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新疆民族舞蹈

点赞:4216 浏览:1553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中图分类号:J703文献标识码:A

新疆位于中国西北边陲,总面积166.49万平方公里,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六分之一,周边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蒙古、印度、阿富汗等8个国家接壤;陆地边境线长达5600多公里,占中国陆地边境线的四分之一,是中国面积最大、陆地边境线最长、毗邻国家最多的省区.

在新疆这辽阔的土地上有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柯尔克孜族、蒙古族、锡伯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满族、达斡尔族、俄罗斯族、塔塔尔族等13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现在还有其余东乡族、壮族、撒拉族、藏族、彝族、布依族、朝鲜族等47个民族.

新疆的少数民族众多,大多数都是能歌善舞的名族,并且都发展有自己民族特色的舞蹈.大家最熟知得新疆舞一般都是维吾尔族舞蹈,维吾尔族舞蹈主要分为赛乃姆舞,萨玛舞,刀郎舞,纳孜尔孔姆舞.赛乃姆舞是广泛流传于维吾尔族中,“赛乃姆”亦称“赛兰木”.据《突厥语大辞典》记载,“赛兰木”原指地名,在中亚一带.16世纪,赛兰人大批迁徙新疆库车地区定居.他们的原居地是古代“康国乐”、“安国乐”的故乡,历史上以“胡旋舞”、“柘枝舞”著名.赛乃姆是以音乐为伴奏的舞蹈,并无规定动作和程式.一般由男女成对而舞,人数不限,舞时歌者不舞,舞者不歌,随着音乐情绪的发展而发展,最后总是在热烈地快板中结束.各地赛乃姆均以其音乐风格的不同而异,但一般舞蹈动作并无十分明显的差异.萨玛舞这种舞蹈主要流行于喀什、莎车一带.从维吾尔族信奉伊斯兰教以来它就一直伴随着伊斯兰教的礼拜活动而存在.每逢库尔班节和肉孜节,便有成千上万的群众在众人“阿拉――”的呼喊声伴奏下跳起这种粗犷、奔放、节奏强烈的二拍子舞蹈.舞者均为男子,动作简单始终贯穿一种不太快的原地低头旋转.刀郎舞这是流行于刀郎地区的维吾尔族舞蹈.是一种男女成对的群舞,其舞蹈动作的优美、舒展、矫健、刚劲有力可居维吾尔族民间舞蹈之首,此外,舞伴互相换位、交错、配合的默契又别有一番韵味.舞蹈动作难度较大.随着音乐伴奏速度的逐渐加快,舞蹈进入,人们跳起一种原地快速旋转的动作,至此,已具有一定程度的竞技性,不支者逐渐退场.有些人会晕倒在地,坚持至最后者为胜,受到人们的赞扬和喝彩.纳孜尔库姆舞流行于哈密、吐鲁番、鄯善、托克逊等地.是一种由男子表演的单人歌舞,以其诙谐、滑稽的内容、动作和独特的蹲步舞蹈区别于任何一种维吾尔族民间舞蹈.


新疆舞蹈除了上述这些大家比较熟知的维吾尔族舞蹈以外还有不少其他名族的舞蹈.像哈萨克族的哈萨克舞蹈也是很有代表性的,哈萨克族的舞蹈生动地反映了哈萨克人们的生活风貌,具有浓厚的牧业生产的各种特点.“卡拉角勒哈”是哈萨克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它广泛流传于新疆境内的哈萨克族居住区.卡拉角勒哈是哈萨克语,意为“黑色的走马”.哈萨克族有一句古老的谚语:“歌和马是哈萨克的两支翅膀”.马是哈萨克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和伙伴,而“黑走马”更是马中尤物,它形象剽悍雄壮,通体黑亮,走时步伐平稳有力,姿势优美,蹄声犹如铿锵的鼓点.骑上黑走马,犹如进入一种艺术境界,人在舞,马亦在舞.由此而形成了以卡拉角勒哈命名的民间舞蹈和同名乐曲.卡拉角勒哈男性的动作轻快有力,刚健苍劲,模仿黑走马的走、跑、跳、跃等姿态,在全身一张一弛的律动中表现狙犷、剽悍和豪放的风格.女性的动作优美舒展、活泼含蓄,如显示姑娘美丽而自豪的“花儿赞”,窥视恋人的“羞窥”,前俯后仰的“展裙吊花”等.男女的这些动作,都包含着特定的内容,与表演者的内心情感和幽默诙谐的面部表情融为一体,并根据舞者自身水平可以自由发挥,不断增加新的内容和动作.表演者时常把劳动和生活中具有浓厚特色的各种动态揉进舞蹈之中,使卡拉角勒哈的舞蹈语汇和表演内容更加丰富多样,并由此衍化出诸如“擀毡舞”、“挤奶舞”、“绣花舞”、“拉面舞”等舞蹈.还有塔吉克族舞蹈,塔吉克舞蹈可以说是塔吉克人生活的一部分,塔吉克人能歌善舞,无论是牧民或是农民,都喜欢跳舞,其舞蹈动作丰富多彩,极富美感.塔吉克舞蹈主要有鹰舞、马舞、刀舞、木偶舞:鹰舞,塔吉克族被视为“鹰之族”,他们对鹰有特殊的感情,鹰舞是他们最喜爱的舞蹈.鹰舞多以双人舞形式在喜庆佳节或家庭晚会中表演.从内容到形式皆模拟鹰的动作.跳舞时,众人围坐或半围坐,男女相邀,成双而舞;有时若干对舞伴同时表演.男子舞姿俊健、纯朴、粗犷.主要动作有伸展双臂(前臂较高,后臂较低),前后摆动,舞步灵活多样.时,激烈抖动双臂并摊开双掌,向左右旋转和侧身跃起,作雄鹰展翅,搏击风云之势.女子舞步和舞姿略同男子,仅步距比男子小而轻盈.双手在头部向里或向外旋抹,动作舒展而柔和.以手鼓为主要伴奏乐器,通常7/8为舞蹈基本节奏,间以口哨击掌和呼喊“拉泼依”烘托气氛.马舞,塔吉克语称“阿路戛玛克”.表演者一至二人,腰系马形道具,边唱边舞或先唱后舞,歌词多赞颂马善走山路、健壮顽强,舞蹈则表现急驰,缓行、登峰、越涧等情节.动作有跳、跑、闪、转等.有专门曲调,节奏为7/8拍.刀舞,多为独舞,舞者持波斯式长刀表演.节奏为7/8拍,有专用伴奏曲调.技巧高难,动作有挥刀进、错步跳、劈转等,颇具古代武士之风.此舞目前民间已鲜见.木偶舞,塔吉克语称“旦弓巴恰衣克”,意为“乖孩子”.表演者左手持一木棍,上扎小男孩木偶;右手抚摸哄逗,载歌载舞.表演幽默、风趣.乌孜别克族与其他突厥民族一样,能歌善舞,舞蹈在传统的生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在节日或娱乐活动中,男女老幼,无拘无束,尽情歌舞.乌孜别克人还常自发举办群众性的歌舞晚会,称“麦西莱甫”.麦西莱甫多选择较宽阔的场地,形式活泼,人数不限,可对舞、单人舞和群舞.舞蹈形式多样,较有民族特色的有“木那佳提”、“小帽舞”、“哈拉缯”等.木那佳提是传统民间舞蹈,舞者手腕、脚腕及肩部皆系铜铃.舞时铜铃叮当作响,气氛热烈.常用步法有单脚移步、单脚跺步和单脚蹲步等.手部动作尤为丰富.多为一人表演.小帽舞也是传统民间舞蹈.女子独舞,属习俗舞蹈.因时有绣花帽动作,故有其名.舞蹈动作源于劳动生活,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舞时,舞者身着袷袢,动作多用抖肩.常用步法有碎步,点步,富有弹性和棱角.哈拉缯属劳动舞蹈,亦由妇女表演,多模拟妇女家务劳动动作,如切菜、洗菜等.一般用进退步,情绪欢快、热烈.塔那瓦尔是在乌孜别克族民间舞蹈基础上创作的,由女子群舞.其突出特点是每一乐句结尾时均突然停顿.作品表现了乌孜别克姑娘含蓄而热情的风采.作品选用民间的点步走、错步、拍手、跺脚、颤抖前肩、弯腰等富有特色的动作,更不乏面部表情,其眼睛、眉毛的表演尤为动人.舞姿舒展,韵律突出,富有雕塑美.

简述新疆民族舞蹈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民间舞蹈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本科论文、在职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9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新疆地区自古就是中、西交通要道,也是古西域乐舞盛行的地方.中原文化及印度、伊朗文化为主,对新疆文化的发展起过重要的作用,而西域乐舞对中原及其他地区乐舞,也有深远的影响.汉、唐著名的于阗乐、疏勒乐、龟兹乐、高昌乐、伊州乐等都出自新疆境内.新疆现在依然保持着乐舞风习,流传各具特色的舞蹈形式.这些舞蹈大多与新疆著名古典音乐结合,许多小型表演性节目,多在群众欢聚娱乐中进行,促进了民间舞蹈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