主动性存在两个极端,一部分大学生努力通过各种渠道积极应聘,主动寻找就业机会.而另一部分大学生则将工作的希望寄托在家人身上,甚至对就业问题不关注.存在这种分化现象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长期过于迁就的城镇家庭教育对这部分学生可能产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认识,过分地以来家庭和他人的帮助,在就业问题上缺乏主动性.因此,家庭教育的情况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必须让家长转变观念,发挥好家庭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方面的作用.

(五)大学生择业观念趋于理性

在关于“如何看待就业”的调查中,有73.5%的大学生选择先就业,后择业,17.6%的大学生选择一步到位,有固定收入,4.4%的大学生选择不就业,继续深造,5.9%的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在“就业意向”的调查中,52.9%的大学生选择国有企业,51.5%的大学生选择外资企业,39.7%的大学生选择民营企业,20.6%的大学生选择政府部门,22.1%的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只有11.8%没想过.从结果上看,理科类大学生倾向于自主创业,文科类大学生倾向于选择稳定的政府部门、国有企业工作,工科类学生择更倾向于外企、私企.总体而言,经过长期的大学生就业困难和高校对就业指导的重视并,大学生对于追求“铁饭碗”的就业观念已经有一定的改变,不再将就业视野仅仅局限在国有企事业单位,大学生就业更趋向于理性.四、建议与措施

大学生就业心理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做好大学生的就业工作,解决大学生的心理疏导难题,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三方的共同努力.

(一)社会整合多方力量创造良好就业环境

社会的支持程度是大学生就业心理教育取得成效的关键.由于社会生活覆盖在大学生的每个角落,特别是关于就业形势、就业心理问题更是如此,因此,社会如果能够形成关心大学生就业、关注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良好氛围.一方面在新闻舆论上对大学生的就业困难不要过度夸大,多做正面报到和正面引导.另一方面,政府部门要及时制定支持和鼓励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在税费、场地、启动资金等给予优惠和帮助,切实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此外,社会还需通过政府等力量调节劳动力导向和就业机会的供给,尽可能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的同时引导大学生投身于国家需要的岗位上.

(二)学校根据专业、年级、户籍等有针对性地加强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教育

高校要发挥好人才资源的优势,在理论研讨、日常教育、宣传发动、心理疏导等方面要体现出优势,让学生在大学的美好时光中既学会专业知识又能掌握一定的心理知识.特别是高校在软硬件设备设施、教学技能手段、师资等方面的优势是别的地方无法比拟的,这些都更有利于学生接受教育.大一阶段是大学生就业观念朦胧的时期,这个阶段可开设就业指导方面的导入性课程,让大学生能够在入学教育阶段开始就指导本专业的就业方向,树立专业意识,并针对不同的专业就业形势提供心理疏导.大二阶段是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形成时期,可以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栏目,如举办职业技能大赛、主办各种专题讲座、主题班会、讨论会等方式对大学生的就业观进行引导和教育.大三、大四阶段是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趋于成熟的时期,针对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就业困难、就业挫折、就业信息、就业信心不足等问题,高校可以通过聘请专业的心理指导老师、职业生涯规划师、成功校友返校讲座等,有针对性地设立就业辅导课程,将21世纪信息化程度较高的青年就业心理的指导问题系统化、科学化.

(三)家庭教育提供坚强的就业后盾

家庭教育是大学生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生就业教育质量的高低.我国家庭传统教育思想是对孩子统包统管、封闭保护,宠爱有加,对困难、挫折教育引导不够,使很多大学生从小娇生惯养,养成依赖感,失去独立性.这种情况突出地发生在城镇家庭身上,城镇大学生在生活的独立性、就业的主动性、就业技能的认知等方面都受到了家庭的严重影响,城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普遍低于农村大学生.因此,家长必须首先改变观念,立足于当前的就业形势,树立起良好的就业理念,摒弃就业歧视和对子女就业的过高要求.其次,掌握一定的教育技能和就业、心理方面知识,使家长在引导大学生的过程中能够通过恰当的技巧和渠道与孩子取得有效沟通,使大学生能够客观的认清自己,培养大学生形成自食其力、敢闯敢拼的良好品质.最后,家长在鼓励大学生就业时让其了解到家庭永远是其坚强的后盾,在一定程度上及时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免去其后顾之忧.


综上所述,H学院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情况总体比较平稳,但有几个突出的特点和问题:一是大学生对就业准备的认识不足;二是大学生对就业能力认知存偏差;三是大学生对就业能力认知存偏差;四是大学生就业主动性存在分化现象;五是大学生择业观念趋于理性.为此,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三管齐下,共同解决好这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