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科技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点赞:33780 浏览:15649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3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小学科学课程内容大多是学生身边的科学生活,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兴趣爱好,要突出玩中学、想中学、做中学、用中学.怎样通过科技的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呢?这就要求教师既要重视科学知识的传授,又要重视学生在科技活动中对科学知识的自我发掘.将这两者紧密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中运用分析思维、创造思维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得到结论.


一、科技实践活动中启发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就是根据发散点向不同的方向展开思维,它的特点是学生应用知识的流畅性、变通性与独创性.在科技活动中,特别是在学生掌握某种知识后,教师应提供给学生思维驰骋的广阔空间,开阔学生思维视野,鼓励学生大胆地独思奇想,迸出创造的火花.一是发散提问,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象,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二是反复启发,拓宽学生思维的范围,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三是归纳整理,找出学生新奇的答案,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对一个问题,学生的答案可能是千奇百怪的.此时教师要归纳整理,因势利导,利用收敛思维作导向,纠正学生偏误,启迪学生创造性思维.如提出“水资源的作用与保护”问题,让学生进入深层次思维.学生除了流畅地回答生活用水外,还有“水可以发电”、“水可以救人”、“水可以制造武器”、“让海水变成淡水”等变通、独创的思维.对学生新颖的答案要充分肯定,对无法肯定和否定的(如:海水怎么变成淡水呢?)留给学生慢慢去探索.教师把学生新奇的思维变成学生探索的动力.这无疑给学生注入了创造思维的活力,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动力和源泉.

二、科技实践活动中发现新知

实践意义就在于可以利用其中的思想方法、观点、规律、论断,指导、分析、判断人们的具体实践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和现象.小学科学课程内容大多是学生身边的科学生活,可以让学生通过运用知识、思维发散,提出问题,寻找问题的答案,为发现新知奠定基础.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疑”是探究的前提.一个猜测可以设计一种探究方案,问题越多探究方案就越丰富,学生思维能力就越活跃.《小学科学》四年级教材中设计了学生制作风筝和放风筝活动.在“放风筝”活动中,学生提出的疑问特别多,教师有意地设计牵引线与中梁张线之间接线结不同的四个变量因素:①在重心上,②靠重心前一些,③靠重心后,④在风筝头前,让学生探究放飞的不同结果,引导观察每次放飞的方法和风筝飞行的状况.

加强科技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学生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在职研究生论文、自考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6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活动,在制作、观察、分析、判断、总结过程中得到放飞风筝的新知识.这样,调动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学生既掌握了一种新知,又尝试了分析思维成功的喜悦,探究能力得到锻炼.

三、科技实践活动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创造是从人的好奇与质疑开始的,好奇是学生探索心理的推动力,质疑则构成了学生从一般性思维发展到创新思维链上的关节点,疑而启思,疑而生变.可见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科技实践活动是科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形成科学思维方式、掌握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途径.在科技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记录信息、解释讨论、得出结论,从而获得知识和培养能力,达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上完《水的压力》一课后,同学们对学校开展“气压喷水”模型火箭(商品套材)竞技项目特感兴趣.科学课上,教师在指导学生改大伞径(为了争取更长的留空时间)后,带学生发射气压喷水模型火箭.发射第一枚模型,开伞弹簧绞破伞膜,模型较快落地,发射失败;第二次发射模型,伞绳与开伞弹簧捆结一起,无法开伞,模型迅速坠地,箭体当场破裂,发射再次失败;发射第三枚模型,命运同第二枚火箭一样.

教师抓住发射失败的时机,带着破损的模型回教室请同学们找原因,并提出解决开伞问题.该活动调动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学生很快找到火箭发射失败主要原因是开伞弹簧与伞绳、伞膜会绞在一起,讨论结果:①不用开伞弹簧;②在不改变弹簧的作用情况下,尽量避免弹簧与伞绳、伞膜接触.其改造方法是:把原先有拇指径大、十厘米长、套在膨胀塑料软管外的开伞弹簧改造成筷子头大、五厘米长、藏在箭头套拴膨胀塑料软管的硬塑筒里面.按照学生对模型改造的方案再次进行发射气压喷水模型火箭探究活动:

随后,教师再次抓住探究活动1——不用开伞弹簧的方案发射失败的时机,要求学生再次分析原因,就“能否不用开伞弹簧让模型开伞的问题”进行探究活动.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改造与实验,最后,学生改造出把箭头内硬塑筒掏空,去掉箭体的膨胀塑料软管(目的是能改装更大伞径的降落伞),改造箭头与箭体接触面的松紧度,并用引伞把伞径加大到1.8米,又进行了模型发射实验.在五次实验中,除了一次箭尾翼挂住两根伞绳,使降落伞无法完全开伞外,其余四次均发射成功,且留空时间增加到28-33秒之间.此时,学生欢呼雀跃,教师告诉学生:在科学探究的道路上,我们不应该被失败所吓倒,只要我们分析失败的原因,应用自己的智慧,勇于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探究活动就一定会一次比一次做得更好,最终走向成功.由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去分析、讨论,学生很有兴趣,思维活跃,主动发言甚至发问,激发了学生探究心理,为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设了情境,提供了条件.学生的想象和创新思维在讨论中一旦被触发,犹如激流奔放,甚至可以形成汹涌的创新思维浪潮,从而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这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应用知识掌握创造的思维方法,结合科学探究感受创造的乐趣,学生探究能力将得到不断提升.

(责任编辑:张贤金)