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翻译文化

点赞:2431 浏览:729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翻译”一词最早见于《隋书经籍志》,当时是特指东汉以来佛教经典的汉译活动.宋释法云撰《翻译名义集》(1143年)称:“夫翻译者,谓翻梵天之语转成汉地之言,音虽似别,义则大同.宋僧传云:如翻锦绣,背面俱华,但左右不同耳.译之言,易也.谓以所有,易其所无”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翻译”早已不限于梵文佛典的汉译活动,不仅成为中国文化在吸收外来文化或与外来文化进行交流时沟通不同的语言文化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世界各国在进行文化交流时的重要工具.翻译本身是一大文化事业,而译者就是文化的传播者和文化的创造者.通过比较翻译对两国文化的影响,深入了解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性.

关 键 词 :翻译 、日本、文化

相对于其他文化来说,翻译对于日本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更加重要,因为历史上日本正是通过外来书籍的大量引进和翻译,积极主动地与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进行交流和学习,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富有特色的日本文化的,日本人是有意识并有选择的,既汲取了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中的精华,又保留了本民族文化的主体,使日本文化成为多元复合的有机统一体.

特别值得重视的是近代以后因为日语的翻译书籍扼要地介绍了西方近代思想学说和科学技术的概要,所以19世纪下叶和20世纪初中国的翻译家们反过来又把翻译日语书籍当作吸收西方先进文化的捷径.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日本的翻译活动不仅对日本文化本身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波及到了中国文化.

1. 有关“翻译”

翻译是如何产生的?在两种语言以上的地方,需要交流,就会有翻译.翻译的历史可以说是跟语言的发展一样早而久远.古代不同的部落需要交流,于是产生了翻译.所以,简言之――有语言的时候,就会有翻译.而笔译,则是在语言和文字都出现后,才开始出现的.翻译是应不同语言的部落和人类需要交流的需要而产生的.

笔者认为,翻译的开始是历史发展的开始.从两个不同的村落、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圈开始的交流,都可以看作是翻译的原形.

2. 翻译与文化的关系

日本在汉字传来前没有自己的固有文字,以刻木、结绳为记事方式,汉字是何时传来、何时开始使用的已不可考.根据日本第一部书面文献《古事记》的记载,四世纪应神天皇年间有百济国学者王仁进献《论语》十卷、《千字文》一卷,这是中国典籍进入日本的最早的记录.在五世纪时大和朝廷就已经可以正确地使用汉文了,478年倭王武给中国南朝宋皇帝的奏文就是熟练的汉文.

3. 翻译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

为了更加直接地吸取中国的先进文化,推古十五年(607年)圣德太子任命小野妹子为使者,鞍作福利为翻译前往隋朝,并从第二次的遣隋使开始派遣留学生和学问僧随同前往学习佛教等.630年舒明天皇首次派出了遣唐使,在以后的三百多年里先后派出了18次遣唐使,实际入唐15次,致力于输入唐朝的典章制度和思想文化,并在日本普及推广,结果中国文化对日本社会的影响日益广泛.连朝廷官职也多模仿唐朝名称,建筑、风俗、朝服等生活方面也是唐风盛行一时.圣德太子主持制定的的《十七条宪法》作为政治准则,深受中国政治思想的影响,而且文字上多处取材于《周易》、《尚书》、《左传》、《论语》、《诗经》、《孝经》、《礼记》、《庄子》、《史记》、《昭明文选》等中国古典文献.随着平检测名、片检测名的使用,日本文学出现了日语的表现形式――和歌和物语文学,但在内容上也同样受到中国诗文以及古小说的影响.在最古的和歌集《万叶集》中随处可见中国六朝诗以及唐小说《游仙窟》的痕迹,紫式部的长篇小说《源氏物语》也被指出是受白居易《长恨歌》的启发.

4. 翻译对于日本文化的影响

相较于其他文化来说,翻译对于日本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更为重要,因为历史上日本正是通过对外来书籍的大量引进和翻译,积极主动地与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进行交流利学习,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富有特色的日本文化,甚至可以说日本的文化史就是一部翻译的文化史.在这种移植和引进外来文化的过程中,日本人是有意识并有选择的,既汲取了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中的精华,又保留了本民族文化的主体,使日本文化成为多元复合的有机统一体.

5.汉语对日语翻译的影响

在这种社会趋势下,一般日本人认为汉文汉学有碍于日本对欧洲近代学科的学习,再加上从幕末时期起由于当时日本人随意使用检测名文字记录发音,造成日语本身的混乱,在国学家中间掀起了国字改良运动.而由于汉字的繁杂难记,更由于简便合理的罗马字体系所代表的兰学等西方先进文化的影响,国字改良论往往与汉字废止、汉学排斥论联系在一起.明治以后中国文献已经不能吸引日本翻译家的兴趣,在1896――1911年期间日译中书仅16种,而日译西书达1469种,东西失衡,一目了然.

另一方面中国因为甲午战败的刺激,朝野上下痛感变法图强之必要,认为引进泰西法政新学是先决条件,而在具体办法中,派遣留日学生和广译日文书成为不争之论.张之洞、康有为、梁启超都认为日本与中国同文同种,学习日语三月至半年即可通达,所以当时中国向日本、英国、美国、法国、德国等国都派遣了留学生,而以日本最多.当时中国向日本学习,成为我国吸收西方资本主义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的重要途径.

中日战争结束后的第二年(1896年),经过选拔考试,最早的十三名中国留学生来到了日本.其中最小的13岁,全都留着辫子,就读于高等师范学校(现在的教育大学),学习日语和中学程度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从此以后不但在中国掀起了留日热潮,在日本也相应地出现了一批从事留学生教育的私立学校,如弘文学院、日华学堂、成城学校、同文书院、实践女学校(秋瑾毕业于此)等.到1906年,在日中国留学生达到了1万人左右,并出现了象鲁迅与藤野先生那样的感人佳话.

古代,广泛的国家交流带给了翻译至高的发展.笔者认为古代中国是用翻译来达到其统治管理的目的.因为自身文化的优越性,而缺少了从他人身上学习的精神.再加上封建末期的闭关锁国,使得中国目光更为短浅,发展更为缓慢,更不会去学习当时欧洲先进的政治精神科技文明.一旦鸣起警钟,反而为求“捷径”而去学习“二手”文明.

日本的翻译文化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留学生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学校学生论文、高校大学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8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而日本从古代其就有着出色的学习外来文化的经验和文化底蕴.所以随着自己不足的暴露,加上清朝的落后也给日本敲响了警钟.致使日本加紧学习西欧文明,使自己变得更加强大.中日两国对翻译的不同态度决定了两国的不同发展,也导致彼此的不同道路.也从中看到了中国在这方面的不足之处.也这是我们得为之努力奋斗的地方.

6.总结

综观日本文化的发展历程,可以说对于外来文化的借鉴是日本历史的一个重要内容,而翻译是文化交流和文化借鉴的一个重要而有效的手段.日本主动地有选择地引进和移植中国和西方的先进文化,自觉地进行一系列的社会改革,并带动新的生产方式和政治经济体制的诞生,使日本社会相对稳定地步入了一个又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在这种日本型发展模式中,可以看到翻译事业对文化的贡献和作用是巨大的.翻译带来了新观念、新思想,它在人们的头脑中完成了不流血的革命,并促使人们在社会变革中去实践他们的主张,翻译对于日本社会和日本文化的发展可谓功不可没.而我国在此方面必须摒除自身的坏毛病,怀着谦虚的态度学习周围一切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事情,提高自身的发展.笔者也将继续立足于翻译从事日本文化的差异研究,从中学习其优越的一面来发展自身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